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比心”对孩子的成长影响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攀比心”对孩子的成长影响
比较,是人的本能。
人先天就有强烈的自我为尊的意识,渴望被别人认可、被别人崇拜,认为自己就是最强的那一个。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猴王心理”。如果父母的“猴王心理”过重,争强好胜,会直接或间接地引导或影响孩子去处处与人相比。只是,一比较就会有输赢,分强弱。若比较的后果差强人意,孩子自己会失落,父母也会去责怪孩子。
以下的语言也许是你经常对孩子说的:
“你呀,就知道玩,你看人家兵兵,天天学习,成绩多好呀!”
“看你一身脏得,又闯祸了吧!你看人家晓冰多听话,从不惹大人生气。”
“你咋这么笨呢?这首诗背多长时间了,还记不住,隔壁芳芳两遍就背出来了。”
“你再这样不听话,我们就不要你了,让浩浩来做我们的孩子。”
这些话,有时是父母一时气愤口不择言,有时是父母使出的激将法,有时是父母觉得面子受损,得让孩子知道自己在生气。可这些话一出口,对孩子是怎样的伤害呢?本就受伤的心,怎么受得了父母的一再指责?
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说:
我们生活在与他人的联系之中,假如因自卑而将自己孤立,我们必将自取灭亡。自卑的人自我价值感低,甚至无价值感,这种对自我的否定,其实是对自我的攻击,导致自我封闭、抑郁症的发生。
俞敏洪曾经花十年时间才从自卑中走出来,他说:”自卑是一种比狂妄还要糟糕的情绪,因为它导致你怕失败,而什么都不敢去做。”
而现在我才明白,什么都不敢干,才是最大的失败。嫉妒也是比较的附产品,嫉妒是一把双刃剑。适度的嫉妒使人不断努力,去追赶、去超越。
周国平给嫉妒定过性,他说:既然嫉妒人皆难免,也许就不宜把它看作病或者恶,而应该看作中性的东西。只有当它伤害自己时,它才是病。只有当它伤害别人时,它才是恶。
小孩子的嫉妒心理表现出来,只是小病小恶。
比如:家里来了小客人,父母倾注的热情多了,小孩子就会噘嘴生气,甚至横加阻挠;别的小朋友穿漂亮的新衣服,会哭闹着让妈妈买,甚至还会要求烫头发、涂口红,就是要把对方比下去;家里有两个孩子的,两个孩子总是在互相比较、争夺父母对自己的爱。法国思想家拉罗什福科在他的《道德箴言录》里也说:“嫉妒是万恶之源,怀有嫉妒心的人是不会有丝毫同情心的。”嫉妒只会使人攻击性增强,变得狠毒。正确评价孩子,孩子小,他们对自我的评价更多源自亲近人的评价。当孩子年幼的时候,家庭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庭教会孩子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孩子才能够决定自己是谁、该如何与人相处。这是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这本书中的观点。
要正确评价孩子,父母要先从改变自己的观念开始。好孩子不是比出来的,而是爱出来的。父母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要让孩子明白,即使它不是最优秀的,哪怕一败涂地,父母的爱也不会消失。
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当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父母要用爱的眼光,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和进步。有了安全感,孩子才会更勇敢。父母要承认自己不完美,并能做到去学习去提升自己。父母要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掌管好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不断学习和提高教育的技能。都是第一次做父母,难免会犯错,但教育无小事,请怀一颗敬畏的心去培育孩子。
在成长中,修正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正确引导孩子参与竞争,放心让孩子吃点苦头,磨练抗挫折的能力。
蔡康永在《给残酷社会的善意短信》一书中写道:
我们看到别人的孩子或伴侣,难免想比较:”你为什么就不能像那个谁呢?”嗯,对家人一定有期许,但最好别比较,比较多了,彼此都学得嫉妒和怨怼,毫无养分。因此,父母的心态要平和。要成为孩子的人生教练,让孩子成为球场上的球员,允许孩子犯错和受挫。加强孩子“逆商”的培养,既要赢得起,更要放得下。
如果真的控制不了要去比较,请听一听艾丽卡·雷斯切尔在《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一书中的建议:向孩子强调,成功的定义是,自己不断努力以及取得一点一滴的个人进步,而不是与他人的成就进行比较。请鼓励孩子与自己比,别让“别人家的孩子”毁了自己的孩子。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心理健康网: http://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厦门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尊重您的个人私密,使隐私权得到充分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