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说“等等”的危害

136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对孩子说“等等”的危害

 

昨天下班回家,正在房间里摆弄玩具的儿子狂奔到门口迎接我。他拉着我的手:“妈妈。妈妈。。。。”一直叫着。当时用手机和朋友聊天,就没在意儿子说了什么。

 

“等一下,妈妈一会儿归来。”我脱开他的手,拿着手机坐在沙发上,继续跟同学聊天。

 

“快去看看你儿子,在房间里生闷气呢。”婆婆提醒我。

 

我放下手机,来到儿子的房间。此时已经过去了半个小时。儿子看到我,“哇”的一声趴在书桌上大哭起来。我以为他是在幼儿园被小朋友欺负了,一分钟后,他发泄完了,慢慢停下来抽噎地说:“不要等一下,不要等一下。”我这才明白,他是被我“欺负”了,被我刚进门时的“等一下”欺负了。原来,他在幼儿园里画的一幅画收到了老师的表扬,还奖励了一颗五角星和一块糖。儿子一直在画画上没什么天赋,也不喜欢颜料。那副画,他应该花了很大的勇气和耐心。那颗糖,他想要拿回来跟我一起分享。但这份成就感,作为妈妈的我没能及时跟他分享。在房间里等了很长时间之后,他失落、委屈、无助的情绪开始爆发,就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

 

“等一下”这三个字,几乎是所有爸爸妈妈的必备词汇。

 

“妈,快过来看啊。”“等一下。。。。”

 

“爸,帮我拿一下作业本。”“等一下。。。”

 

“妈,给我讲这本故事书。”“等一下。。。”

 

在孩子提出需求好,我们太多时候没办法爽快地回答一句“好的,来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句“等一下”。而恰恰就是这脱口而出的“等一下”,是孩子最不想听到的回答。我在群里向妈妈询问关于对“父母回答孩子等一下”这一问题的看法时,一位妈妈的回答让人深思:等一下,表面看是我们给孩子的一种回应。但这句话其实每一一定实际意义,它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每一接受也没有拒绝,每一肯定也没有否定,没有其他具体信息。说白了,这句话说了也相当于白说。这句话比较直接拒绝孩子,或者坦白孩子“妈妈没空,你自己来”更有杀伤力。这相当于你无意识里给孩子画了一张饼,孩子满怀希望,等来等去等了一场空。

 

然后,她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小时候,会有人走街串巷地卖冰棍。一次我听到叫卖声后就跑去跟妈妈说:“妈妈,我想吃冰棍”。妈妈正坐在缝纫机前做衣服,就跟我说了句“等一下”。可眼看着卖冰棍的人越走越远,妈妈孩子没有起身拿钱的准备。那时候吃冰棍还是有些奢侈的,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也不敢太催促大人,生怕一不小心,妈妈就反悔了,最终,我也没能在冰棍车离开前拿到钱,那种失落,至今记忆犹新。

 

无回应之地便是绝境。而回应并不是简单地在孩子提出需求时给一句回复,而是能够认真地思考一下这个需求该如何处理。

 

“等一下”在很多情况下,就是父母再听到孩子诉求时,所给予的一种机械回答。这种回答,有时候会被遗忘,有时候没有被认真对待,但不管哪种,对孩子而言都不是想要的一种答案。多次的“等一下”会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只是不想搭理我,他们有比我更重要的事情做。这种想法对亲子关系的伤害是致命性的。一句“等一下”,带给孩子的并不仅仅是情绪上的失落、对父母信任的缺失,更多的是父母言传身教给他的非正面信息。如本作家谷口雅春说:父母或教育者的日常性言行,对培养孩子的人格有最强的说服力。孩子的言行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着家庭和父母的精神。办公室有位同事,做事拖拉。“等一下”“一会儿就好”就跟他的口头禅一样,每天都会听到,不管旁人怎么催,他都一副不着急的样子。以至于后来,当我们再跟他有业务往来时不得不站在他的办公桌前,监工一样看着他把东西完成发出。谁都不想,再等他那不确定的“等一下”。这位同事的拖延症原封不动地复制到了他的儿子身上。每每有人在办公室说起辅导孩子的作业问题,他总是一肚子的苦水:我家那个孩子啊,做个作业磨磨蹭蹭,每天都得到半夜。。。。,这不就是他自己面对工作时的样子吗?几乎可以想象,当孩子向他提出诉求时,他传递给孩子怎么样的消极懈怠。“我爸就是这样做事情的。”

