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为何难管(上)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
六岁之前,父母的唠叨和话语都是黄金,十二岁之后,父母的话语就是垃圾。孩子小学时还乖巧可爱,进入青春期后越来越不服管。我们管得越多,孩子越麻木懒散。学习都是为了应付家长和老师,面对批评教育,采取“三不”策略:不拒绝、不反抗、不执行……孩子拼命挣脱我们的控制,我们拼命想找回“一切尽在掌握”的状态。对于孩子的叛逆,我们焦虑、伤心。也正是由于很受伤,孩子一不听话,我们才会疼,才会有各种情绪情感扑面而来。我们越不愿意揭开这些伤疤,就越看不懂孩子的叛逆。
青春期的孩子到底哪里不一样了?
青春期孩子发育的重心,其实在于他们的头脑。进入思考的年纪,他们开始批判,经常分析自己、他人和身边的世界。青春期的孩子,除了生活里的真善美,开始留意到身边的丑陋、不公和人性的缺点。他们几乎对所有的事情都持否定态度,他们对事情的批判会毫不留情、犀利准确。为了探索自我,他们会尝试不同的行为方式,所以给我们的感觉就是:情绪化,行为多变。一时很自信,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时很迷茫,干什么都提不起兴致。一会儿像个学究,一会儿又吊儿郎当。通常进入大学之后,也就是到了青春期的末尾,孩子们慢慢学会了接受现实,并渐渐从抱怨不公,转而变得积极融入新生活。所以,我们要相信,孩子的行为不是针对我们的,不是故意让我们难堪生气的,他只是在探索自己,去了解这个世界,或者通过一些言行,希望被他的朋友们接纳。我们要做的,不是关注让我们烦恼的表面问题,如衣着、顶嘴等,我们要透过孩子表明的行为,去发现孩子内心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并在他们抱怨的话里,理解他们的正面述求。
“你知道什么?”,是否意味着孩子其实需要你的支持和认可?
“你烦不烦?”是否在表达他感到受伤?
“别再老问那个女孩子了!”是否意味着“我需要隐私,我需要更好把控我自己的生活”?
作为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如果我们总是怀着抱怨的态度或者对孩子期待太高,只会把孩子推得更远。如果我们为了让孩子坚强成长,有意疏离他们,只会关闭孩子原本和我们顺畅沟通的通道。不论我们的孩子是五岁还是十五岁,妈妈都可以和孩子保持亲密,多多拥抱他,让他保持柔软的内心,并让他知道,妈妈会一直支持他爱他。爸爸不仅仅要做孩子的朋友,还要和妻子分担养育和引导孩子的责任。不要只做轻松的慈父,把难做的部分如管教孩子、家务劳动、监督作业、为孩子做出选择等等事情统统交给妻子。
三种管法,孩子越管越不像样
过度干预
过度干预,会削弱孩子的自主管理能力。许多家长在孩子上中学之后,仍然认为孩子还小,不懂得安排自己的活动。仍然像对待小学生一样“关心”孩子的生活,从收拾书包、整理房间这些生活小事,到催促孩子写作业,无不参与、无不干预,有时甚至直接替孩子作决定。久而久之,孩子变得越来越依赖父母,变得不爱动脑,懒得思考,懒得操心,自主管理的能力自然得不到锻炼和提高。
过度奖励
过度奖励,会破坏孩子的内在积极性。有些家长秉持“少批评多表扬”的教育理念,认为表扬和奖赏能够让孩子更自信、能够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但是,奖励用得不对,也会产生负面效果。家长如果总是将奖励作为激发孩子做事的手段,孩子以后做任何事都会渴望得到奖励,就不会重视做事本身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也不会彻底地投入,进而对某种行为或学习逐渐失去内在的动力和积极性。
过度保护
不少家长爱子心切、护子心切。食堂饭菜不合胃口,直接找校长要说法。同学关系处不好,去找年级主任要求调班。发现孩子有了玩得来的异性朋友,立刻让班主任“棒打鸳鸯”。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在老师面前又哭又闹;孩子犯了错误,在老师面前认错求饶。殊不知,在这样无微不至的保护中,孩子渐渐失去了为自己负责、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负责的机会。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15305020431
厦门心理咨询-官网: http://www.xmxljg.com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