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怎样教育(上)

101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孩子“叛逆”怎样教育(上)

 

“ 彭小华老师这篇文章用案例和理论深入剖析了我们的养育方式存在的核心矛盾,同时也给出了问题的解决之道。深度好文,值得一读。”。思思是我所在城市一所名校的初三学生,还有两个月就要中考了,她却精神萎靡,要么不去上学,在家睡觉、玩游戏、看玄幻小说;父母好说歹说好不容易去了学校,整个上午基本上处于迷糊状态,根本听不进课。“太累了。”“为什么一定要上大学?”她只想熬到初中毕业就找份工作或者读个职高。总之,不再依赖父母生活。思思素来是个乖乖女,从小学业优秀,一切都在初二下期的一个晚上改变。那天晚上,临近午夜,作业还没写完。思思困极了,想睡觉,守在一旁的父亲不许。父女爆发了严重争吵,盛怒之下,父亲扬手一杯茶水泼到她脸上,她顿时崩溃,哭着喊着奔向窗前,扬言要跳楼……

 

第二天清早,思思神思恍惚,已不记得夜间发生的事,只是反复念叨:“有人要打我,有人要打我。”她在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治疗一个多月,出院后每天服用抗抑郁药、安眠药。但治疗和药物都没有恢复她的精神、心理状态。她让父母别再对她寄予希望,再生一个孩子。怕女儿轻生,母亲辞职做起了全职妈妈。她恨自己软弱,为没能抵挡丈夫对女儿的高压管控后悔不已;曾经志满意得的父亲愧悔交加,深恨自己毁了女儿的前程,他请求女儿回到升普高、考大学的“正常轨道”,唯其如此,他才认为女儿原谅了他。

 

这是一个常见的例子。中国太多中产父母把子女养育作为家庭的重心,出于对子女近乎狂热的爱,为了让子女将来过上好生活,为他们设定了一条通往“成功”的路径:考大学,或者说,考名牌大学。养育的重心遂围绕子女教育展开,教育的重心又落实在考试成绩上。我们自认为对孩子关怀备至,尽其可能为孩子营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学习条件;为了孩子的成功,我们殚精竭虑。但我们能否帮助孩子成功尚在未定之天,孩子们当下不快乐却是真实的这首先是因为孩子们严重缺少自由、自主;而且父母的付出是要求回报的,孩子得“听话”“感恩”,得严格按照父母设定的道路走,满足父母设定的所有理想化要求。我们就这样把爱变成了绳索,把期待变成了鞭子。孩子仿佛是学习和考试的“劳工”,父母类似严苛的“监工”,彼此之间关系紧张,大小摩擦频仍。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孩子的成长没有达到预设的养育目标,亲子关系紧张的状态更令人备感困惑。父母通常归咎于孩子和社会、文化环境,解决办法往往是加强规训、升级打压,还有人呼吁恢复传统孝道。这都不得其法。正如美国养育革命先锋人物、斯坦福大学前新生教务长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指出的,孩子的问题根源不在孩子身上,而在于父母错误的养育方式。不夸张地说,我们的养育方式陷入了空前危机,反思与改变已经迫在眉睫。

 

亲子关系的背后其实是权力关系

 

1967年,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归纳了放任、专制、权威三种养育模式;

 

1983年,心理学家埃莉诺·麦考比和约翰·马丁对鲍姆林德对分类做了修改,以“放纵型”取代“放任型”,并增加了“忽视型”;

 

20世纪90年代,吉姆·费伊和福斯特·克林纳发明了“直升机父母”一词,指父母像直升飞机一样盘旋于子女头顶,对子女实施指挥、控制、帮助。

 

2016年,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在《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中指出,专制型父母和放任/放纵型父母都可能同时也是直升机父母。在我看来,直升机式行为加剧了专制型养育和放任/放纵型养育固有的问题,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对妈妈全职带孩子、全天候围着孩子转的做法持谨慎态度。放任/放纵型家长对孩子几无要求,有求必应;他们不愿制定规则,也不提出期望,因此缺乏规训的基础和需要;可能会提醒、唠叨,但和子女不存在权力争夺,亲子之间不容易发生冲突。这类父母如果同时是直升机父母,更容易“宠坏”孩子。忽视型父母对孩子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一般只提供食宿衣物等物质需求,不在精神上提供支持。他们与子女也不存在权力争夺的问题,基本上没有尽到养育之责。这类父母(以父亲居多)占有相当比例。专制型父母主观性强,高标准、严要求;期望孩子服从、尊重自己;习惯于诉诸恐吓、羞辱、打压、惩罚;他们不倾听子女,不解释自己的行为理由。这类父母和子女常常发生权力争夺。咨询过程中,我遇到的学生,无论是学习困难,还是迷恋游戏、失恋自伤自杀、抑郁、强迫症、焦虑,还是成年后有母女、婆媳冲突的女性,以及有夫妻关系问题的男女,都存在亲子关系的问题,往往都有专制的父母。有位80后父亲固执地认为:孩子必须惧怕一位家长才行,夫妻之中必须有一个人唱白脸,这样才“镇”得住孩子。

 

他当仁不让地承担起这个令女儿害怕的角色。孩子从小就受到他的唠叨、吼叫、打骂,如他所愿,孩子确实怕他,只要他在身边,她就感到紧张。7、8岁的她已经琢磨着如何远离父亲,请求妈妈让爸爸搬到单位吃、住,工资也不用亲自送回家,银行转账就行了。他的观念来自他成长的家庭。他小时候就是这样被对待的。这是他熟悉和习惯的方式。他的观念和做法在中青年父母中有代表性。父母为什么需要孩子惧怕自己?为什么需要“镇”住孩子呢?这样的观念背后,有着对孩子怎样的想象?又隐藏着怎样的亲子关系认知?父母之所以需要孩子惧怕自己,无非是为了便于管理。我们想象,因为孩子惧怕自己,就容易做到令行禁止,无须花时间了解孩子“不正确的”想法、体会孩子“幼稚的”情绪,不需要解释、沟通、协商以至于达成共识,甚至根本不需要达成共识;如果孩子犯了“错误”,也就是说言行不符合家长的意志,施以言语打压、暴力处罚,就可以达到纠正的目的。这是一种专制主义的养育方式,在养育哲学的意义上,大多数中国父母是程度不同的专制主义者。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心理健康网: http://www.xmxljg.cn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厦门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尊重您的个人私密,使隐私权得到充分的保障)

 


☑相关文章

时间 : 2019-04-16
标签 : ,,,,,,,,,,,,,,,,,,,,,,,,,,,,,,,,,,
分类 : G 学习力提升
评论 : 0条

= 12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