 

与邓丽君、山口百惠齐名的歌手陈美玲,还有一个更耀眼的头衔:三个斯坦福大学高材生的妈妈。在她的教育秘籍里,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孩子发问时,永远不会让他等一下,她说即使自己在烧菜,儿子走过来问她:“妈妈,为什么天是蓝的?”他也会第一时间把火关掉,及时回应儿子:“问得很好,我们一起去找答案吧。”父母的及时回应,保护了孩子探索欲和求知欲,也是在给孩子传递着一种信息:无论任何事情都应该由一种积极的态度。同时,也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重视,内心安慰。然而总有很多时候,父母是没办法立刻就给孩子回应、立即满足孩子的。比如,这边正上厕所呢,门口的小朋友敲着门:“妈妈,妈妈,我要看这本书。。。。”

 

面对这样的情况,身为幼儿园教师的表妹有一套万能的“数数法”:妈妈在上厕所,你数到十,妈妈就出来陪你看书了。表妹两岁的孩子就那样等在门口认真地从一数到十,开心地看着妈妈打开门出来。我很认同表妹的做法,当孩子的诉求无法当场满足时,向孩子解释清楚原因是对孩子的尊重,而让她数数则是给孩子一个时间期限,让她心里有数。这便是给予了孩子积极的回应。所以,所谓积极回应、无条件满足并不是把孩子的需求不分情况的照单全收。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给他尊重和理解。如安心在《远远的背后带领》一书中所说:有了尊重,没了伤害。

 

演员胡可作为两个男孩的妈妈,在养育孩子上有一个“胡可句式”:“妈妈知道。。。但是。。。”先肯定孩子的诉求和情绪,再给孩子解释原因。这种接纳和共情不仅给了孩子尊重,更能让孩子看到妈妈的理解和爱。在用了表妹的“数数法”和“胡可句式”之后,我发现很多事情变得容易起来。儿子待在游乐场不肯离开,以前我会说:“这么晚了,再玩一会儿我们必须得回家了。”现在我会说:“妈妈知道你还想玩,但现在有些晚了,再玩十分钟我们就回家吧。”然后,当着他的面设好闹钟,闹钟一响他总是可以愉悦地拉着我的手离开; 带他去爬山时,走不动了要妈妈抱,以前我会说:“再坚持一下,一会儿就到了。”现在我会说:“妈妈知道你有些累了,但妈妈也累,我们再数一百个台阶就能到山顶了。”就这样,他数着数着自己爬完了。很多时候孩子需要的很简单:父母的重视和理解。而这些重视和理解往往都是在细枝未节中体现,父母的一句话可能会给孩子心里插上一朵盛开的花,也可能会给他涂上黑暗的底色。把“等一下”“过一会儿”这样的模糊词汇换成“等五分钟”“过十分钟”,把“我在忙,你自己先去玩”共情为“我知道你想让妈妈陪你玩,但是妈妈有工作要处理。。。”这些并不仅仅是表达上的改变,而是作为父母的我们花在孩子身上的思考。而思考的父母,养不出差的孩子。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心理健康网: http://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厦门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尊重您的个人私密,使隐私权得到充分的保障)


☑相关文章

时间 : 2019-01-17
标签 : ,,,,,,,,,,,,,,,,,,,,,,,,,,,,,,,,,,
分类 : L 老人关爱
评论 : 0条

= 8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