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的真理-厦门心理咨询(上)

114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育儿的真理(上)

 

一天下午,从幼儿园回家的路上,Sam拍拍我的肚子,问,“你的肚子怎么这么胖?”我告诉他,“我生了你和妹妹两个孩子,肚子上的皮肤松弛了,所以显得肚子胖。”Sam又问,“你为什么要生孩子呢?”我回答他,“我喜欢啊!生孩子、养孩子带给我很多快乐。你和妹妹多可爱啊!当妈妈是一件快乐的事情。”Sam向我宣布:“你知道吗?我将来长大了,要挣很多很多的钱!挣一百个、二百个、好多百个百万!”他用自己认为很多的方式表达出来钱的数目很大。那一阵子,Sam刚刚粗通工作与收入、收入和生活之间的关系,知道好东西不是商店里的叔叔阿姨送给他的,而是爸爸妈妈用钱买来的;知道工作的收获不仅仅是快乐,还有金钱。我说:“那好啊!你要是喜欢挣很多的钱,就去挣吧。”Sam继续宣布:“我挣的钱,全部给你!”我说:“谢谢你了!不过,你自己的钱,你拿着吧,妈妈不要。”小人儿有些着急地大声分辩:“不行!我就要都给你!你必须要!”我赶忙说:“那好!那好!谢谢你!”

 

感动之余,我心里明白着呐,这也就是四岁小孩子的天真烂漫。现在妈妈是他世界的绝大部分,在憧(chong)憬着未来的时候,当然妈妈会占据最重要的位置。再过10年,他成熟了、独立了、见的世面广了、脑袋瓜更加充实了,母子之间的关系会随之而相应地起一些变化,他对妈妈的这份感情也会相对地变化;20年后,他已经长大成人,有了完全独立的生活,在他的生命中,妈妈也已经退居二线了,他恐怕早就忘掉了当年的“誓言”。我要是把他的这些话当了真,我就是天下最可笑的傻瓜。不过,这要是搁在从前,哪个妈妈听见儿子这样的宣言,不乐得心花怒放、乐得合不上嘴?回家还得宣传给全村人都知道她养了个孝顺、懂事、有出息、有抱负的儿子。无忌的童言马上变成了孩子的负担,大家会时刻提醒着他对母亲的承诺。将来长大了他要是忘了、不给妈妈挣大钱,他可就成了千古罪人!我们为什么要生孩子?在几十年前,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不假思索:为了传宗接代、为了老有所依。那个时候,女人是为家庭接续香火的生育机器,儿女则是养老的工具。随着时间的飞逝和社会的变迁,到了21世纪的今天,这本书的读者大多数属于接受过良好教育、事业有成、经济独立的中产阶层,生儿育女的目的早已经脱离了传统上的意义。这时我们不妨仔细思考一下:为什么要生养孩子?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每个父母都会总结出自己的理由来。

 

那么,我们从孩子身上需要得到什么?

 

一提起母亲对孩子的照料,大家往往更多地联系到做母亲的辛劳,其实当宝宝依偎在妈妈怀里时,很难说谁得到了更多的欢乐,心灵的满足是双向的。换洗尿布、喂奶喂饭、洗涮哄睡,种种琐碎之中,培养出相依相恋、接纳赞赏、互相归属的感情。然而我们中间许多人的幼年遗留了太多的缺憾,缺乏这种被自己的父母无条件地接受、与他息息相关心心相印水乳交融的经历和感受,使得我们自己也无法与孩子建立正常的依恋关系。很多时候,孩子出生了,父母感情需求的堤坝也决口了,以往埋藏了多年的需求倾泻出来,汹涌澎湃,势不可挡。一旦父母利用孩子来挽救婚姻、填充自己对亲情的渴望、获取自己达不到的目的,他们采取的养育手段就再不是从孩子的利益出发。无论我们的愿望多么纯洁、方法多么明智,如果我们的养育动机穿过了我们自身需要的地下隧道,它就已经被污染了。

 

就拿吴杰母亲做一次详细的分析:

 

