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家庭的行为规范-厦门心理咨询(上)

137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

 

一位妈妈向我倾诉她的烦恼:1岁多的儿子,几乎一时一刻都离不开她,每次她需要外出办事,都要在儿子不注意的时候,偷偷溜走。然而,越是这样,儿子越表现得“粘人”,只要妈妈在,儿子就不跟别人,必须妈妈陪着。“你说,我怎么办才能培养他的独立性呢?”这位妈妈问我。“你每次外出,为什么不当面跟孩子说再见呢?”我问她。“当面说再见?”这位妈妈显得有些吃惊。“那绝对不可能!他会哭得惊天动地、死去活来,我也根本别想出门了。”“如果你允许他哭,因为离开妈妈的确是让他难过的一件事情,但是你还是非常平静地跟他道别,告诉他你过多久就回家了,然后你离开,按时回家,这样孩子就知道了:跟妈妈分离是暂时的,妈妈总归还是会回来。”“那他那么伤心地哭,不会对他造成伤害吗?”这位妈妈接着问。“这种正常分离的痛苦,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你背着他偷偷溜走,却会对他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呢。”我对她说。

 

接下来,我对她详细分析了孩子的情况:首先,“粘人”是这个年龄段儿童的正常表现,是他们心智发育的一个里程碑,是进步的标志,她应该为此欢欣鼓舞,而不是感觉烦恼。其次,和妈妈暂时的分离,会让孩子产生一些焦虑,但这不是孩子承受不了的痛苦。妈妈此时应该做的,是进一步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即妈妈有时暂时离开,但她会按时回来陪伴我。妈妈跟孩子愉快地道别,告诉孩子妈妈什么时候回来,而后信守诺言。如此这般体验几次之后,孩子就不再为母亲的暂时“消失”而感到焦虑了,他建立了更加深刻的安全感,也就是说,不需要母亲时时刻刻陪伴着,他也能够体会到母亲的爱和保护。

 

这位妈妈总是背着孩子溜走,让孩子失去了对她的信任,从而变本加厉“看住了”妈妈,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妈妈就会在瞬间悄悄地“蒸发”、“失踪”。长此以往,孩子会失去对世界的信任,失去安全感,也做不到延迟满足,更达不到训育的其他目的。其实,对这个宝宝训育的困难,不在孩子本身,而是在孩子的妈妈。如果她无法忍受孩子跟她分离时产生的焦虑和哭声,她更是无法忍受孩子接受训育时产生的困惑、烦恼和痛苦。她爱子心切,舍不得孩子受委屈,会在孩子产生烦躁情绪的第一瞬间“败下阵来”,替孩子操劳、选择、负责,随时随地解救、开脱孩子。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孩子永远依赖她,永远不能独立、不能承担责任。的确,影响训育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孩子,而是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我们“心太软”,不忍心让孩子焦虑、烦躁、恼怒,就干脆放弃原则,替孩子收拾残局、息事宁人。就像Sam原来的保姆佟阿姨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只要孩子不哭,让我干吗都行!”这样做,表面上成全了孩子,实际上是成全了我们自己,阻碍了孩子的成长。

 

关键在于我们要分清楚什么是“打击”、什么是“伤害”。“打击”指的是在训育的过程中,孩子可能经受的一些失望和难过,是孩子能够承受的痛苦,也是他们成长道路上必然经历的挫折;“伤害”则指的是对孩子的身体施以暴力,或者由于漠视、遗弃、责骂、威胁、欺骗而给孩子带来精神上的创伤。上面提到的那位妈妈,如果她正面跟孩子道别,孩子会经历一定的“打击”。然而她采取的那种偷偷溜走,让孩子受到欺骗,才是真正的伤害呢。我们可以让孩子适当地承受“打击”,却永远不要伤害孩子。在孩子经受“打击”而难过的时候,我们要学会采取“我知道你痛苦,我愿意陪着你一起受苦,这样我们一起成长”的态度,而不是“我受不了你的痛苦,我要尽快结束你的痛苦!”在协和医院的讲座上,一位妈妈描述她的女儿如何“固执”:简直是从襁褓里开始,妈妈就拿女儿没办法。“这孩子,注意太大了”宝宝四个月时,要吃手,妈妈怕脏,不让她吃,妈妈把宝宝的手拿出来,宝宝干脆把整个拳头塞进嘴里,妈妈又生气又无奈。宝宝八个月时,去玩家里的柜子门,妈妈不让她玩,她干脆站在那里使劲摇晃柜子,妈妈吓得只好让她玩了,至少门坏了强于整个柜子塌了。宝宝1岁半的时候,在院子里玩土,妈妈嫌脏,阻止她,宝宝非但不听,反而干脆把两只手都插进土里。现在女儿15岁了,经常跟妈妈顶牛。妈妈告诉女儿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女人应该事业有成,经济独立。女儿说,不必了,将来嫁给大款就行了。其实妈妈知道这不是女儿的真实想法,但是女儿就是这么跟妈妈唱反调,好像是成心让妈妈生气。

 

心理咨询预约: 0592—5515516

心理健康官网: http://www.xmxljg.com

3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相关文章

时间 : 2021-03-30
标签 :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6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