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个“防守型”父母

15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

 

“妈妈你看,我做了一个修车厂。”“妈妈我给你讲这个故事吧”“哦,好吧。”“哇,这么厉害。”“真好。”我承认自己不是每次如此回应时都满怀真心。“妈妈,你不要说‘哦’;你不要说‘好’;你不要说‘厉害’;你不要说‘真好’。”“嗯。”“妈妈,你不要‘嗯’。”“那我应该说什么?”“你闭嘴。”我点头。“妈妈,你不要点头。”话音刚落,我感到自己像被点了穴一样,无法言语,动弹不得,内心奔溃。我疑惑:本来“好心”给点共情式的回应,但从效果看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你是否有过这种感受:有时候无论怎么说、怎么做,孩子都表现出抗拒。到底怎么做才能和孩子好好交流呢?

 

孩子有情绪了,父母要“做什么”?

 

先扯扯武侠小说里的外功、内功之说。我们知道,外功是一些秘籍口诀、招式招数,比如“降龙十八掌”;内功指武学修为、心法气功,比如“打通任督二脉”。外功比内功更易入门,但要想强大,还需苦练内功。同样的招数,有人使得平淡无奇,有人使得惊天动地,这背后正是内功深浅的区别所在。再说说共情,它又称为“神入”,是一个人的灵魂通过无意识的通道,自然而又静悄地进入另一个人的精神领域,去体会另一个人的情绪、感受的过程。比昂说,“要想了解零,先要成为零”,正是共情、神入的境界。经常听到“共情孩子”的一些金句名言,我们也努力地实践,但是效果不尽如人意。很多时候我们对共情的理解是必须做点什么,就像平时工作学习必须做出成绩一样,要看得见、摸得着。但和孩子相处,“技巧”和“做法”都属于外功的热情流露,而真正的共情,是内功的细水长流。育儿这门课,很考验父母的共情功底(内功),共情做扎实了,父母的各种反应(外功)散发的味道就会恰如其分,即便是“不做什么”,也足以“所向披靡”。

 

因此,养育中对孩子的共情,有时真的不需要做太多,节制自己的反应、反观自己的内心更重要。上述例子,孩子要我闭嘴,表露出对我的反应的不满。因为我的各种话头上的回应,在他看来都是敷衍:妈妈还在我外面,无法进入我的内心真正理解我。而当我闭嘴时,我发现自己的注意力反而从弥散变为集中,我的能量聚集到孩子的动作、神态、语气带给我的感受上,我更能真切地去体会孩子内心的那份新奇和喜悦。孩子从开场到要我闭嘴的过程,表达了他希望我理解他、神入他的愿望。再举个例子。当孩子因失去某样东西而伤心欲绝的时候,误解共情的父母会有意识地启动“神入”模式,对孩子说:“我知道你很难过,好了好了,不哭了,哭也没有用,我再给你买一个。”然后想方设法拿其他事情去引开孩子的注意力,试图把孩子从伤痛中拉出来。但这种做法往往收效甚微,还有可能加重孩子的反感情绪。

 

这表面上是共情,但实质是没有经过心域运作而直接弹出去的焦虑。真正的共情是,我首先用我的心,而不是用我的语言和行动,去体会你的情绪。这种“体会”并非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去展现,而是停留在空气中的彼此深度链接。对于被共情者来说,相当于即便你不做什么,我也知道你懂我。所以,共情这门内功心法,如果修炼到位,不需积极地去做什么,有时甚至只需无声的陪伴,就足够了。

 

你的“做什么”,可能是在抵御焦虑

 

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与人交往中不自觉地做出一些动作反应,比如搔搔脑袋,拨拨头发,抬抬眼镜,清清嗓子等等。这些小动作,许多时候是在隔离关系带给我们的焦虑,或者说是在切断、推开焦虑,又或者说是给焦虑一个打扰,让焦虑不要那么嚣张地吞噬我们。打比方,在动力团体小组里,有成员诉苦落泪,该成员的情绪、感受必定会散落到其他成员身上,从而诱使其他成员纷纷为其递纸巾擦眼泪。客观分析递纸巾这个举动,是在传递一个信息:你的难过蔓延到我这边来了,导致我很焦虑,所以你赶紧擦掉你的难过,好让我的焦虑消失。当然从社交礼仪角度看,递纸巾这个动作符合现实需要,只是递纸巾的人倘若能看到自己递出去的除了纸巾还有什么,就更好了。同样地,父母对待孩子的许多言行,也是在抵御自身的焦虑。举个例子,一名小学生在学校被一位正在怒骂全班的老师不小心弄伤了脸,回家告诉妈妈,妈妈无意识地说了一句:“老师不是故意的,原谅老师吧”。翻译一下妈妈的话,就是“这个事情让我很焦虑,只要你原谅老师了,这个事情就完了,赶紧让这个事情结束,我不想焦虑”。所以这句话并没有对孩子起作用,反而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理解。如果这位妈妈能够稍微抑制自己着急做点什么、说点什么的冲动,停顿一下,用心地听,体会自己内心的活动,不急于给出反应,也许她就能进入孩子的内心,去体会孩子的伤痛。或许孩子倾诉后经历一段沉默,就得以疗愈。而我家孩子的例子里,我基于“假共情”而着急作出的“假回应”,同样散发着焦虑的味道。好像不马上说点什么,就对不起孩子的那份热情,就无法抵御我自身的疚意和紧绷。当然,我家孩子的例子也许有点极端,对回应的要求过高,但我想借此表明:孩子具有敏锐捕捉父母潜意识想法以及精准判断情感真伪的能力,他们对父母反应的敏感度不容忽视。

 

作者:梁舍予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3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


☑相关文章

时间 : 2020-06-30
标签 :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14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