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的真理-厦门心理咨询(下)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育儿的真理(下)
瑞士心理学家爱丽斯·米勒说:“一旦孩子被当做父母的私人财产、被父母利用达到某种目的,一旦父母对他施以控制,他的最基本的成长就已经被粗暴地打断了。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尊重孩子的自我,将他视为他自己的生活中心,这是孩子合法的需要。”我们不难看出吴杰母亲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灵的扭曲。吴杰拼命挣钱、花天酒地,都反映出他对母亲的渴求没有得到满足,对金钱的追求和对女人的追求都是他对亲情追求的一种转化。母亲不能给他安全感,财富的积累和女性对他的追捧可以给他带来暂时的慰藉和安全感。但是这种安全感是一种假象,转瞬即逝,因此他必须不断地追求、索取,也不断地感受更大的空虚,就像吸毒一样,毒品摄取量必须不断增长才能保持同等水平的快感,而肌体就在这恶性循环中损毁崩溃。吴杰和母亲之间没有亲情,只有义务;由于他和母亲没有形成健康的关系,使得他也无法跟任何女性、包括自己的妻子,以及跟自己的孩子形成健康的关系,而仅仅是尽义务,谈不上爱、信任、尊重和责任。也许你会问,只要把孩子送进名牌大学,孩子这辈子就能出人头地了,管他使用什么手段呢!结果不都一样嘛?
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外表上看起来的“成功”,并不能给他带来真正的快乐。人这辈子最最需要的,不是金钱名望地位等等身外之物,而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英语单词:equilibrium(心灵的宁静与平衡)。没有了它,无论积攒了多少财富、取得了多大的成就,人还是会活得很难受,甚至要自杀。我们都知道一些名人自杀和自杀未遂的故事,听到这种新闻时,我们都感到十分惊诧、难以理喻:他/她什么都有了,可以说是要什么有什么,怎么还活不下去?中国企业老板的自杀率也很高,1980年以来,仅记录在案的名企业家就有1200名。在外人看来,这些老板风光得不得了,可他们却都不想活了。为什么?因为缺少或者找不到equilibrium。equilibrium的来源在哪里?源头之一在于父母对自己无条件的接纳,从而深刻地感知自己的价值,身怀坚实的自信,内心具有强大的力量,任何挫败都无法击溃他的精神。一个坚信自己有价值的人,绝对不会轻生。反之,如果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和肯定,看不到自身的价值,不能感受到自己完整的存在,人就很难获得equilibrium,而是常常心灵失衡。他往往转而在食品、酒精、毒品、金钱、网络和性欲那里寻找安慰,因为这些东西永远不会拒绝他,不会斥骂、指责、刁难他。然而它们却也永远不会爱他,不能给他作为人来说最需要、最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反而会消蚀他的肌体、腐败他的心灵、乃至夺去他的性命。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心理学家一直在钻研究竟是什么赋予人类真正的幸福感。尽管各路学派众说纷纭,大家不约而同地承认这样重要的一点:人们梦寐以求的财富、地位、名望等等,仅仅能带来暂时的欢愉;真正给予人们持续而长久的幸福感的,是保障我们祖先生存下来并传宗接代的最最基本的情感关系:爱情、亲情和友情。也就是说,拥有爱的能力和美满的家庭生活,才是幸福的基础。应该说,吴杰算是幸运的,在严酷的生长环境里,他不仅顽强地存活了下来,而且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但是这绝对不意味着吴杰母亲的教养手段是有理的、可以施行的,因为大多数身处这种环境的孩子,都没能够出人头地,而是背负着沉重的自责和内疚,伤痕累累地挣扎着,过着普通的日子。个别的孩子甚至走向了毁灭,有的自杀了,有的杀了亲人。
像吴杰母亲这样在感情和生活上有缺憾的父母,在抚养孩子时,更多地注重自己从中获得的感情补偿和安慰,而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需求。父母把自己的需要当做孩子的需要,把自己和孩子融为一体,难舍难分。孩子随着年岁的增长,越来越走向自理和自立,对父母的依赖也越来越少,这时父母往往对孩子难以割舍,不肯松手:幼儿园门口的妈妈把孩子抱了又抱、亲了又亲,不能够接受孩子对自己挥挥手就跑去跟别的小朋友热火朝天地玩儿起来;大学生的父母把孩子送到宿舍、把一切都安排好,像吴杰母亲那样,有些母亲甚至在学校外租了房子陪读;毕业后的孩子,父母要求必须在自己身边找到工作,不许去外地,甚至不舍得让孩子出国;有些父母干脆就让孩子住在自己家里,自己养着,决不鼓励孩子独立。这样的父母,都极端恐惧孩子的独立,都会竭尽全力压制孩子的独立能力和独立思维,都会无限制地纵容孩子对自己的依赖,把自己变成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茱迪丝·布朗指出,当父母把孩子当做感情营养的来源而贪婪地攫取时,当父母利用孩子来补偿自己的精神(或者物质)缺憾时,孩子的成长就被扭曲了。当父母接纳孩子、赋予孩子归属感时,孩子和父母之间形成健康的依恋关系。但是如果父母表现的像一个饥渴的婴儿,把孩子当做可以满足自己情感需求的乳汁,一头扎上去吸吮,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颠倒了。这好比父母对孩子说,“我有一条残废的腿,我不要它了,你拿去吧,把你的好腿给我。你要是不答应,我就不爱你了,甚至我会死了。”孩子万般无奈,毫无选择余地。父母把残缺的肢体扔给孩子,把孩子健康的肢体掠夺过来安在自己身上,但是这条幼小的肢体既不合身,也永远不会长大,于是父母和孩子相依为命,走得歪歪扭扭、跌跌撞撞。养育孩子既令父母精疲力尽,也带给父母很多欢乐。但是从养育儿女的过程中得到欢乐,并非意味着可以利用他们来弥补自己生活中的缺憾。一对父母骄傲地向来宾展示刚出生的小宝宝,母亲宣称“这下我的生活有奔头了!”父亲宣告“这下我们家有指望了!”他们已经给孩子戴上了枷锁。从根本上讲,养育下一代的一切努力,都应该服务于他们的利益。父母的职责是对孩子有用,而不是利用孩子来满足自己。(内容摘自小巫的《和孩子划清界限》)如果您有什么观点和想法欢迎在下面留言、分享。也欢迎您把今天这篇文章分享给您的朋友,一起学习、探讨。
心理咨询预约: 0592—5515516
心理健康官网: http://www.xmxljg.com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