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家长为何如此焦虑(下)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中式家长为何如此焦虑(下)
而真正坚持下来的,都是热爱音乐、喜欢钢琴的孩子,虽然也会有倦怠畏难,但父母绝不是逼迫,而是带着尊重和关爱,给予适当的帮助,积极调整,让孩子度过瓶颈期,甚至允许孩子先放弃一段时间。这样的孩子,才能发现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被父母逼迫的人生,只不过是在为父母而活,长大后发现这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于是又开始逼迫自己的孩子。活不好自己,才会去逼孩子,一代又一代。似乎太多人都在关心孩子将来怎样,却很少人在意孩子现在怎样,他内心的声音是什么,他是不是真正的快乐。而内心的声音长期被掩盖,慢慢的,孩子连自己的能力都已经看不到了。
有时候能看到一些很优秀很出色的明星或艺术家,在面对采访时说:“我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都是因为父母严厉的督促,如果没有他们当初的逼迫,我肯定做不到,那就没有我的今天了。”其实听着有一丝丝的心酸。这么优秀的人,却看不到自己的动力和天赋,认为如果不逼自己就做不到。反观比尔盖茨、扎克伯格这样的人,从来不说是父母逼的,他们说的是:“感谢父母成为我的榜样,他们一直激励着我成为自己。”养育了四个优秀子女的小扎父亲也直言道:“我有很成功的孩子们,于是人们总是想仿效我的模式,但事实上,我们并没有采取什么特别的育儿方式。为人父母,我只能说,你的确可以为子女安排你想要他们过的生活,但这不一定就是他们想要的。”而正是因为父母的“不逼迫”,四个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活成了自己的样子。拿王迅、刘宪华、Angelababy和吕思清比较,这样的对比根本没有意义。如果他们三个小时候被逼着继续学小提琴,能不能成艺术家不知道,但肯定不会成为现在的他们,干嘛要拿不同的人生来做比较呢?那些动不动就说现在不逼孩子,将来就没有竞争力的人,真的知道未来的竞争力是什么吗?是钢琴、舞蹈、奥数、书法……是这些技能吗?我们为什么想让孩子学习各种技能,并不是一定要孩子成为钢琴家、舞蹈家。我们往往把方法当成了目的,为了学技能而学,却破坏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这未免有失远视。未来的竞争力绝对不是技能本身,而是在学习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理解的能力,合作精神,好奇心,主动性和创造力。这些能力绝不是靠逼迫得到的,而是早就包含在了我们的生活里,在我们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天。
但是《“72变”和“81难”》真的好火啊,不知道击中了多少父母们的焦虑点。甚至有位父母在转发的时候写道:“当别人家的孩子,在钢琴边、舞蹈房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时,你家孩子在做什么?当别人家的孩子,虽然很苦很累,但识字算术突飞猛进的时候,你家孩子在做什么?当别人家的孩子,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希望进步渴望成长的时候,你家孩子在做什么?你可能会说:孩子要快乐的童年,要无拘无束,要自由自在。可是,你怎么知道那些拼命努力的孩子就不快乐?”很有煽动性对吧?看完立刻焦虑了。担心自己的孩子落后,更担心是因为自己没给到孩子最好的教育,耽误了孩子的一生。这时候如果有培训班的广告,那恨不得立刻掏钱报名了。其实,现在很多文章、很多机构,都是在利用父母们的焦虑。如果我们没有一个长远的眼光,没有一个整体的育儿观,就很容易被各种论调左右。
其实这样的焦虑体谁都会写,我也会,不信?看我反转一下:“当别人家的孩子,在大自然中撒欢奔跑的时候,你在要求孩子争取些什么?当别人家的孩子,在做厨艺种花草收获幸福感和自我价值感的时候,你在逼迫孩子学些什么?当别人家的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讲故事做游戏的时候,你在教育孩子拼搏些什么?你可能会说:孩子将来要生存,要竞争,要努力。可是,你怎么知道那些拥有金色童年的孩子,就没有竞争力呢?”教育是不能用成功与否来定义的。教育是帮助每个生命不断感受生命的美好,逐渐绽放生命的能量,并有感受幸福的能力。教育不是一个点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随着生命不断变化和成长的过程。让孩子从小就把人生当成八十一难,那恐怕真的会一路坎坷。真正让孩子拥有底气的,不是被逼迫学会的七十二变,而是父母永远在身后的理解和支持。带着孩子一起去体验生活的不同方面,和孩子一起去面对每一次挑战,那将是幸福,是成长,而不是被逼之下的佯装坚强。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