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孩子抗挫能力差(中)

147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当代孩子抗挫能力差(中)

 

“悲观心理免疫”的预防针

 

从小,医学家乔纳斯•索尔克,就是马丁•塞利格曼崇拜的偶像。因为他亲眼目睹小儿麻痹这一高度急性传染病夺去了无数孩子的生命,而乔纳斯•索尔克发明的“小儿麻痹”疫苗让这个“绝症”得到了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所以,当习得性无助的实验结果引发心理学界的强烈争议时,儿时的偶像乔纳斯•索尔克带给塞利格曼全新的启发。从前,我们通过打预防针来免疫疾病。那么今天,我们就可以实现“生理免疫”到“心理免疫”的跨越——给更多悲观的人,打一剂“心理预防针”。那么这根免疫悲观心理的预防针,怎么打?马丁•塞利格曼为此进行了新的狗狗电击实验,展开了“研制”过程:

 

1.首先,为狗狗建立习得性无助的免疫系统:让狗狗掌握逃避电击的经验,明白如何做,可以逃避电击,获得对电击的“掌控感”;

 

2.接着,强化掌控行为:每当狗狗采取行动,电击就会消失。如果放弃应对,则情况毫无改变;

 

3.最后,观察发现,建立“心理免疫”的狗狗,因为摆脱无助感,得到掌控感,所以再遇到电击时,不会再被动接受,而是主动采取行动,变得更乐观,更积极。

 

由此可见,预防悲观的“心理预防针”颇有成效。因此,马丁·塞利格曼教授继续深入,花了30年时间,对近50万名成人与儿童进行了研究。他惊喜地发现:对抗抑郁的“心理免疫”并非天方夜谭,“乐观”的特质确实能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

 

不要“感觉满意”,要“表现满意”

 

掌控感带来的乐观心态

 

那么如何避免“习得性无助”,养成“习得性乐观”呢?反观这场“心理免疫”的实验中,“预防、掌控感与强化”是三个循序渐进的有效步骤。

 

1.掌控感带来的高成就认可,是塑造乐观心态的重点

 

建立掌控行为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形成孩子面对困难时不退缩的习惯,在内心发展出一套说服自己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理论。而这套内化出来的理论,将营造出他将来遇到困境时迎难而上的乐观心境。例如一个刚学吃饭的孩子,可能握不稳勺子,总会吃得满地都是。这时,妈妈们的表现一般有两种:一是,看他吃得那么费劲,直接拿过碗和勺子,“来,宝宝张嘴,妈妈喂你。”三两下,碗空了,娃喂饱了。另一种是,帮助他调整握勺子的方式,引导小手将勺子移到嘴巴旁边,“马上小勺子要来到嘴巴旁边了,来,张开嘴,啊呜一口,宝贝太能干了,会自己吃饭了呢!”失败了,食物掉了,“没关系,我们再试一次,这次舀小口一点。”可能中途会出现各种状况,弄得到处都是,但孩子慢慢学会了握勺子的姿势,能自己吃了。虽然看似结果相同,但是,两种过程中孩子体验到的成就感截然不同。被父母喂饱了,不用跟勺子和米饭较劲,看起来实现了“感觉满意”——情感上的愉悦。能够自己拿勺子吃饭的这个过程,却能够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有能力”、“有价值”、“表现出色”,实现“表现满意”——对自己行为的认可,对自我认知的建立,达到真正的自尊。正如西宾-韦老师所总结的:把自信直接附加到孩子身上,但是这并不能让孩子直接学习到乐观,反而会起到反作用。家长不是要教会孩子感觉满意,而是要教会孩子表现满意的方法,让孩子获得掌控自己行为的能力,进而获得乐观的心态。孩子需要的不是鸡汤般的说教,而是简单具体可操作的帮助。

 

2.让孩子学会积极的“解释风格”

 

形成乐观的“积极思维”,关键是解释风格。所谓“解释风格”,说白了就是父母跟孩子说话的方式。孩子刚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对待事物的看法,其实就是儿时通过父母的一言一行开始形成的。父母对于事情发生原因和结果的解释方法,最终构成了孩子看待世界的视角。父母不恰当的说话方式,是形成孩子悲观个性的重要原因。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解释风格带来的结果天差地别。例如行走在沙漠中无比干渴的人,发现了半杯水。

 

乐观的人会说: “太好了,杯里半满,还有一半的水”“我太幸运了,总能遇到好事。”“我肯定有能力走出沙漠。”

 

悲观的人会说: “太糟了,被子半空,怎么只有半杯水”。“我太不幸了,总是那么倒霉。”“我肯定走不出沙漠了。”判断一个人的解释风格有三种维度:永久性:即事情的起因是否会始终存在;普遍性:即起因影响许多情况;个人化:即起因就是我,而不是其他人或其他情况。悲观的解释风格,自带阴雨天。所有遇到的困境都会被解释为是永久性(永远这样)、普遍性(总是这样)、个人能力无法改变(我做不到)。我永远也考不好,总是不及格,怎么努力都学不好。我没有篮球天赋,每次比赛都会输,我努力也没用。被老师批评的总是我,我毫无优点,真是个无可救药的坏学生。自怨自艾,自悲自恋,自暴自弃,都是习得性无助的常态。积极的解释风格,则是将碰到的困境都解释为暂时的(短时发生)、特殊的(偶然发生)、可以改变的(我可以)——“虽然突然发生,但很快我可以改变。”我只是一次没考好,这次是复习不到位,下次更细致就好了。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3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


☑相关文章

时间 : 2021-01-20
标签 :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9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