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商报:别让幸福大打折扣

200

2012年6月17日·厦门商报· 第A12版 · I壹周

 

文|陈灵珊  特邀嘉宾|著名心理学教授郭潇赢

 

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家里那些事儿,又岂止令“夹板男人”苦不堪言。尽管他们乐意“痛并快乐着”,但现实中,每个人都在家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我的无奈、你的烦恼、他的愤怒,不总是写在脸上。然而,当每个人的心结因为缺乏理解和沟通而越结越深,幸福就打了折扣。试着敞开心扉,扫却阴霾,多一份观察、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包容,你会看到,或许家里那些事儿,也没那么难。

 

无奈在渴望抱孙子的父母和希望二人世界的妻子中,如何抉择?

 

“爸爸,你下班了吗,什么时候回来呀?”每当听到电话传来稚嫩的声音“爸爸”,我就兴奋极了。“很爽么?”同事问。“爽!”可是,爽的背后却是无奈和辛酸,因为那电话是打给同事的,而我只是孩子的干爹。其实,我很喜欢孩子,渴望拥有自己的孩子,作为家里的独子,也承载了父母亲对孙子的期盼。但是,妻子不愿意要孩子,沟通了几次也没能说服她。为了不让父母失望,我也不敢据实以告。于是,一有机会抢同事电话,只为听一声亲切可爱的“爸爸”成了我的一大喜好,我该怎么办?

 

人类的需求包括两种,一种是生理需求,一种是心理需求。“爸爸”的称呼,从听觉上满足了他内心渴望当爸爸的愿望,满足了他的心理需求,而“兴奋极了”是心理满足的最高点。渴望儿子出生也是一种心理需求。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娶妻生子目前已不是大多数当代人自己的需求,更多的是双方老人的企盼。妻子主张二人世界,也不无道理,随着社会发展竞争日趋激烈,新时代的女性陷入两难境地:重家庭还是重事业,是越来越多女性思考的问题。

 

1、年轻人应该意识到生孩子是自己的事,一般而言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婚后3年为最佳生育时期。

 

2、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丈夫,给予妻子信赖和安全感,从而激发她生子的愿望。

 

3、对父母说清目前不想生子的想法,以免老人感到困惑。

 

质疑一味顺应老人的意,就是孝吗?

 

在我们庞大的家族里,妈妈就是家里的权威,操控着全家的话语权。虽然,如今的她已经年近80,但只要一开口,霸气范儿依旧,而且无人敢辩驳,做儿女的只好顺从对于女婿、儿媳而言,她并非难缠的丈母娘、可怕的婆婆,但对于同样年迈的我的父亲,她却是万般苛刻。父亲一直以来腿脚不便,方便时只在床上用夜壶解决,我们儿女建议把卧房里的卫生间改为蹲座式,父亲就可以自行方便。可是,母亲说什么也不同意。去年家里人吃团圆饭,母亲执意要全家到餐馆共度,却惟独把父亲孤零零地留在了家里。作为大女儿的我实在不理解母亲的行为,又为父亲的疾病和遭到冷落而愤愤不平。但我们的争取只是徒劳,我们这样的孝是正确的吗?

 

“孝”和“顺”在中国家庭文化当中体现得较为突出,我们总会把“孝”和“顺”连在一起,理解为要想“孝”就一定要“顺”,不顺即为不孝。而在“顺”的过程中却夹杂着许多的无奈,这也是正常的。观念和思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

 

1、对于不能改变的事只能接受,总要有一方要做出妥协和让步。年迈的母亲不能改变,我们只能做到少受其影响。

 

2、今天的母亲可能就是明天的你,我们无法改变别人,只能调整自己。凡事不能求全,对于双臂冲突那就选择对人伤害轻或影响最小的。

 

愤怒为什么对老人的盛情招待那么排斥?

