趄验派学说(下)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趄验派学说(下)
心理专家:著名心理学教授郭潇赢
实际上,这些作者与康德的重大不同,在于他们完全由旁观的心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以为他知道的实在抽象出来;或是毋宁说,这不同在于把这两个隔离的项目吸收入心理学的适当论题之内,这论题就是所观察的心之心理经验。实在与有联系的杂多态融合起 来,心理学家与自我融合起来,知变成了“联系作用”,结果不再是一项有限性的或可以评判的经验,而是一项“绝对的”经验,这经验的对象与主体总是同一的。我们的有限性的 “思想”,在实效上并在可能上就是这个永恒的(或毋宁说,这个“无时间的”)绝对的自我,并且只在暂时并外表上是初看以为它像是的那种有限的东西。我们的思想“流”的较后来而占有先来的横切面之“横切面”,就是那些先来的横切面,就像在实体论内,灵魂在一切时间都是同一的一样。被认为绝对的之经验,它的这种“唯我论的”性质,事实上把具有一特门科学的资格的心理学打消了。
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特殊的有限性的在时间上并存的以及相继的思想流的学问。当然,按最后的形而上学观点,一切这些思想流也许是被一个普遍的思想一切者所思想:这是可以设想的(但绝不是显然这样)。可是这种形而上学的看法并不给予心理学任何利益;因为纵使实有一个思想者在一切我们的心内思想,但是我们永远不能从关于这么个思想者的单纯观念演绎出他在我心内思想的并他在你心内思想的内容。甚至关于他的观念似乎对我们的心加以一种确然麻木的作用。有限性的思想之存在完全被打消了。如格林教授所说的,思想的特性:
“不应从只历一天的个人生命的事件内寻求。知识,或知识所含的任何心理作用不能够正当地称为‘意识的现象’。因为现象是可感觉的事件,与其他可感觉的事件有为之前或为之后的关系的;而构成一项知识的意识不是有这样关系的事件,也不是由这种事件合成的。”他又说,假如“我们检查任何件被知觉的对象的成分我们会也见到这些成分只是为了意识才能够存在,并且它们这样为之而存在的意识不能只是一串的现象或一系列先后相次的状态。由是,就显然有一项由意识行使的功能[如在最初步的经验中所行使的(即综合功能)],是与以意识为任何种现象之任何种相继的系列这个定义不相容的。”
假如我们遵循这些话,我们就必须放弃我们对于那“当事思想”(在时间内不断更新而且永远认知时间的)之观念,而采纳在一切重要方面沿袭思想,但在它“位于时间之外” 这一点又与思想不同的一个东西。心理学从这种交易能得到什么利益,很难猜测。并且,无时间的自我与灵魂的这种相似,又还有其他相似加以补足。后乎康德的一元论乎总是陷入一种照例的老式的灵魂主义的二元论。他们不断谈论的样子总像他们的“思一切者”,类似灵魂,是个主动者,对散碎的感觉材料起作用。这也许是由于下列这件偶然事实:这一派的英文著作都是争辩性多于建设性,读者也许往往会把旨在作为归谬法辩证的一部分之对人论证认为是积极主张,或是会把将一项知识分为元素之分析误认为是叙述这项知识创生之生动神话。可是我以为这件事有更深的根源。格林教授不断说自我的“活动”是知识发生的一个“条件”。他说只由于“一个能联合的自我意识对感觉资料的作用”,一些事实才弄到与其他事实合成一体。
“我们所知觉的每件对象要使它呈现,需要有自身不受时间条件限制的一个意识精素对先后继起的现象起作用,这种作用是可以将这些现象一起把捉在一件被领会的事实之中而不至彼此融合为一的。”
用不着再说,将我们知识中事物之联系认为是一个根本是自身同一并在时间之外的主动者的动作,并没有使这种联系得到一点点解释。将在时间内来来去去的现象性思想作为主动者,是一样容易理解的。并且,假如再说管联系的主动者正是“在它的活动的另一方式内”呈献杂多的对象于它自身的那个“能自别的主体”,那么,这不可解就更加受不了。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所说的这个思想学派,虽然有时瞥见些比较精细的东西,但还惯于停留在神话的思想阶段,将现象解释做只是将现象的特性重复的那些东西所扮演的戏剧。自我必须不止知道它的对象——那是一种太光秃,太死板的关系,不堪写下而留在它的静止状态中的。知的作用必须描写成了一种于中依某个方式把对象的彼此不同“克服”了的“惊人胜利”。
可是我们非转不可,我们承认我们的“当事思想” 个在时间内识知的现象性事件——如其存在,它就是这些事实所需要的唯一思想者。超验的自我主义对心理学的功劳,只是它反对休谟的“心是捆束”之说。可是这种服务执行得并不好;因为自我主义者,无论他们怎么说,自己也相信心是捆束,并且在他们自己的系统内,不过用他们单为这事发明的特别的超验主义的绳子把这捆束绑起来罢了。并且,他们说得好像 这样奇迹似的捆绑或“关联”之后,自我的义务就已经尽了。对于自我的更重要得多的义务,即把它所绑的事物之中拣出一些而占有之,并排弃其余这件事,他们始终没 有说一个字。所以,总结我对于超验说的意见,纵使它会探得任何种深远的形而上学的真理,至少心理学不能从它学得什么东西,并且特别是这一派对于自我的议论,绝不使我们 非把我们对思想流的说法加以修改不可。
到这里,一切可能互相争胜的学说都讨论过了。关于自我的文字很多;可是一切作者都可以认为是我们所举的实体主义,联想主义,或超验主义这三派的或激烈的或和缓的代表。虽然我们自己的意见采纳了从一切这三派来的重要成分,但必须另归一类。假如联想派早已承认思想的每一波动具有不可分解的统一性,并且与它竞争的各派愿意承认“稍纵即逝的”思想波会回忆而知道,那么,联想派与这些别派就始终不必发生争执。
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说:人格须有两个成分经常存在,一个客观的人,与一个暂现的主观的当事思想,这个思想是知道这个人并认为这个人是在时间上连续的。此后让我们用“我”(ME)这个字代表这个经验上的人用“吾”这个宇代表这个判断的当事思想。
某些在“我”上的变故需要我们注意。一来,虽然我的变化是渐渐的,但到了相当时候,这些变化就增大了。“我”的中心部分是关于躯体的和来自头部适应的觉态;并且躯体的觉态应该包括一般情绪色调和倾向的觉态;因为这些究竟只是机体内的活动和感觉作用的习惯。由婴孩期至老年,这一团觉态是一切觉态中最不变的,然而它也不免慢慢改变。我们的身体的和心理的能力的变化至少也有这团觉态那么快。我们所有的东西是出名会消灭的事物。
当“吾”检阅这个长串队伍之时,它所发现的同一性只是一种相对的同一性,一种慢慢变迁而总有个共同成分保留着的同一性。一切成分中的最常有的成分,最一律的成分,就是保有相问的记忆。无论成人与少年怎么不同,两个都回望同一儿童期而认为是他们特有的。
所以“吾”从它的“我”所发现的同一性只是一个释义泛泛的东西,只是一种“大体上”的同一,就像任何旁观者可以从这同一团的事实见到的一样。我们屡屡在说到一个人之时说,“他变得那么厉害,人家不认得他了”并且人对自己也这样说, 不过不这么常说罢了。吾或外人所看出的在我内的这些变化也许严重,也许轻微。这些变化值得在这里加以相当注意。
咨询热线:0592—5515516
课程电话:15305020431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xmxlys
企业微博: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厦门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尊重您的个人私密,使隐私权得到充分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