1·吴杰母亲年少时便经历了丧母失怙(hu)的家庭悲剧,使得她的感情出现一块巨大的空白。这种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感觉,一直伴随她到成年。儿子的出生,恰巧弥补了这块空白,通过小宝宝对自己的依恋和需要,母亲获得了原本缺少的温情,于是孩子变成了母亲感情营养的来源。

 

2·由于缺乏健康的成长经历,吴杰母亲性格表面坚强刚毅,实际极度敏感脆弱,严重缺乏自信和安全感,因此需要通过对他人的控制来感受到一些安全。她的丈夫偏偏不愿意接受她的控制,因此她对自己的婚姻极度不满。吴杰出生后,母亲发现怀中的这个小人儿可以任由自己随意摆布和控制,因此她把全副精力投入到养育孩子当中,无形中冷落了丈夫,也逃避了真正的婚姻危机。

 

3·丈夫的离开,使得母子之间的关系有了微妙的转化。母亲对吴杰无微不至的照料、对吴杰生活一切细节的参与、对吴杰承担养家重任的期望以及母子之间相依为命的感情联络,从实质上说,是把儿子变成了替补配偶。(这种“精神乱伦”其实很常见,不仅仅发生于母子之间,也会发生于父女之间;不仅仅发生于残缺的家庭,即使完整的家庭中,也会出现父母把孩子当做替补配偶,以逃避真正的夫妻感情危机。再比如,有些父母自己的婚姻不可心,就一定要替孩子挑选一个完美的伴侣,实际上是逼迫孩子与父母理想的“梦中情人”结婚。)

 

4·吴杰对于母亲的重要性,是我们常见的一种情感依赖:他是母亲的精神“寄托”、“支柱”。也就是说,母亲的情绪以至于身体,都依赖于孩子。孩子的行为略有偏差,就会受到这样的责怪:“你要气死我?”“你把我都气病了!”这对孩子来说,是极其沉重的负担。本来应该是孩子依靠父母,现在这种关系却颠倒过来,孩子承担了愉悦家长的责任,仿佛他变成了家长的父母和保姆,需要时刻照料看护大人的精神状态。

 

5·更进一步说,吴杰是母亲的“唯一”,是她的“一切”,母亲就是“为了孩子而活着”,“就指望你了!”吴杰有什么不好,母亲会因为伤心失望而死掉。那么,为了不辜负母亲的期望,吴杰也必须为了母亲而活着。他不能违背母亲的任何意愿,不能偏离母亲给他设计的人生轨道,更不能自由地表到自己。他只有默默地忍受着,否则他会背上“伤害”甚至“杀害”母亲的罪名。

 

6·由于怀有深深的自卑感,吴杰成为母亲体现自我价值的唯一途径。对孩子的督促和鞭策,表面上看是为了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发挥才能、实现自我,实际上,吴杰的出色首先满足的,是母亲的虚荣心。吴杰出类拔萃,就能在旁人眼中证明他的母亲多么伟大、多么能干。然而正是母亲内心的自卑,使得她无法信任孩子的自律能力,不能够从正面引导、鼓励孩子,而是采取一种极端的鞭策手段来向自己保障孩子的进步。

 

7·因为自身条件的限制,吴杰母亲一直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也感受不到生活的意义,甚至有些“怀才不遇”的愤慨。于是她期望通过孩子实现自己没有能力达到的梦想,把孩子当做一架梯子,让自己往社会高层攀爬。

 

8·吴杰对于母亲的意义,没有脱离最原始的传统:儿子是母亲养老的工具。母亲把自己的未来,全部押在孩子身上。从这个最终目的出发,母亲最害怕的,是儿子不养活自己,因此从小到大,吴杰曾经无数遍地接受了“报答母恩”的教育,母亲对他所做的一切,都期望他将来给予回报。我们应该说,吴杰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而是尽善尽美地满足了母亲的一切要求。

 

心理咨询预约: 0592—5515516

心理健康官网: http://www.xmxljg.com

3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相关文章

时间 : 2021-04-01
标签 :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11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