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青年的深刻痛苦

108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80后青年的深刻痛苦

 

今天看到一条新闻《北大毕业留学生12年没回家过年,万字书信控诉父母》。一个80后青年深刻表达了自己的痛苦。很多人表达了同情,但也有一些人以自我经历驳斥了这封信,认为这只是他个人不能好好处理的能力问题。

 

这件事让我颇为感叹。正巧上个月跟朋友聊天,他说前段时间自己跟父母掀了桌。他这人一直是温文尔雅的人设,平日里对外也是父慈子孝的家庭氛围,很难想象会出现掀桌这么劲爆的场面。问及原因,他说是跟父母说到跟交往多年的女友和平分手时,父母不同意,并对他进行了插刀般的人身攻击,比如不但工作不努力,混到近中年平平庸庸,现在开始连对感情也开始不负责,怎么会养出你这么个孩子,云云。话至此处,朋友也怒而反驳,斗争逐步升级。可想而知,双方都进入翻旧账模式,对话必然陷入“我们掏心掏肺的爱护你,所有的事情都替你操着心,你自己不但不争气不感恩,混成如斯样子,还反倒犯起混蛋来!”和“就是你们这种样子才养出我这么个人!要不是你们我也成不了这样。”的针锋相对中。最终引发掀桌惨案。他说他人生中几乎一切重大的决定,都是他父母通过各种方式替他决定的,到现在却被说碌碌无为,他活到这个岁数,在自认为的能力范围内最大程度的挣吧了这么久,才发现根本就摆脱不了这条路带给他的影响。

 

我问他:“这话你憋心里很久了吧?”他举起杯中酒一饮而尽。“我他妈后悔啊!”充满悲凉。我一直认为中国式亲子关系是世界上最畸形的亲子关系,没有之一。你当然可以说:“谁让你心甘情愿被别人决定人生的?你不会自主选择吗?当初你靠着父母,现在你倒说起片儿汤话来。”放在十年前,我搞不好也会义愤填膺的问出这句话:“你自己作的你赖谁?有本事你一成年就自立啊!”然而活到现在,身为人父,养育着两个孩子,观察着和体会着生理和心理都尚未成熟的小生命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他们的感受,觉得以上此问,看似有理而公正,但实乃幼稚——不但幼稚,而且坏。一成年就自立,看起来貌似是一种个人选择,但事实上远没有那么简单,自立是有基础的。一个人具有足够自立的心理素质,并非成年后突然降临的能力,而是建立在从小被尊重、从小便被提供了一个有自行选择权力的家庭环境下,长期锻炼而成的。这样的父母,太少了。

 

前几年有一段子,是这么说的:中国人生个小孩儿就爱穷讲究,怀孕期间猫不能碰狗不能碰咖啡不能喝电脑不能看,生怕怀个天生弱智。其实有屁用,大部分爹妈只需要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就能让孩子傻逼好几十年。有那功夫不如治治自己的神经病先。现在再看,笑不出来。做一件事,如果热情和能力不相匹配,那就很难做成——倘若热情过多,把事情做坏了也说不好。中国父母最大的问题就在用力过度但方向总搞不对:我认为我爱孩子,就是爱孩子,而且我还要玩命这么爱我的孩子。而事实上却是,大多数父母只靠一腔热血就一猛子扎下去爱——感情上绝对是够了,但爱的能力跟不上,最终造成预期和实际的差别。所以尽管他们——我现在终于可以有立场硬气的说“我们”——用自己的付出把自己感动的一塌糊涂,一直念叨着“等你长大了就懂得我的意图”,“等你有了孩子就明白我一番苦心”,但等到矛盾爆发时,才发现孩子根本就没打算感谢你,甚至随着年龄增长开始反抗,于是苦痛万分的哭诉自己养了个白眼狼,表示被“不识好歹”的子女搞寒了心。不能不承认的是,中国父母对孩子确实付出极多,造成这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历史原因、伦理原因、社会原因、经济原因、传统文化原因都是推手,延展说出去意义已不太大,但不能忽视的是,这种巨大的付出所制造的家长心理,造成了两个结果:

 

一、是中国父母会把一切为孩子的付出——我暂且都不说某些“付出”还未必是好的——都与亲子关系观搅合在一起;

 

二、是父母做事情只看动机,不论结果,“为了你好”成为一切行为的正当理由,并且笃信有了这个正确而真挚的动机,结果就一定是好的,你就要听我的——即便不那么好,你也不能说什么,因为我付出了那么多。

 

这两个结果会对孩子一生产生影响,并可能在若干年后爆发尖锐的冲突,因为这种亲子关系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谁他妈也不能为自己而活,大家都委屈。第一个结果,说出来很多人想不通,说不好就成了忤逆。父母就是付出了啊,人家掏心掏肺的把下半辈子的时间和积蓄都拿出来给你,还要小心翼翼地看你的脸色吗?孩子难道只去接受他想接受的?房子你要了,工作帮你找了,父母多说几句就不行?然后你个小白眼狼还反诉父母对他造成了伤害,非但不感恩,竟然还不如孩子时候懂事,真是越活越抽抽儿!听起来很有道理,深究起来,逻辑缺失,概念偷换,因为这里并不是在讨论人是不是应该感恩的问题。父母这种“感恩需求”的情绪一旦跟亲子关系观搅合在一起,就等同于把两个标准混淆在一起考量。在这件事上多做点,是否可以为另外一件事背锅?——再通俗一点说,一个会木工的司机一定是个好厨子吗?

