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安全感来自哪里-厦门心理咨询(中)

117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孩子的安全感来自哪里(中)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依恋超过了孩子对父母的依恋,那么母子双方都陷入了泥沼。孩子很快就会体会到母亲对自己的需要,并会竭尽全力捍卫母亲的利益。母亲需要什么,孩子就会扭曲自己来迎合这种需要:如果母亲喜欢忙碌,孩子就指挥着她团团转;如果母亲想把孩子留在家里,孩子就缠着母亲、害怕上学。一旦母亲对孩子的依恋占据首位,孩子成长和发育的需要就退到后台,孩子为了父母牺牲自己,把自己变成没有发育完全的人。由于婴幼儿基本都是由母亲来照顾,母亲的地位得天独厚,她和孩子同甘共苦,并鼓励孩子发展每一个能力。然而,如果母亲自己感到脆弱、孩子的成长令她感到受威胁,她也会滥用职权,压制—最终将把孩子从她身边带走的必然结果:孩子的独立。

 

当父母利用孩子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时,孩子身上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身体的不适、夜间做噩梦、与同龄朋友闹矛盾、在学校里闹事儿或者学业下降等等。三岁半的小军,从小由奶奶带大。奶奶对孙子疼爱有加、呵护备至,小军走到哪里奶奶跟到哪里,从来不让孙子独立行走。小军倒是从来没有磕着碰着过,可是运动能力非常差,三岁多了走路还不稳,经常摔跟头。跟小朋友一起玩儿往往“挨欺负”,受了委屈就向父母求救。小军的妈妈觉得孩子太娇生惯养,下决心把他送进幼儿园。秋季开学,刚去几天还不错,虽然老师反映小军依赖性过强。然而好景不长,很快小军就生病了,在家里治了半个月才好。病好后,小军却坚决不肯去幼儿园了。奶奶趁机建议再让孙子在家里休息半年,说冬天太冷,让孩子出出进进的,容易感冒生病,等春天暖和了再说。半年后,春节班开学,小军又去新鲜了几天,然后又生病了,还是不肯去幼儿园。妈妈觉得这样会耽误孩子的教育,坚持要送。然而每每去不了两天,小军就会生病回家,一病就是半个多月。病好了,再去幼儿园,又要重新适应,又会出现新的问题。奶奶说,既然这么折腾,不如干脆算了,不上幼儿园直接上小学也行。是小军的抵抗力差吗?也许。不过,人的免疫力和精神状态之间有着非常微妙的联系。小军从小在严密的保护之中长大,不仅自理能力差,社交能力也很差。到了幼儿园,离开奶奶和父母,面对众多的陌生老师和小朋友,肯定比较惶恐,不会很快适应。这个时候父母(以及亲密看护人比如奶奶)的态度和潜意识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焦虑、奶奶揪心,怕孩子受委屈、挨欺负、染上病,恨不得孩子跟着自己在家里才放心,那么孩子就会迎合成年人的愿望,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好让家长把他留在家里。

 

六岁的文文在妈妈眼里,是一个爱哭鼻子的娇气包。妈妈对文文的管教非常严格,文文的一切都以妈妈的指令为中心,该学习的时候就必须学习,妈妈在一边监督着、催促着,完不成任务休想出去玩儿。文文有时候对妈妈大声抗议,“我想干什么你就不让我干什么,不想干什么你就让我干什么!”更多的时候则不说话,只是哭,哭得妈妈心烦意乱。文文妈妈爱面子,最不喜欢女儿当着别人的面哭,每每在家批评文文“动不动就哭得毛病”,每次出去都要提醒文文“别在别人面前哭鼻子!”越是这样,文文哭得越频繁,文文妈妈开始怀疑女儿是不是需要心理治疗。文文是以哭来反抗妈妈对自己的严格管制吗?也许。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文文的哭是迎合妈妈对自己的批评。文文妈妈非常焦虑女儿的哭,认为这是她的毛病,虽然不喜欢文文哭,内心却认定了女儿没有能力控制自己,还是要哭的。因此文文没有让妈妈失望。的确,父母的潜意识具有毁灭性的力量。儿童对自我的认识来源于周围的人对他的评价和反应。当父母用语言或者行动告诉孩子“你就是这样的”,那么他们也就这样创造了孩子的个性,这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言行是一面镜子,孩子在里边看到自己的形象,从而获得自我评价。父母告诉孩子,“你真可爱!”孩子获得积极正面的自我形象。父母对孩子说,“你真自私/任性/淘气/胆小/懦弱/愚蠢/不合群/不用功…”这也就是孩子看到的自己。

孩子需要什么样的评价呢?这还用问吗?

 

布莱泽顿医生曾经观察到,4个月大的婴儿就已经会弄虚作假地力图从父母那里得到一个肯定的回应。他做了一个实验,要求带婴儿来的母亲故意不给孩子任何注意力,只是面无表情地对着孩子坐上3分钟。结果,20秒之内,孩子就开始绞尽脑汁让妈妈关注自己。他容光焕发地微笑,他嗓子里发出咕咕嘎嘎的声响,而后哼哼两声。他装出更大的微笑,发出更大的声音。他也许会咳嗽、打喷嚏,有些婴儿甚至会干呕。他简直不相信妈妈还是不理自己,于是再三再四地表演,企图让妈妈跟自己玩儿。如果妈妈还是板着脸没有反应,他或许就放弃了,缩成一团,或者干脆闭上眼睛,仿佛睡着了就可以把妈妈挡在脑外—这一切都是母亲改变了仅仅3分钟的惯常行为所造成的!当她最终恢复常态,跟他玩儿的时候,婴儿往往加倍自己的回应,表现得尤为高兴。布莱泽顿医生还观察到,如果母亲一向对婴儿的反应比较积极,孩子就会把妈妈的关注转移到对周围事物上。心理学家很早就指出,如果母亲给孩子足够的关爱,孩子就不会浪费精力来试图获取母亲对自己的接纳,而是把这个精力投放到自身的成长上来。

 

心理咨询预约: 0592—5515516

心理健康官网: http://www.xmxljg.com

3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相关文章

时间 : 2021-04-01
标签 :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8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