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厦门心理咨询

143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儿童行为的形成,牵扯到多方面因素。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很多科学家们曾经坚定不移地相信,所有的行为、性格、品行都是后天教养与环境影响的产物。本书引用的一些心理专家们,就是这种理论的信奉者。他们的理论的确有着不容辩驳的道理,但是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关于遗传对人类行为影响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一百多年。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随着对人类基因研究的深入,加上长期追踪某些特定人群所取得的惊人发现,科学家们越来越警醒地意识到,先前的遗传对行为和性格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人种之间的基因差异对行为、个性甚至文化的形成,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是,研究基因对人类性格的影响,往往要承受政治正确的压力,某些研究成果的出台,曾经引起轩然大波,受到种种批判和非议。如今,将人类行为和性格与先天因素联系在一起,已经是家常便饭,大多数人已经接受这类理论,教育家们也开始遵循这些特性来调整教育方式。在《给孩子自由》里,我曾经简单地介绍过男女基因在儿童行为方面造成的差异。当我们面对儿童的时候,最基本的原则是首先接受他们先天的个性差异、性格特征和行为模式,不要求他们向惟一的某个标准看齐。比如,我自己的两个孩子,天性差异很大,我们需要根据他们的不同性格采取不同的手段。

 

虽说先天占有一定成分,却并非意味着一成不变。后天环境对人的行为和性格也产生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科学家们也发现,人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随着环境和阅历的更新与丰富,人的大脑永远处于一种积极的重新建构当中。比如一个脾气暴躁的人,通过心理专家的特殊手段帮助,加上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大脑中主管情绪的扁桃核,影响神经元传导激素的分泌,从而改变他对一些事物的反应,控制住自己的脾气。

 

儿童的一切行为都有其成因和动机,例如,我们说的一个孩子比较害羞、内向,这种个性的形成有三种可能的原因:

 

遗传

 

科学家们发现,人的内向和外向性格往往是先天形成的,取决因素在于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敏感度。内向的人对外界刺激反应更加敏感,外向的人则没有那么敏感。一个有趣的实验就是给内向和外向的人嘴里挤一滴柠檬汁,给他们舔涂有干燥胶水的捆绑带,结果是,内向的人唾液分泌比外向的人丰富3倍-4倍。

 

与父母身份/行为认同

 

俗话说,“血浓于水”,领养的孩子在与亲生父母团聚时,虽然缺乏朝夕共处的深情,也会由衷地感到一种亲近。这是因为儿童本能地在他人身上寻找与自己的共同之处,并将那些与自己最贴近的人当做行为的榜样。榜样和自己的共同之处越多,儿童越对他感到亲密。儿女的相貌都比较像父母,这就使得儿女对父母产生一种独特的亲密感,并且将父母的行为、个性、情绪反应等等,当做自己的参照和模仿的样本。因此,内向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也内向,外向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就比较开朗。

 

获取关注

 

内向的孩子在外人看来比较懦弱、无助、可怜,容易受伤、挨欺负,需要大人围着他团团转,帮助他、保护他。在孩子看来,保持懦弱、无助的形象,有助于获取成年人的关注;同时他也会感到,只有让成年人围着自己团团转,才能获得认可和接纳,才能在家庭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子。从第三点我们能够看出,儿童所有的行为都有其目的。当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倍感头痛、不知所措时,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理解这些行为的动机和目的。一旦父母理解了行为背后的成因和目的,就会看到这些行为是有道理的、符合逻辑的,而父母更改这些行为的任何努力都适得其反。比如,经常在一起玩耍的孩子之间发生争执,父母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冲上前、制止他们、审讯双方、惩罚挑起事端的一方。但是这么做往往起不到任何效果,孩子还是经常打架,父母还是每次都要卷进来。为什么呢?因为父母中了孩子的“圈套”。父母想达到的目的是阻止他们产生矛盾,而孩子想达到的目的就是让父母卷进来、得到关注、显示自己的重要性,这么一来,父母所做的,就是孩子想要的。一旦父母识破这种“诡计”,不再干涉任何争执,而是让他们自行解决,打架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因为这种手段不再起作用了。

 

我自己就亲身经历过上述这种转变。比如,Sam特别喜欢拥抱妹妹或者抱着妹妹在地上翻滚玩耍,但是他的力气大,有时会让妹妹不舒服,妹妹尖叫大哭,我们主观认为妹妹小,需要额外的保护,就上前把他俩分开,并告诉Sam不应该这么用力。有了这么几次,就形成了一种行为模式:Sam折腾妹妹,妹妹尖叫,我们上前劝开Sam,解救妹妹。于是妹妹发现她可以利用我们保护幼小者的心理来向哥哥展示自己的地位。有一阵子,Sam不主动抱她了,她干脆主动挑逗哥哥,拿走哥哥的玩具,弄乱哥哥的工作,跟哥哥打嘴架,把哥哥弄烦了,伸手打她,她就尖叫“告状”,让我们赶紧营救她。识破了妹妹的小“伎俩”之后,我们不再管他们,而是告诉妹妹,你这么招惹哥哥,当然要吃苦头,妹妹马上学“乖”了。后来我们发现,如果不制止他们,妹妹其实很喜欢哥哥抱着她翻滚;而且这种翻滚扭打,对于儿童的大脑发育至关重要。很偶然的,Sam用力不当,让她不舒服了,她会有所表示,并且跟着我们学会了对Sam说“别使劲儿弄我!”等自我保护语言。放手让他俩自由交往,增进了他们之间的理解、感情和默契,有时我们出去和朋友聚会,就让他们自己一边玩儿,Sam对妹妹百般呵护,谦让照料,妹妹跟着哥哥,情投意合。

 

因此,理解儿童行为并有效地更正其行为的关键之处,在于正确地识别行为的目的,并且首先更改父母的反应模式,让儿童的行为达不到其目的,从而有效地彻底消除这种行为。如果我们不走到儿童行为的背后,识别其行为的动机和目的,而是仅仅把注意力放在修正行为本身,那么我们一切的努力,无论是苦口婆心地晓之以理,还是怒火万丈地批评斥骂、威胁惩罚,所起到的作用,都只是强化这种行为,因为我们上当了。虽然我使用了“圈套”、“伎俩”、“上当”等词汇,并不表明儿童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动机和目的。恰恰相反,大多数时候,儿童并不理解自己行为的动机和目的,这也就是他们无法改变这些行为的原因之一。也许他们知道某种行为是“坏”的,但并不知道什么是“好”的行为。我们必须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原因,并明确指出正确的行为是什么,才能够有效地修正不良行为。比如,当孩子之间因为玩具发生冲突时,仅仅说“别抢”是不够的,因为“抢”的一方觉得自己有理由抢,也并不知道如果不抢,还有什么其他的方式获取玩具或者捍卫自己的所有权。这种情况下,成年人应该先予共情,并告诉孩子还有什么其他的有效方式来表达自己、化解矛盾、和平相处。

 

心理咨询预约: 0592—5515516

心理健康官网: http://www.xmxljg.com

3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相关文章

时间 : 2021-03-30
标签 :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13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