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宝宝学会延迟满足(下)

129

厦门心理医生-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让宝宝学会延迟满足(下)

 

让宝宝学会等待

 

在用哭来表达需要和情感时,宝宝对妈妈是有期待的,希望妈妈能即刻满足自己的需要,最好不要让自己等待。我们所说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终极被照顾状态,就是从婴儿状态演变出来的。可以看出,有太多的人渴望做婴儿,一直被妈妈照顾。面对宝宝的哭,是否要即刻满足呢?怎样的满足方式最好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前面说过,在孩子生命的初期,父母要做完美照料者,尽可能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宝宝满4个月以后,要慢慢学会适时让孩子等待一下。这样做可以训练宝宝的“延迟满足”的能力。什么是“延迟满足”?延迟满足,其实就是能够等待,并且在等待时不焦虑,不愤怒。有许多人这方面的能力很差,这和婴儿时期的满足方式有关系。延迟满足能力相对比较弱的人,原因就是满足方式出现了问题。下面两种情况都是不当的满足方式:

 

溺爱型。照料者过于“好”。比如宝宝已经三岁了,仍然是想要任何东西马上就予以满足,哪怕认为这要求不合理,也因舍不得让孩子失望,或是受不了孩子的哭闹央求打滚撒泼而答应。他们不知道,溺爱并不能让孩子满足,被溺爱的孩子,攻击性反而很强。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溺爱往往也意味着过度保护,被溺爱的同时,孩子的自我成就感同样被剥夺了。而这样被剥夺的感受让自己很不舒服,很无力,所以容易愤怒。心理学上把这叫做“不能容纳焦虑感”。

 

不负责任型。指宝宝被照料的过程中,一直处在不被满足的状态。所以,凡事都有度。有个30岁的男人,其他方面还好,但在一个问题上经常出现冲突,那就是吃。他不能忍受饥饿,一旦饥饿情绪就会变得很焦躁,甚至是愤怒。原来,在他的婴儿时期,由于食量比较大,而妈妈养育他的时候又是按照平常食量来喂养,因此,他差不多几个月一直处在饥饿状态。这样的饥饿状态是让人把死亡的恐惧感联系起来的。成年后,能够自己满足的时候还好,一旦要依靠别人才能满足,那种童年时经历过的恐惧直接就从无意识中被体验到了。比如,他要12点吃饭,让人帮他定饭,但是由于送饭的人交通堵塞或者其他问题,到12点10分饭还没来,他的焦虑就发生了,他变得很烦躁,甚至很愤怒。这就是不能“延迟满足”的情形。

 

延迟满足中要注意什么

 

前面说过,实施延迟满足至少要在孩子满4个月以后,为什么呢?因为,延迟满足是一种能力,也是心理发育成熟的一个标志,是建立在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基础之上的。比如,一个孩子决定是否现在就要吃到巧克力,他得了解:谁能给他巧克力?这个人现在有没有空?愿不愿意给他巧克力?同时他得想明白:巧克力不是非吃不可的,不吃也不会威胁到生命,可以晚点吃到。并且,他可以控制一下急迫的情绪,不会因为不能马上吃到而发火、伤心……很显然,这一切都不是婴儿能够弄得清的,因此,很小的宝宝不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条件,他需要慢慢发展这种能力。

 

随着宝宝身体的发育,他/她的感知觉和思维能力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可以清楚地认识妈妈和其他照料者,对周围的环境逐渐熟悉,同时他们的小手越来越灵活,会自己拿奶瓶,腰部也越来越有力,开始学着独自坐立,总而言之,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比以前强多了。同时,从心理上来说,经过与妈妈这么长时间的相处,宝宝感受到妈妈的爱,对妈妈是信赖的。这个时候,宝宝对于妈妈给的小挫折才有了一定的承受能力,他知道即便妈妈没有马上过来给自己喝奶,妈妈也是爱宝宝的,总会喝到奶的。这个时候,他就逐步具备了发展延迟满足的能力。但是仍然不能操之过急,得一点一点地来,在尽量满足的基础上,延迟一分钟、两分钟,乃至10分钟。父母要注意训练的度与宝宝的能力相符合,如果超出了宝宝的现有能力,就是对宝宝不合理的期待了。

 

其实,延迟满足的能力有一个自然形成的过程,因为没有人可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完美照料者,宝宝承受挫折是必然的,但只要知道妈妈爸爸是爱自己的,宝宝就能承受得起,也能够在受挫后得到修复与补偿,然后进一步发展心理能力。因此,父母稳定的爱与信任才是宝宝发展延迟满足能力的根本前提。在宝宝与妈妈的关系中,刚开始时基本上都是及时满足,等到大一点了,妈妈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所以当宝宝发出哭的信号,妈妈不能马上满足的时候,一定要先哄一下,安抚一下宝宝,让宝宝接受“等一会,妈妈在关注着自己,总是能获得的”的信息,这就是延迟满足的心理基础。假如妈妈在这个过程中只顾做自己的事情,把一个饿得哇哇直哭的宝宝一直扔在一边,那宝宝体会到的恐惧感就会是创伤性的。有时候妈妈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这样做,比如妈妈也可能正在热奶,听到宝宝哭就很焦虑、无力,却没想到去哄哄他/她。如果妈妈这个时候能给宝宝一些安慰,哪怕只是答应一声,宝宝也会好很多。好妈妈都是在宝宝的哭声中学习出来的。这句话有两个意思:一,好妈妈要承受得住内心的焦虑,并节制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宝宝哭的时候;二,能够从宝宝哭声中理解到宝宝的需要,爱是以尊重宝宝需要为前提,而非自以为是。

 

3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


☑相关文章

时间 : 2019-11-19
标签 :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7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