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们谈论育儿学(下)

90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妈妈们谈论育儿学(下)

 

20年后的跟踪调查发现,当年“延迟满足能力”更强的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现更出色,SAT(美国高考)的成绩更优秀。之后,人们对“延迟满足”有了追求。大家以为,只要‘延迟孩子的满足’,就能让孩子获得‘延迟满足的能力’。就像李教授一样,她把延迟满足四个字当成了一种教育方式。 但其实什么样的孩子有延迟满足力?答案不止一个。比如家里富裕不愁吃喝的,这棉花糖算个啥?吸引力也不大啊;对照料者有强烈信任基础的,知道他们一定说话算话……但如果反过来,家里贫穷没见过棉花糖的,看到就想一口吃掉也正常,而总是被欺骗的孩子不信任第二块棉花糖自然也不会等待。所以实际上[延迟满足],和[延迟满足力],这根本是两回事。[延迟满足力]并不由[延迟满足]产生,这种模式化的训练只适合训狗,不适合育儿。

 

再谈谈内驱力,内驱力的前提至少是内驱(要对事情有理解才可能有内驱),并不是利用训狗那种条件反射……比如为什么父母说保留三天不吃,就能有三倍吃的?除了get到父母是权威,父母说啥是啥吧反抗也没有用之外,孩子还能理解什么?假设这是植物可以被种植,那么娃可能可以理解“等待获取更大满足”的意思,因为植物生长需要时间,但目前这只是父母无缘无故定下的规矩,即便获得了三倍食物也只是按游戏规则玩而已,这时候“等待获取更大满足”这结论在其他情况下,是完全说不通的啊!那究竟怎么形成内驱力?还是拿吃零食来说,与其训狗,不如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吃多,主要也就是为了健康体魄和好牙齿。你以为孩子不懂?孩子懂得很呐!形成了内驱力,有自己的判断,孩子自己就会控制。你试过不好使?那你是怎么讲的?孩子小脑袋瓜能不能理解你的解释?你的说法是否形象有趣?是否耐心有说服力?

 

对啊!是很麻烦的,让孩子理解一件事确实要费脑子的……

 

哪有李教授这么神,一个“隔三天给食物训练法”就能让孩子上学了都能明白“现在的克制是为了将来的长远……”

 

学会忍耐?

 

讲讲李教授怎么指导父母教孩子[学会忍耐]——简单说就是通过完全没有必要的饿肚子。孩子5点放学,家人吃饭一般是6点,所以这个期间刻意让孩子饿饿。为什么说[刻意],因为李教授强调了三点,第一点这饿不坏他,第二饿不死他,第三,就让他感受感受饥饿多难受。不死人——这育儿的要求是有多低?在监狱差不多也就这路数吧,只要不搞出人命来,饥饿完全可以用来做让人听话的工具。李教授很可爱的一点是,她总觉得让孩子受点苦,孩子就能在“以后走向社会走向人生”的时候,能体会这种痛苦。她总忘记孩子是智能的,是有自己用来思考的脑子的……饥饿是个正常生理需求,连这种基本需求都不被满足的话,饿了难受怎么办?太简单了,从其他渠道搞嘛——我能不能让同学带点吃的给我?我能不能自己省下零花钱,放学自己买点吃的?我甚至能不能偷点吃的?饿得难受我还非稀罕你这一小时不可?当然也有一些孩子没这么多渠道和想法,那可能就变成任何时刻的顺从。反正家长是绝对权威嘛,大人不动筷子小孩就不能吃饭,不管什么理由,家长说了算,不让你吃就不准吃。

 

“我是为了你好啊!你饿肚子难道我不心疼吗?”这种家长百分百会说这样的话。我呸,假惺惺,这就是不心疼!在孩子2岁的时候,因为表达不清楚,情急了就打人,但我们不可能想象成这孩子将来就是暴力犯——这是逻辑谬误中的“滑坡谬误”,是把目前不好的行为表现扩大到未来的时间线上。同理,不分由说的把孩子饿几顿,就能让孩子体会人间疾苦,这同样也是一种把想象中的好处无限扩大的逻辑谬误。

 

防止自私?