 

实际上,能为孩子塑造健康性格的亲子关系标准是一种科学和客观存在,与父母爹娘付出多少真心和物质没有关系。强行增加联系,就难免找不准养育孩子的目标——我不能不说,很多事情跟道德绑在一起,反倒要跑偏。我所能交心的朋友圈里,家长“付出”程度不一,但他们无一不带着自己原生家庭的深刻烙印,这些与父母的付出无关。有一些人活到一定岁数甚至当了父母后反观自己孩子,开始有切身体会,并时常反思校队自己的父母“准则”,有一些人则变成了他们的父母,重蹈覆辙。强势父母对应的孩子大多谨小慎微,爱抱怨的父母则容易带出悲观的孩子,父母不相爱恶言相向则会让孩子完全不信任家庭关系,不能做到足够尊重和选择权的父母,孩子往往丧失判断的能力和勇气——三十年后,当他痛苦后悔时,你嘲笑他说:“当初谁让你听你爸妈的,你活该!”

 

这不是坏是什么?

 

这些结果的造成,跟父母每个月花多少工资给孩子,或是不是拿出一辈子积蓄供他上学、给他买房都毫无关系——尽管我非常承认,中国父母付出的实在的太多了,但这赖不着孩子。第二个结果,就往往涉及到操作层面,“为孩子好”在当今中国大多数家庭恐怕已不是认知上的问题,我说的并非这些作为监护人基本功能,虽然“功能”一词听起来有点冷冰冰,但是我还是要强调,完成监护人的基本功能和创造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把饭做熟”和“色香味俱全”的差别,这正是父母和好父母的区别。大多数家长“为孩子好”的目标比较明确,并各自采用手段为之努力,我丝毫不怀疑,当然更不反对,我又不是变态,我强调的是即便为了同样的目标、基于不同处理方式结果完全不同的事实。很多家长,“以爱为名”,用一些相当奇怪的原则来给“爱孩子”扣屎盆子,表面讲道理,实际很专制,以动机正确性掩盖深层的一塌糊涂。

 

比如:我这么做是为你好。(但你不同意不重要,因为你不懂);这件事坚持下去你准能见到效果。(但你不能问为什么,也不能不相信);你要做一个懂道理的人。(但你懂的道理必须得跟我的道理是一样的);我希望你能建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但是我得告诉你,医生、博士什么的目标就是比别的目标更牛逼一点);你要懂得总结人生经验。(但是你必须先把我跟你妈的人生经验记住了,按我们说的来);你要当一个好孩子。(好孩子的意思是要听我的话);以上这些还算是好的,还有一些家长,干脆就耍起光棍。

 

比如:遇事不讲道理,摆出一副“你懂个屁你跟我争,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的三青子样;有什么安排和计划讲不通理由时,只会说“我能蒙你吗?”、”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不会害你!”遇到错误,不加思考的先数落一顿孩子,不考虑错误的背景、环境、其他人甚至是是否是自己的影响;不就事论事,有什么事爱往孩子品性上说,扣帽子;矛盾一升级就歇斯底里,“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孩子啊!”明明是自己没做好,也要在孩子面前说:“我对你这样就不错了!”经常性像琼瑶阿姨的男女主角一样,伤心失望的哭喊“我拿出那么多精力对你,放弃了自己的生活,你就这么回报我,你怎么这么没良心!”明明是自己带出来的孩子,达不到自己标准,就赖孩子不争气。等等等等。

 

这些家长们如此拧巴,归根究底是不认为也不打算认为孩子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有判断能力、值得被真正尊重的个体——在此前提下所有的爱,无异于灾难。就像上面的北大留学生,有一些人认为是他自己的问题。事实上,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早有定论,只有极少的孩子能够做到性格的自我修复,大多数人终生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切切实实的是心理问题——不承认这是心理问题而轻描淡写的说这是个人能力问题,才是最大的恶。任何一段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都不能是一种想当然的单边关系,没有足够尊重对方,早晚有被反噬的一天。做父母的门槛很低。没有任何人能对父母进行考核,孩子也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做父母的门槛很高。如何能够爱孩子而不控制他,做一个有科学思考能力、心理独立的父母,远没有那么容易。有时候,你有多用力爱,就会造成多大伤害。其实这篇文章写在大约一个月前我与那个朋友聊天之后,因感觉稍显沉重,便一直没有发出来。其实那次聊天后我想了很多,我个人曾经就不太是一个有自主权的孩子,于是从我成为父亲后,我就不止一次的反思中国式亲子关系在我身上的映射,并自省我的行为是否也受到影响,回回都深觉为人父母是高超的心理本事。今日偶然得见这条新闻,心中有所触动,遂修改后发出,与大家共同探讨。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3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


☑相关文章

时间 : 2020-09-12
标签 :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9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