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与职场的关系(下)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大学与职场的关系(下)
3,大学生没有角色转换的概念
由于长时间的习惯了做子女、做学生,大学生大部分是没有角色转换概念的人。认为顺心的事是理所应当,不顺的事是力不能及。我在第一次实习的时候,由于是团省委和中国财保总部安排的实习工作,所以实习单位依旧是把我当做学生。我记得我第一天去上班,办公室的一个工程师就跟我说“我们这没什么事要忙的,你下次自己带书来看吧”(ps,国企就是好啊!内牛满面…不过枯燥无味不适合我)。而这次的实习是我自己找的,面了三轮后通知入职的。第一天,产品组长跟我说“你先熟悉一下,然后再给你工作”。是的,差别就在这——当把你当学生的时候,他们是认为你其实不能创造什么价值,不如“自己带书来看”。而当把你定义为职业人角色的时候,你需要做事情,创造价值!而大部分的大学生无法适应这种转换,甚至没有这个概念。我一开始实习,也是很多想不通,原型被毙千万遍,文案改的面目全非,而他们的处理方式认为“理所应当,你应该做的”。后来我慢慢开始转变过来——我现在是职业人,不是学生。也因此很多之前想不明的事都理解了,很多情况下开始自己主动跟进、主动找人协调、主动汇报….假如我还是学生的角色,我会认为我只是来学习,只是来听安排的……
说了那么多感受,也得讲讲我思考的一点解决之道
首先,不要把宝贵的四年都留在校园里。也许有人说这四年多宝贵,一辈子都不会再有。是的,可是你要明白,这四年的目的是修学储能的一个过渡时段。我见过太多的混日子混大学的人,同样我也见过很多低调中苦行僧(有点夸张)似的坚守的人。多找机会离开校园,比如可以参加一些比赛,活动,或者加入一个NGO组织,你如果父母开明,间隔年是个不错的选择。我一直很感恩学校给了我很多外出比赛或者培训的经历。这些外出不仅让我开拓了视野,更让我看到那些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们如何行、如何想的。和最优秀的人接触和共事,离开学校其次,愿意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圣经上说“人人都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总是自我感觉良好是不行的,但是总是自我否定也不可行。只有不断的反省、批判自己的问题,谦卑的思考自己,才是解决办法的途径。最后,有同理心。这是我去香港参加mad活动的时候学到的(事实有证明,出去走走可以学到很多)。多从对方角度想想问题。如果大学生刚刚步入职场,由于视野和阅历的局限也许一下子没有办法从公司、上司的角度思考的很清楚透彻,那就搁置矛盾,暂时放下自己的疑惑,开始观察。观察同事们怎么做,头儿怎么做,观察久了自然就容易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也自然角色就切换自如了。好吧,blabla说了那么多….一家之言而已。让我写那么多的动力,也许是我想给自己这段时间的实习做个交代。这是我此时此刻所有思考的最真实的表达。虽然才大三,但是职业路已经开始了,希望我可以在明年的6月,顺利跨过这个坎。
〖曹丰泽〗
先说一点题外话。
我在一所很不好混的大学念书。近些年还好,头几年更严,每年都有一些同学毕业不了。刚来上大学的时候,上了刚开始那几周课,我觉得天都塌了。之前高中都是老师讲的特别详细,就算听不懂,对着答案做题做一遍也会了,每天按部就班。现在可倒好,老师上课讲些玄乎的,回来就让你自己写作业,啥啥啥,都是些啥。自己买书一点点抠,也没个答案,更别说解析了,完全不会。程序写不出来,给妈妈打电话哭,自己偷偷哭,跟女朋友哭,觉得自己一定会退学了。假期回母校给学弟学妹讲座,面对着对大学生活充满憧憬的孩子们,我把大学形容成了一个地狱。跟以前完全不一样的生活,太可怕。太可怕。太可怕。然而现在我大四。再有高中的学弟学妹问我大学有多可怕,我基本就是轻蔑一笑:“没啥屁事。”不要小看脱节的可怕性,但更不要小看人类的适应能力。初中升高中的那年才叫可怕。一直都是无忧无虑的生活,突然告诉你,未来的三年你要为了一个目标不顾一切。三年后的那场考试会决定90%的人的起薪和一生的天花板,而你才15岁。那时候天都塌了,直到三年后我们全班把那几个题型玩了个透,口算物理大题。幼儿园升小学那年更可怕。本来每天蹦蹦跳跳的和小朋友们玩耍,突然让我每天早晨六点起床,每天手背后脚并齐地坐在教室里整整九节课。最可怕的是,还有家庭作业。那时候真的是天都塌了,直到我们逐渐坐在那里完全不觉得奇怪,安安静静地可以读几个小时的书。要说最可怕,还得是第一次上幼儿园。突然间妈妈和姥姥都不见了,我和一群张牙舞爪的小朋友们在一起,还有一些常常骂我们的阿姨。骂我们,和我邻居家的阿姨一点也不一样。那可真是天都塌了,不,简直就是地动山摇,我一生中还尚未出现更加悲痛的时刻。直到后来我可以开开心心地和小朋友做游戏,完全不在意妈妈没在身边。回到正题。国外不了解。中国的教育就是脱节的。不仅是教育和工作脱节,教育和教育也脱节,工作和工作也脱节,各种脱节。所以呢?中国还是从落后的农业国不知道怎么着成长成了世界第二,我们忙忙碌碌的众生不仅没有饿死,反而日子越过越好了。不应该啊,这样脱节的国家应该马上完蛋才对。
答案就是,人是人,人不是机器。你少打了个分号,机器就告诉你error,然后它就不跑了。而人类永远都能适应,永远都能读懂,永远都是越来越了解这个世界。大学的知识和工作没什么卵关系?无所谓,现学就行。面对社会的人际关系大学生茫然无知?无所谓,死不了的。你一个工作了几年的小喽啰就回来苦口婆心地跟大学生装逼,讲社会多么多么复杂,呦,您瞧这傻逼,跟大学生这找自信呢?混得挺差吧?不就大几岁么,装什么装。我现在回我们幼儿园挨个扇小孩嘴巴子也能让他们服我,可是这能显示出我厉害吗?哈哈哈,安心。安心。要相信自己的适应能力。相信我们人类。你看看满大街熙熙攘攘的人群,有谁是天生就会走路的?他们难道死了吗?
