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会情绪的管理?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如何学会情绪的管理?
让身体和思想都慢下来
在情绪管理的问题上,人们最常犯的错误是过快做反应。在人际关系里出现冲突,感觉到某些不适情绪时,还没有来得及弄清楚情况,就不由分说地立刻行动,冲到哪儿算哪儿;刚刚有了某个想法,还没有评估这个想法的可行性,也没有认真规划施行方案,就立刻开始去行动。这样的做法,就像一个元帅刚率领部队到达战场,不驻扎营地,不勘查地形,不去侦查敌人的情况,也不做排兵布阵的准备,直接就命令士兵们上阵杀敌,那么这场仗几乎注定是要输的。人们之所以反应那么快,大都和过于焦虑的情绪有关。
城市的生活节奏太快了,吃饭要快,走路要快,做事要快,人们每天要处理大量的信息,大脑总是在高速运转中。这就像一个人时刻都在快速奔跑,以至于无心欣赏路上的景物,更顾不上体会自己身体和心理的感觉。如果此时突然出现路障,让他打一个趔趄,几秒钟的停顿,让他意识到身体上的酸疼、疲劳、饥饿、酷热,又感觉到心理上的急躁、压力、挫败、委屈等情绪,这些突然涌过来的、过于多的、过于浓烈的身体和心理的感觉,会让人难以承受。为了离开这些可怕的感受,人们会想尽快、立刻、马上做些什么,哪怕需要为此承担不良后果,也在所不惜(将来的事情将来再说)。为了避免情绪过载导致的瞬时爆发,你可以试着让自己慢下来。慢慢走路,慢慢吃饭,慢慢说话,慢慢体会,慢慢反应。
当你愿意尝试这样做,那么你终将发现,真的是只需慢几秒,一些细微的情绪体验就会被你感知到,并及时疏解出去。此时情绪的强度,就像天空下了一场毛毛雨,非但不会影响你的安全感,还丰富了你的生命体验。如果是相反的情况,你总是那么快节奏地思考、做事、前进,导致一些情绪体验来不及浮现就被忽略,那么等到有一天情绪们集中涌现时,就会变成大洪水那样让你无法承受。
无论工作再忙,都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无论事情多么紧急,都让自己按部就班地去处理;无论日程安排多么满,都要在两个工作之间小憩一会儿;让自己慢下来,这是自我照顾的重要部分。我强烈建议你每天给自己留出15分钟独处的时间,在这15分钟里,不阅读,不听音乐,不做任何事,只是静静地呆着。这样做可以给身体和头脑放空,只有身体和头脑能安静下来,可以被放空的时候,情绪感受才有了被容纳的空间,才能进到你的意识和感觉里,和你相遇,和你抱拥。
种一个情绪暂停锚
当你体验到不舒服,并且那些不舒服的感觉非常明显时,不要立刻做反应——压抑、释放或忽略——而是给自己一个暂停键,用3秒钟来看看这些不舒服都是什么内容。在手心、手背、手臂或其他你觉得比较方便的身体部位,给自己种下一个锚。每当你体验到不舒服时,都用一只手在那个位置用力按压(不要弄疼自己),就像这个部位是你感受的暂停键。待到情绪的体验有些淡去,没有那么强烈时,再开始后面的自我梳理:我感觉不舒服了,刚才发生什么事了?这个不舒服跟事件的哪个部分有关?我这个不舒服是一种什么感觉?这个感觉的名字是什么?我感到愤怒,这个愤怒的背后还有其他感觉吗?刚开始你可能无法立刻找到答案,但如果你经常这样做,你会发现答案在心里浮现的速度会越来越快。你也可能发现自己没法为情绪命名,那么你可以去猜测情绪的名字:我感觉到了什么?是生气吗?是恐惧吗?是内疚吗?是悲伤吗?是委屈吗?是失望吗?你必然会发现,一定有一款词汇符合你的感觉。当你找对了那个情绪的名字,你会体验到一种像是卡扣“咔嚓”一声扣到一起的感觉,就像:啊,对,就是它!此时你会莫名地有一种轻松感,就像是给你的感觉找到了家去安放。这感觉开始在你的心里回荡,你会对它产生一种熟悉感。以后当它再次来到你心里,你将很快辨认出它来。慢慢地你对它越来越敏感,它也将因为被你看见,被你接纳而趋于平静,那么你的身体、肌肉和神经再也不会时刻拉伸着,而是能处在较为放松的状态。这将让你的身体逐渐变得轻盈美好,充满活力,让你的面部线条更加柔和,皮肤也更富有光泽。
当你对情绪情感的复杂性有足够的认识,会让你对自己和他人更宽容,更能理解自己为何在某些时刻那么纠结矛盾,也更能接纳那些看起来不可理喻的人。只有当你能深深地理解自己,宽容自己,你才能做到理解他人,宽容他人。那些会苛责他人的人,往往对自己也有很多责难。一个能够允许自己脆弱的人,在看到别人脆弱的时候,才不至于惊慌失措,不至于批评嘲笑,而是能够坦然地看见那一切,并且接受那一切。柴静在《看见》里说:“宽容的基础是理解。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把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本文来自:心理师肖雪萍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