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家长为何如此焦虑(上)

106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中式家长为何如此焦虑(上)

 

前几天,一篇阅读量100000+的文章《致家长:今天不逼孩子学会72变,日后谁能代他承受81难?》刷屏了朋友圈,父母们大量转发,凡是家有儿女的几乎都心有戚戚焉。文中举了上一期《向往的生活》的例子,吕思清从小被父母逼着学小提琴,五岁就登台表演,后来被中央音乐学院录取,并获得了各种国际大奖。而王迅、刘宪华和Angelababy因为小时候父母没逼着他们坚持,现在只能坐在一旁看吕思清表演。于是得出结论:父母的逼迫可以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个论调其实并不新鲜,当年郎朗红遍全球时,也有很多文章写他是怎么被父亲打骂威逼,甚至要用刀砍了他,才让他坚持下来的。而当时郎朗用头撞墙,宁可折断手指也不想练琴,这样的痛苦已经随着他的成名被忽略不计了。

 

《“72变”和“81难”》里有这样一段话:“如果有人逼我一下,我就不会放弃学吉他;如果当初妈妈逼我学书法,我就不会字那么丑;如果……如果……”看到这样的抱怨,我真心想说,能说出这样的话的人,即便是你妈逼你学这学那,你长大后一样会说:“都是我妈逼的,我小时候一点都不快乐;都是她逼我,才让我一点自己的选择都没有;都是因为她,我都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样的话语熟悉吗?只要不想为自己承担责任,你就可以无限甩锅,反正都是“我妈逼的。”父母逼着你学习,你说他们不顾你的意愿,没有平等民主自由;好那尊重你的想法,你又说他们当初没逼你一下,害你一事无成。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若成功了,是父母逼得对;若失败了,是父母逼得不对。那你自己呢?你的“自我”在哪里呢?大家都是成年人了,敢不敢为自己承担起责任?躺在受害者的位置上怨天尤人,张口闭口“都是因为小时候”,只能说你现在也还没长大。《“72变”和“81难”》还举了一些普通人的例子,他们羡慕同龄人小时候有人逼,会了各种才艺,现在可以在人前展示;而自己没能坚持,于是喟然叹息。但其实,这些人羡慕的并不是艺术本身,而是羡慕别人的风光、别人的荣耀。他们真的确定,如果当初有人逼,自己就能学出来吗?用这样的心态学习,本来也很难坚持。真正的热爱是不用逼的,不爱的东西,逼也没用。

 

詹姆斯和库里,C罗和梅西,这些极度自律的人,没有一个是父母逼出来的,驱使他们的是内心的热爱和向往,那才是真正的动力所在。而太多从小被父母逼迫的人,在脱离父母之后,觉得终于解放了,于是放任自己无所顾忌。看到有人说:“孩子,不是我要把你往‘死’里逼,我只是想让你将来‘活’得更像样。”我滴个亲娘诶,您敢不敢先给自己办张健身卡报个英语班,看看自己能坚持多久?打着这样的旗号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无非是假借孩子之名满足自己的控制欲而已。孙悟空是学会七十二变了,但菩提祖师逼他了吗?如果孙悟空是逼出来的,那菩提祖师其他那么多的弟子,怎么一个都没逼出来呢?还好孙悟空没妈,如果有妈逼他,以齐天大圣的个性,还不得反了天去,学什么学,不如一辈子作妖作乐。用吕思清、郎朗的成功反衬其他人的失败,这个逻辑我实在有点get不到,拿结果倒推原因,属于事后诸葛亮。如果这个逻辑成立,那些被逼到抑郁自杀的孩子们,无一不是活在高压、苛刻之下,他们也可以倒推出同样的原因来,这又怎么说呢?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去年另一篇爆红的文章《你看不到的,是千万个被毁掉一生的董卿》。诗词大会让董卿成了知识女神,连她的成长故事《虎爸教育下董卿的童年》也成为了教育的成功案例。可是董卿被采访时谈起这一段,抑制不住地悲伤,提到父亲给自己留下的童年阴影,一直以来优雅淡定的她忍不住潸然泪下。有多少几近残忍的故事,只因为主人公最后的成名,就带上了一层光环。文章中说:“你看到的是一个走出来的董卿被无限放大,你看不到的,是千万个一生就此被毁掉的董卿。”成功和幸福并不是一回事,不能只看那些被逼成功的个案,却没看到绝大多数被逼失败的下场。《“72变”和“81难”》文中还指名批评了“快乐教育”,说放养长大的孩子,虽然有了爱和自由,但长大后可能一事无成。我想说您是不是对爱和自由有什么误解?除了逼迫,就是放养;不是A,就是–A。这世界上不是只有这两个极端的。

 

 

举个例子:一个农民,把种子种下去之后,总担心它长不好,嫌它长太慢,于是一截截拔高。这是控制,是逼迫,是拔苗助长。另一个农民,放养,把种子种下去后就不管了,爱咋咋地。这不叫爱和自由,这叫不负责任,未尽监护义务。真正的教育是什么?是农民不把眼光只盯在种子身上,而是观察了解幼苗的成长规律,为它松土、浇水、施肥、除虫,给小苗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并提供其生长所需;除此之外,不去纠结它怎么还不发芽、还不抽穗。因为你并不知道它需要多长时间扎根。你只需要给它创造适宜的环境,种子的成长取决于它自己。我小时候曾学钢琴十年,见到太多在父母逼迫下的孩子,在考取十级之后说:“我终于完成任务了。”而后再也不碰钢琴。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3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


☑相关文章

时间 : 2020-09-21
标签 :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7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