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宝宝分离焦虑症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揭秘宝宝分离焦虑症
不知道家长有没有体验过孩子太过于黏人的经历?如果没有,这里为你解释一番。大概便是只要你在家的时候,无论是在睡觉、看电视、做饭……孩子都喜欢黏着你,你一刻也不能脱开身来。其实孩子成长到一定的阶段,会产生分离焦虑症,一刻也不愿意离开家长,哪怕是出门、上厕所,如果见不到家长,会哭会闹。这个时候想要孩子乖乖听话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这个时候家长就要这样做了。宝宝不肯上幼儿园,好不容易连哄带强制地送到门口,又拉住妈妈的裤脚死死不放……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屡见不鲜:还在吃奶的宝宝离开妈妈便放声大哭,大一点宝宝像小尾巴一样跟着妈妈……这些都是宝宝“分离焦虑”的表现,如处理不当则会导致宝宝难与他人相处,缺乏信任感,在成长中更可能遭遇不良的人际关系。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缓解宝宝的这种“分离焦虑”呢?
婴儿期(5~12个月)。5个月大的宝宝会缠着妈妈要奶喝、求陪伴,一离开妈妈便哭闹不停,因为这时的宝宝认为妈妈离开久了等于完全消失,所以在此阶段,妈妈要尽量按时上下班,最好不要长时间离开孩子,如连续出差、晚上经常应酬等。其次,及时回应孩子,让宝宝知道妈妈一直在,没有消失。比如在浴室洗澡,可将宝宝放在门口,他会来来回回地看你是否消失,直到他确认妈妈一直都在。最后,多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沟通,比如玩耍时对孩子微笑、哺乳时眼睛看着他等。
幼儿期(1~3岁)。这个阶段的孩子依恋父母,会因害怕独处而拒绝睡觉,甚至做恶梦。出现在看不见父母的时候不能把学习和玩耍进行下去,害怕陌生人、不喜欢跟同龄孩子玩等现象。首先,在有事不得不离开时跟孩子说明白“妈妈出去一下,马上就回来”,并且很坚定地边走边说。其次,对孩子害怕的某些人、事、物或情境进行教育,渐进式引导,引起孩子的好奇心,进而敢去接近或做尝试。
幼儿园时期(3岁以上)。孩子的一般反应为:反抗阶段,嚎陶大哭,又踢又闹;失望阶段,继续哭泣,吵闹减少,不理他人,表情迟钝;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照料,开始正常活动,但看见母亲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在此阶段,家长首先要相信和肯定孩子的能力,努力做到“成熟分离”。其次,有意识地和孩子玩捉迷藏游戏,让孩子体会大人消失的感觉,训练其独立能力。再次,分离最好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入园前半年就要有计划地逐渐拉长离开时间,让孩子可以慢慢适应,实现自然过渡。
一、提前与孩子做好沟通
每次出门前,又或是因工作需要出差,家长都要提前和孩子沟通,告诉你的计划和必要性,希望他能够理解你所做的事情并不是“不要他了”。如果可以的话,在分别前来一次郑重的道别,告诉他你回来的时间,而且还能够通过视频相见,不必过于担心。
二、给孩子一个回来的惊喜
不妨可以和孩子约定,回来一定会给他一个拥抱、亲吻,两个人腻歪好一会儿,从中增加亲子的感情,促进关系,还可以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惊喜。但不是每次回来都要给惊喜,若是孩子形成定性思维那可不好了。
三、家长一定要说到做到
很多时候可能家长身不由己,又因各种情况,导致无法完成与孩子说好的回来时间,这对孩子来说可能又会是一场闹了。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做到不对孩子欺骗,自己承诺的事情要说到做到,给他足够的安全感。如果当孩子发现这是谎言,下次分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四、要允许孩子发泄情绪
面对分离,孩子定是有很多情绪要宣泄,当孩子因此哭闹发脾气的时候,家长不能以粗暴的言行对待,否则会适得其反,从而加重孩子没有安全感的内心。面对这种情况,家长要耐心的安抚孩子,空闲下来可以和孩子一起视频、语音,陪孩子聊聊天,这样就给孩子一种家长从来没有离开过的情景。
五、找另一半合作
如果是妈妈要远行,孩子有分离焦虑症的话,不妨可以找爸爸帮帮忙。平时在家里爸爸多陪孩子做亲子活动,如此一来孩子对妈妈的依赖并不会太强烈,分开的时候也不会难舍难分。也可以让爸爸和孩子讲讲道理,多尝试,孩子就能够适应妈妈不在的时候了。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