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没出息是哪问题(下)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孩子没出息是哪问题(下)
她不但放弃对孩子的控制,同时给孩子赋权。小到让儿子决定晚上吃什么、周末去爬山还是睡懒觉,大到她的课题选题哪个更好等,在各种事情上都尽可能让孩子感觉到他自己有想法、有能力、有话语权,让他感觉父母多么需要他。慢慢地,儿子不再抗拒她,开始和父母有了交流。半年后开始变得有笑容了。教授说,在孩子刚休学的第一个月,她其实心里还是有些不能真正接受儿子不上学的现实。促使她彻底改变的一件事是,她有一次无意中看到儿子写在电脑中的私密日记,惊出一身冷汗,儿子居然有自杀的打算,开始写死亡倒计时日记。她万万没有想到儿子活得这样痛苦,连生命都打算放弃了,而自己以前却只是简单地在“上进心”问题上和孩子纠缠不休。联想到现在大学里动不动就有学生跳楼自杀,她开始了真正的反思,什么是教育,什么是给孩子真正的幸福?所以孩子休学一年后,还是不想回学校,提出想退学,她对孩子说,妈妈相信你这个决定不是随便作出来的,你肯定是想好了才提出来的。听从你内心的召唤,选择你愿意选择的,这肯定没错。她知道儿子当时并没想好退学后去做什么,为了不让儿子焦虑痛苦,她安慰孩子说,你可能眼下没想好下一步去做什么,不着急,人生很长,寻找路径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跟着感觉走就可以了。无疑,妈妈的话给了儿子巨大的安慰和信心。办了退学手续后,她儿子又在家里“堕落”了半年,然后有一天突然对她说,感觉在校园里开个果蔬饮品店应该不错,然后对妈妈讲了他的分析和计划。她没想到儿子把事情讲得头头是道,而且想法已比较成熟。当然,妈妈是全力支持,和孩子一起研发了几种产品,又租了一个几平方米的小店。自己是大学教授,儿子是校园里卖饮品的,这在以前是绝不可能想象的。教授说如果不转变观念,且不说考虑孩子的前途,单是出于自己的虚荣心,她也受不了。但现在,她完全能接受这一切。儿子的变化至少让她放心了,也看到他自立的希望。
教授后来写邮件陆续告诉我,他儿子的饮品店开得很好,因为货真价实,且他儿子对谁都很友善,生意一直很好,还在另一所大学开了分店,雇了小伙计。至于他将来是生意越做越大当老板,还是一辈子就开小店过小日子,或是再回校园上学,重新开始一种选择,这都顺其自然吧,人生中最重要的是有正常的日子,有幸福感。她相信孩子只要有正常的心态,总会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家长不要以自己的有限,来理解和指导一个有无限可能的孩子经常有人问我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我的答案是:想象力不用培养,不限制就是培养。在教育上,并非家长做得越多越好,有时恰恰相反。尤其在培养孩子想象力方面,我认为“少就是多”是一条黄金法则。因为成人常常受制于经验和常识的束缚,自己如果不是想象力丰富的人,在培养孩子想象力方面其实非常有限。卖菜的小贩可以称出一筐土豆的重量,但他不相信有人会称出地球的重量,他的常识中,称重只有一杆秤。家长不要以自己的有限,来理解和指导一个有无限可能的孩子。如果你想培养一个能算出地球重量的人,最好不要把他的思维早早地固定到秤杆上。减少干涉,才能给孩子留下开阔的思考空间。“教育”并不是单纯的规范和监督,其实,“放纵”也是一种教育,是一种形式消极、意义却积极的教育。在这种“纵容”下,孩子可能损坏一些东西,可能制造更多家务,甚至可能受点小伤,而这正是走在受教育的轨道上。
“规矩”固然是社会生活的必需,人们常说“没有规矩,难成方圆”。但是,在儿童教育中,则是“规矩太多,难成方圆”。不要急于给孩子立规矩,尤其在他们认识世界的初期。有人说“规矩是用来打破的”,这句话用在儿童教育上是再恰当不过。儿童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探索的欲望充满体内的每个细胞,而且,他们不知道行为的边界,所以常常会做出格的事或闯祸。在这样的一个关键期,家长要以正面心态面对孩子的种种“坏行为”,只要不危险,不妨碍他人利益,都可以放手让孩子去尝试。一个缺少尝试、不犯错误的童年是恐怖的,它并非意味着这个孩子未来活得更正确、更好。也许恰恰相反,由于没有童年探索的铺垫,他的认知基础反而很薄,在未来的生活中不得不花费更多的力气去辨识世界、适应生活;很有可能一生都活在刻板、无趣和谨小慎微中,甚至是自暴自弃的堕落中。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如果家长急于以一种成人世界的思维和标准来限制、规范孩子,很容易压抑孩子的正面激情,使他们的自由意志和创造力停止生长,乃至萎缩;压抑感还容易刺激出负面情绪,让孩子出现逆反或是自我封闭症状。有的家庭,甚至孩子把沙发巾弄皱了都要遭到训斥。一个表面上纤尘不染、井井有条的家,维护它的代价是孩子失去了自在和放松的生活。20年后,整洁的家中坐一个规规矩矩、毫无创造力、没有自我调整和选择、判断能力的人——这是你想要的结果吗?几乎所有人在培养孩子的目标方面都是一致的,但在方法上却大相径庭。有太多的家长或老师表现出行为与目标的分裂,这些分裂表现为:一边赞美着创造力,一边刻意培养谨小慎微的人;一边欣赏着宽容,一边对孩子苛求挑剔;一边呼吁着要尊重孩子,一边执行棍棒或羞辱教育。近年来国人喜欢探讨的一个话题是,为什么中国本土没有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人们总喜欢把板子打到中国的学校教育上。学校教育固然有其弊端,但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处处受限,不能做一点点反常规的事,不能有一点点出格行为,创造力和探索意识被处处压抑,早早萎缩,如何能指望学校培养出爱因斯坦呢?如果认识不到自由的价值,思维就会表现得懒惰,方法就会简单到只是严加控制,一种控制行不通,仅仅是换一种控制方式。看到一位网友留言,他说,考察3年发现,自由是需要花钱的。当地幼儿园,凡讲纪律的每月2000元,凡讲自由的每月4000元——这宛如一个笑话,“自由”竟是要花大价钱买的。卢梭认为,只要把自由的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不断地得出各种教育的法则。给孩子自由确实比管束更难,但理解透了,其实就会变得简单。在教育中,自由就是空气,看不到摸不着。你可以不去关注它,甚至可以不承认它,但绝不能缺少它。没有自由就没有教育,一个人,必须首先是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自由不是信马由缰,自由是一种可以舒展的空间,是一种能够托举的力量,它让孩子有能力去选择,并且有能力抵抗生活中的一切虚假和脆弱。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