 

毕业后,我和男友的爱情面临的不是休止符,而是新的开始———从安徽老家到厦门开始了奋斗。去年国庆,男友带我回老家见过未来的公公婆婆。他们很淳朴,也很热情,招待得无微不至:因为知道我喜欢吃鱼,伯父起了大早,不到凌晨5点就骑着车到远处的水库买鱼;而阿姨则把鱼下到面里,精心为我做了早饭。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对于老人的一番好意和盛情,内心感到无比歉意的我表现出来的却是暴躁的脾气和一味的排斥。当阿姨未经同意直接进入房间把我唤醒吃饭时,我的怒气就已经潜伏在心里。饭桌上我拒绝了他们的好意,一点点把鸡肉、鱼肉挑出来给男友。我看得出他脸上的失落,可当时的我,为什么就那么做了呢?对于别人对我的好和迁就,我为何如此排斥?

 

对阿姨“唤醒吃饭”如此反感也许带着原生家庭的互动模式。如今的父母“唯子女至上”,过多关注孩子生活的细节,使家庭的模式变成“顺从子女”的模式:愿意吃什么就做什么,愿意几点睡、几点起都由孩子自己决定,这也是物质极大丰富的产物。女孩如此强烈的反应是一种无意识的过程。从另一个角度看,接受就是“顺从”,或许担心将来被公婆所控制,使女孩产生了防御的心理。

 

1、也许老人的处事方式与年轻人有所区别,但子女应对老人保持起码的尊重。单是那份疼爱子女的心,年轻人也应该怀抱感恩。

 

2、父母不要全权“包办”孩子的事,尤其对于成年的孩子。虽然在父母眼中,孩子永远是孩子,但是孩子需要成长,让他们担当起成年人的责任,各自做好分内的事情,不要过多干涉。

 

遗憾谈不拢孩子的姓氏,两口子的婚姻也掰了?

 

我不曾想过,曾经约定好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仅仅在孩子出生不久后就破灭了,而婚姻破裂的杀手并非外遇,只是因为双方家庭因为孩子的姓氏问题没谈拢。老一辈的传统思想有时令人无法理解。我是家里的独生女,爸妈希望孩子的姓里也有母亲的一部分。然而,公公婆婆却怎么也不愿意。老公为此也和他们沟通多次,都被义正词严地“打”回来了。闹腾了2年多,儿子的姓名依旧没有定论,我和丈夫都累了,因之牵扯出双方家庭的许多分歧,让我们无力再一起走下去。

 

厦门心理医生郭潇赢教授总结:独生子女的时代引出了许多家庭纠纷,从传统观念看,子随父姓是理所应当的事,因为只有男人承担传宗接代的责任。但对于现在大部分的独生子女家庭而言,孩子意味着两个生命的延续,是两个家庭血脉的延续。“姓氏”可以只看作是一个代号,是人们内心过分的关注,人们应该从旧观念中解放出来,客观看待孩子的姓氏问题。另外,婚姻是需要夫妻二人共同经营的,两个人从两个不同的家庭走到一起,各自带着原生家庭的文化,在思想、认识、文化背景、生活习惯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需要通过时间来磨合。双方的家长不宜过多介入孩子的婚姻,否则会使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甚至破坏了孩子的婚姻。

 

1、双方多一些理解,互相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冷静地思考问题,对于孩子的姓氏问题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2、不要将未得到解决的生活事件与离婚划等同,作为成年人,遇到问题时要以正确的处理方式面对和解决,而不是争吵和逃避。

 

3、孩子是无辜的,无论跟谁姓,都是父母两个人爱情的结晶。大人们在为面子争得面红耳赤时,是否考虑过两败俱伤的结果最终受害的是谁呢?退一步海阔天空,与其为“面子”争得筋疲力尽,何不为日子细心经营!

 

本文转自厦门商报e周刊:http://history.sunnews.cn/dzb/hxcb/html/2012-06/17/content_384037.htm

 

版权声明:原创文章,未经允许,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

心理咨询预约:0592—5515516

心理健康官网:http://www.xmxljg.com

3

 


☑相关文章

时间 : 2021-03-28
标签 : ,,,,,,,,,,,,,,,,,,,,,,,,,,,,,,,,,,,,,,,,,
分类 : A 个案分享,媒体展示
评论 : 0条

= 6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