〖基妮斯金〗
看到前面的答案阿姨不由得露出了和(轻)蔼(蔑)的笑容,今年离职前刚好带了一批实习生,就地品(吐)评(槽)一下跟职场脱节到可怕的大学生们。阿姨老板是那种很会抓心理的人,营销员不叫营销员,叫客户经理,吸引了一大波大学生(大部分来自深大和广州)应聘。他们的专业有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公关关系等等等等。这么一大波牛逼的本科生令高中尚未毕业的阿姨受宠若惊,想想江湖上大学生眼高手低的传说,不敢直接把业务往她们手上放,先给们出了一道题,如下:客户:烧烤摊摊主业务要求:街上开了另一家烧烤后,原本的顾客群被分流,导致收入减少。如何使顾客回流,并发展大批次长线顾客?设计时间:24h把题目发给6位实习生后,阿姨就放心地睡去,坐等方案。看到新人们的表现后,阿姨那可怜的三观就再也没能保住……实习生A没有看邮件的习惯,直接忽略,第二天听说此事,大吃一斤。实习生B、C的方案如出一辙,他俩之间不熟,目测是碰巧套用了同一个网络营销模板,长达二十余页的格式和废话让阿姨也是无力吐槽根本不想看。实习生D,洋洋洒洒数万字的超级方案,具体内容与阿姨当年考营销师时的教材相当接近,光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十六字真言就反复出现N次,给阿姨来了个大洗脑。同时还有“营销,就是戴着镣铐舞蹈” “营销,就是对人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莫大考验”等感叹句定义句判断句无数,感慨自己是多么热爱营销这一行业云云。反正阿姨是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感觉就像是营销中毒传销洗脑神经病人的……散文?实习生E可能以为自己是黎万强转世但是抱歉,黎万强还没死好吗?你让一个烧烤摊搞饥饿营销?低端餐饮行业去让人饿着?其中还大举其他餐饮业的例子,什么外婆家、绿茶等等,拜托你一个一个烧烤摊去跟开在CBD的餐饮比也是够了。实习生F也是堪称一朵奇葩,他的建议是——价格战!尼玛价格战向来都是营销业的死穴啊拜托!他还举了国美的例子……你真的有好好研究国美的价格战吗?国美都亏哭了有木有?!而且一个烧烤摊,你给设计了20万成本的价格战,还有理有据的进行了市场分析,阿姨也是,呵呵。
总结一下大学生的通病:
1.不知道自己公司的本质。
你的公司是小私企,你非把它当聚美优品
2.无视人尽皆知的职场规则。
譬如实习生A,不知道看邮件不是你的错,但不看邮件就是你的错。你说你不知道,你确实是不知道,你到公司实习的第一天什么任务也没有你不觉得奇怪吗?眼里有活的才是好员工你不知道吗?你拿着阿姨的名片不知道给阿姨打个电话吗?不会跟你的行政主管通通气吗?这不是说潜规则什么的,你连基本的做人都不会,你来职场做什么?当大爷吗?
3.没有答“到”的意识。
六个实习生没有一个人回邮件表示自己收到任务并开始工作。
4.没有请教的习惯。
你刚进入职场,肯定有很多东西是不知道的,六个实习生明摆着不会写方案,但没有一个人打电话或者发邮件请教阿姨。不懂不可怕,没有谁刚进职场就是万金油,但你不问,非常可怕。
5.最最经典的,眼高手低。
这里就单单品评一下实习生F的价格战方案。现如今学营销的学生也是愈发大手笔了,动不动就是价格战,也是公司很有钱的样子。低端食品行业能有几个毛利?还打价格战,阿姨也是笑了。且不说能有几个下调空间,就是打起价格战,那才是真正恶性竞争,你也不可能常年维持这个价格。消费者对促销毫无感觉,对涨价倒是敏感万分,两块钱的串改成一块,消费者可精明,觉得你一块钱也是赚的,不会做亏本生意。你回涨到两块,短期内势必流失大量消费者,这点道理都不懂,只能说你没有做营销的命。
6.不尊重你的上司(行政主管)
阿姨是做机动职位的,底薪很低。第一天给实习生们做递推活动的时候,他们就肆无忌惮地问阿姨的工资。这也无所谓,阿姨如是说了,底薪3200(阿姨主要的收入是提成和流水)。天哪,这几个新人眼中的鄙夷和轻视简直藏都藏不住。阿姨也没多说什么,不想告诉他们一个月手上走几十万的流水。这么没有城府的人,没这个命。总而言之,看起来也都是大学生,有本有专有理想,但真正做起事来,也是呵呵了。看教材听课程,全都去吃大公司案例,看那些个花大钱,撒大成本的,以为吃案例吃大公司的就能真去了大公司似的。饥饿营销满地走,大价格战满嘴跑,呵呵,连个烧烤摊的案子都做不下来,阿姨觉得这营销做的也是蛮有志气了。相信也有真正有才干,有能力的大学生,只是阿姨眼界暂时浅薄,运气太差,还未得见。也希望阿姨说的这些能给其他大学生们一点点提醒,也算没白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