 

李教授谈幼儿教育中的[防止自私]——她不谈怎么培养孩子去想象他人感受,不谈怎么培养同理和移情能力,她谈分橘子……在育儿中,把所有操作简化,但是目标提高,就显得很实用。很适合推广,这就像教你毛巾绑腿可以退烧,日常吃点什么东西就可以提高免疫力,让孩子少生病——这都一个套路。那么孩子究竟在这分橘场景里学会了啥?她知道了,对方想不想吃吃橘子并不是重点,重点是看妈妈眼色行事,妈妈让我分,那就按妈妈说的去做,就能得到奖励。别人如果不想吃呢?那不行……那我没完成妈妈给的任务。所以分个橘子真能学会不自私?别搞笑了。

 

ps:李教授很可能一点都不理解孩子的物权意识发展。我想象中的她就是一直指责小朋友“太自私”了,“你这样养孩子,迟早要养坏”的那种亲戚邻居。

 

挫折训练?

 

有感于很多名校大学生跳楼自杀,李教授总结经验教训,觉得是这些孩子吧主要是没怎么经历过挫折,所以一遇到挫折就被打败了,就自杀了。那么怎么才能经历挫折呢?李教授建议为人设置体力上的挫折。李教授分成两部分讲。第一个部分,她认为学校应该搞一些吃苦耐劳的训练。她批评家长总是找学校麻烦,导致学校赔钱赔怕了,很多事情不敢干,建议“如果学校出了问题走保险赔,不能什么都归到学校去”。她觉得这些吃苦的训练应该让学校多搞搞。第二部分,教授建议让孩子学游泳,要记住这种“只要扑腾”就不会死的感觉。通过这次游泳没死的道理,教孩子以后要“懂得扑腾”,就不会想着走绝路。

 

我是想举手问几个问题:

 

1)有什么证据证明,认为设置体力上的磨难,可以让孩子增加抗挫力?回忆我们以前也徒步拉练过,这些训练对我们来说除了知道走路走久了脚会起泡外我们还学到什么?难道不是每个大学都有军训吗,为什么也还是有跳楼的学生呢?

 

2)李教授建议学校出了问题保险赔——关键问题不是学生安危,而是钱吗?在以前的年代我不知道是不是钱比人更重要,但现在我们更看重的是孩子。如果孩子真在学校真出什么事,较真的家长出发点还真不一定是找茬儿。亡羊可以促进补牢,学生出事儿了难道赔钱就行吗?根本不是一回事。比如10岁男孩被持刀家长捅死,假设保险能赔,学校还有什么重视安保的动力?

 

3)学个游泳,学会扑腾,懂得这个意义,未来孩子遇到困难就会想起这次经历,就不会走绝路——这话说出来真的不像笑话吗?首先无限夸大了这次游泳经历的作用,是正方面的滑坡谬误,根本前后根本没有因果关系。

 

其次,孩子真遇到事情会不会想死,因素太多了,比如他有没有愿意对其倾诉的人?他有没有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他是否有足够的自信力?有没有抑郁症?12号我还听了徐桂凤医生在广州的线下讲座,讲的就是怎么提高孩子的抗挫力。在一页ppt里,关于如何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徐医生讲了那么多点,李教授一点都没讲……简单易行的、多人推荐的方法,不一定是好方法。而真想学点靠谱的、主流心理知识,我们则需要多费点儿劲,去了解一些过去没有接触过的知识点,才可能真正理解孩子、同时缓解自己胡思乱想的焦虑,也更让自己和孩子往理想状态上去慢慢前行——当你了解发展心理学,你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你不会在他丢玩具的时候,担心从此他就变成了一个有暴力倾向的人,因为孩子的生理、认知和社会化情感都在无时无刻在变化和发展中。

 

当你了解了生态系统理论,你学会用多因素的眼光看孩子的发展,比如你不会忧心孩子在学校被同学“带坏”了,因为以你、老师还有社会等等为代表的系统,都会影响孩子的具体发展。人的发展一定是和复杂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当你了解了动态系统理论,你会明白孩子的发展是多进程的,即便童年影响很大,但绝不是一辈子都改变不了的。多少人的原生家庭自觉很不幸福,但也一样成长成相对健康的人格——儿童养育中,没有任何情况是一锤定音的。当你接触了亲子依恋理论,你会知道分离焦虑不是孩子的个性“娇气”,只是一个必经阶段,是把你当做安全基地的表现。你不必忧虑,可以用更平和的心态和方法,跟孩子一起去面对和度过。你也不会担心孩子从此就粘奶奶/外婆,不理妈妈了——依恋本身就可以是多层级的,更是会动态变化的,而且多一个人依恋,对孩子来说像多了一层安全网,是好事。任何领域,包括科普包括儿童心理,如果我们不想学习,不习惯思考,那么到处都是疑惑、焦虑和坑;不过也许有些人稀里糊涂也能过一辈子吧。

3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


☑相关文章

时间 : 2019-12-30
标签 :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5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