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辩背后的心理特征(上)

134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雄辩背后的心理特征(上)

 

我写了一篇文章,说一个人要改善自己的处境,需要先改变自己。有一个读者看了,给我留了一段忿忿不平的话:「我试过跑,试过大哭,试过找邻居求救,试过找心理医生,试过躺那儿乖乖挨揍,试过直接把脑袋往棍子上迎流一脸血。学习上我试过不写作业,也试过考试满分,弹琴上我试过好好练习,试过完全不练等着挨打,试过挨打的时候手躲开结果此人砸到琴键了,试过直接让她打我手打到关节整个肿起来好几天字都写不了……」她把所有的尝试都列了一遍,最后辛辣地反问:「请问,我是不是还做得不够?」她把所有的路都堵死了。言下之意是:我什么都试过了,可通通没有用!你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我确实想说点什么,但是我好几次打完字又删掉了。我发现我说什么都是错的,但是又有一点不甘心。她呈现出她的绝望,带着一组矛盾的动力:一方面好像在求助,让人想帮她,多少说点什么或者做点什么,让整个事情稍微有点希望;另一方面她又明确地把路堵死了,那段话里有非常强硬的,不容置辩的无助:「省省吧!能试的我都试过了。」所以想帮她就只能碰壁。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一方在痛苦的时候,另一方试图让他(她)感觉好受一点,但是这种好意就如同撞到了生铁或坚冰,根本没有渗入的缝隙。就算勉强送出去,也等于是在拒绝或否定对方,说不定反而引起争吵,一个说:「相信我,你没有那么差!」看似是一片好心,另一个却毫不领情:「少来烦我!我真的就有那么差!」这个场景说来有点滑稽,就像两个人为推让荣誉而打破头,但确实时有发生。

 

我自己有一次,因为什么事心里烦躁,就在微信上跟动机在杭州老师抱怨自己最近写的东西都是一坨屎,读者都要取关了。一开始只是随便说说的意思,可是动机老师很拿它当一回事,满怀善意地鼓励我:「怕鸟啊,人家说你就信啦?」本来没什么,看到他这么说,我就觉得有义务证明:是真的啊!结果我们就像推让荣誉的人一样打起来了。我再三强调:我是真的很差(动机老师:不不不,你不差);最近什么都不想干,也干不了(那是因为你最近太累了);这样说也并不能解决问题啊(咦,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吗?);我的无能是个问题(无能?我听不见!)……他这样安慰了我十分钟,我说:你是不是在找吵架?动机老师吓坏了:没有没有,我还以为在启发呢。然后他说:认知疗法真是不靠谱。我心想:明明是积极心理学不靠谱。我这个人好不容易消极一次,你非要站在积极的立场上,那不就是站在我的对立面吗?但是我仔细想了一下,如果真的跟我站在同一边,完全认同我说的每句话,我的感觉会好一点吗?「没错,松蔚,你最近真的很差,是一坨屎。」他敢透露出这样的意思,我会直接跟他绝交吧?我在想,从我说出第一句话开始,就把自己放到了一个奇怪的位置上。反对也不行,支持也不行,放着不管当然更不行。

 

 

那我到底想要什么呢?

 

回想说出那句话的初衷,我只是想聊聊天,吐吐槽。作为聊天的开头,那句话实在有点糟糕。糟糕之处在于,我给了一个结论。一个结论通常是一段对话的结束而不是开头。对于结论我们的本能反应是赞同或怀疑。两种反应都很难展开真正的交流。几天以前,我和一位老师一起见了一个学生,他向我们描述服抗抑郁药的经历。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吃了药,但是没什么效果。」这个老师对这句话做了一些特别的回应。她后来问我有没有意识到:「从这句话开始,他就在催眠我们。」我对语言的敏感还没有到她那种程度,想了一想才反应过来。那个学生从服药的经验里得出了结论。这个结论自然有他的依据。但是他跳过经验,直接使用这个结论,就等于是把一大段滋味丰富的亲身体验,缩减成几个无关的字。他其实并不想跟我们聊太多,太深关于他自己的东西。他本人跳脱到话题之外,只是做一个形而上的探讨:「吃药没效果,你们还有什么别的主意?」在心理咨询里,这样会导致无效的交流。即使是动机老师吐槽的认知治疗,也不主张这种空对空的讨论。认知治疗里有一个概念叫自动化思维。一个人说「我很没用」,看上去好像是在说自己的状态,但其实只是一个结论,是头脑里的一句话。需要问他这句话是怎么来的。他可能会说:「我期末考试考砸了」。这样还不够,因为不知道他考砸了多少门,以及「考砸了」是什么意思。最后他才会告诉你:考了六门,其中一门不及格,一门60分,还有四门都在80分以上。所以是这些事实导致他产生考砸了的想法,并进一步想到自己很没用。如果没有区辨清楚事实和想法之间的关系,谈话就没有办法聚焦到他本人身上,而变成只针对「很没用」这几个字。把想法和事实区分开,是认知治疗的基本功。初学者常常以为,这样做的目的是证明一个人的想法是错的,所以他们跟人辩论:「你真觉得80分就没用吗?」「只挂一门也不错了!」「很多人还不如你呢,是不是?」但正如我和动机老师所展示的,这种辩论可以说毫无益处。想法的问题不只是在于它的「失真」。就算它跟事实都吻合,但仍然不是事实。就像一张照片,它忠实地再现了风景,但它不是风景。一个人说「吃药没什么效果」,这是一个想法,事实是什么呢?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3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


☑相关文章

时间 : 2020-09-29
标签 :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5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