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比心理的表现与引导方法

7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攀比心理的表现与引导方法

 

    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不作比较,就不可能对周围世界、对社会、对他人,也包括对自己,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判。然而,不同的比较方法,产生的效果会截然不同。正确的比较方法,可以使人获得正确的认识,越比越有信心,越比越有干劲;不正确的比较方法,则会使人产生错误的认识,越比越感到灰心,越比越感到没劲。这里要给大家剖析的攀比心理,就属于后一种比较方法,也是我们每一个同志要自觉摒弃和克服的。

 

    一、攀比心理的本质、特征和表现

 

    攀比心理是指一味趋高地与他人进行比较而产生吃亏感、失落情绪的情感活动。它具有“主观性、片面性、趋高性”等三个特征。

 

    所谓主观性,就是指比较的标准没有客观依据,得到的认识只是个人主观感受,换成其他人或改变比较的参照系就可能得到完全相反的认识。因而,其认识结果不具有客观性。

 

    所谓片面性,就是指比较的对象不具有普遍意义,只限于某一部分人,只横向与他人相比,不纵向与自己的过去相比,或者,只比得到多少,不比贡献大小,只比进步快慢不比能力高低。因而,得到的认识是不全面、不准确的。

 

    所谓趋高性,就是指只与比自己好的人相比,对不如自己的人视而不见,因而比来比去,老觉得自己“吃亏”、“不如人”,总有一种失落感。

 

    在现实生活中,只要存在差别,就可能产生攀比心理。因此,攀比心理还比较普遍。在青年官兵中,比较典型的攀比心理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工资待遇比高不比低

 

    有的干部战士在工资收入、物质待遇上只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比,不与内地经济欠发达地区比;只与银行、税务、海关等高收入单位人员比,不与单位效益差的低收入阶层比;眼睛老盯着出入高级饭店的大款,光顾酒绿灯红场所的老板,对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视而不见,因而产生当兵吃亏的不平衡心理。

 

    二、是生活用品比好不比差

 

    战士来自不同的地方,家庭条件不一样,因而在购买生活用品,在消费结构上存在差距,应是正常现象。但有些同志却不这样看。他们明明经济紧张,可看到别人用飘柔,自己不能老用肥皂;看到别人买了皮鞋,节假日外出穿在脚上很神气,于是自己咬牙也要买一双“老人头”;看到其他战友过生日时请自己喝啤酒、吃蛋糕,自己过生日时也得摆上一桌以示回报。总之,觉得自己不能掉价,打肿脸也要充胖子。

 

    三、是提职晋级比快不比慢

 

    有的干部看到自己同一批毕业的同志陆陆续续得到提拔,自己还在原地踏步,觉得组织上亏待了自己;有些士官刚提干时,觉得自己在部队没白干,终于“混”出了个样子,可没多久,他发现连长比自己年轻,同等职务的干部比自己小几岁,这一比,他没劲了,成天挂在嘴边的就一句话“我还有什么干头了”;有的战士不考虑个人的文化程度、表现、特长,看到同期入伍的战友当班长、考院校,就不安心本职,甚至想法找老乡、找领导拉关系。

 

    二、攀比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价值取向发生偏差

 

    价值取向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追求。一个人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其追求的就是对社会的奉献,就会与他人比干劲、比艰苦奋斗、比贡献、比守纪律。一个人如果形成了利己主义的价值观,其追求的就是私欲的满足,他希望的就是索取,因而情不自禁地与他人比待遇、比享受、比潇洒、比阔气。从而产生攀比心理。据报载:曾经有两名暴发户,一名是北京的,一名是广州的。当北京暴发户到广州来玩,广州暴发户为了显示自己的阔气,宴请北京暴发户,一顿饭就花去2万元。不久,广州暴发户到北京去,北京暴发户为了显示自己更富有,一顿饭花去10万元,眼都不眨一下。广州暴发户感到自己一下矮了半截,于是返回广州前,以“答谢”为名,特地准备了一桌价值30万元的酒宴。结果酒宴没动,两人在饭店大厅里争着烧钱来比阔斗富。这两名暴发户之所以相互攀比,原因在于其价值观出了问题,他们把拥有金钱的多少作为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标准,在一顿饭上也要比个高低。

 

    (二)受平均主义思想影响

 

    大家知道,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走的是“同步富裕”的道路。在这种时代条件下,人们习惯于用平均主义、大锅饭的观念去审视、评价周围的一切。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尤其是市场机制的引入,这种“一刀切”、“齐步走”的传统观念已经变得过时了,市场经济提倡的是优胜劣汰、公平竞争。而我们有些同志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过去那个层次上,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富有,不愿意看到别人比自己好过,面对反差,总感到自己吃了亏。

 

    (三)“面子”观念作怪

 

    有些同志喜欢盲目攀比,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好面子。总感到,自己钱挣少了,出手不大方,在老百姓面前丢面子;别人进步快了,自己赶不上,在亲戚朋友面前失面子;别人有某种东西,自己没有,在战友面前损面子。在这些同志看来,面子往往是一个人尊严的象征。面子大,威信就高,说话就有人听;面子小,影响就弱,无人爱搭理。其实,这是一种虚荣心的翻版。有名班长,与另两名老乡同时去教导队训新兵,工作不相上下,新兵训练结束后另两名老乡都学驾驶去了,就他回连队。于是一下子变得沉默寡言,工作上闹情绪。经反复谈心,他吐出真言:“其实我对开车并不感兴趣,主要是看到别人去了自己没去,觉得丢人。”这名班长不想去学开车,但看到别人去了,自己不高兴,主要是潜意识中的虚荣心导致了攀比心理的缘故。

 

    三、攀比心理的危害

 

    (一)导致高消费行为

 

    “你有,我也要有。”盲目攀比,使一些干部战士不顾个人实际需要和家庭经济条件,也去买名牌服装、抽名牌香烟、用高档洗发水等等。一名战士月津贴费才四五百元,不够买几条好烟,3个月加起来还买不到一部像样的手机,到饭店请一次客,少说三四百元,相当于一个月津贴。如此开支,自己的津贴费是不够折腾的,结果是到处借款、到处佘帐,向家里伸手要钱。战士何某家庭条件非常困难,但是与他经常玩在一块的几名老乡家庭经济条件好,每次过生日时都要到酒店搓上一顿,其他几位好友都要买一份贵重的生日礼物。何某尽管感到囊中羞涩,但为了与几位老乡“平起平坐”,只好打肿脸充胖子,当兵2年,先后5次向家里要钱2100元,相当于他们家一年的总收入,实在是不应该。

 

    (二)导致心理不平衡,影响工作干劲

 

    爱攀比的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比高不比低、比好不比差、比快不比慢,因而比来比去,始终觉得自己是“吃亏”的,老感到“生不逢时”、“自己命不好”、“没什么干头了”。越比越泄气,越比越没干劲。某部技术员梁某,由地方考入军校,本科毕业,学的是计算机专业,22岁就是中尉副连职军官。在一般人眼里,他是被羡慕的对象。可是,当他看到驻地一些单位从事计算机工作的技术人员一个月拿到上万元,相当于自己工资的几倍时,他感到很不平衡,觉得在部队没什么搞头。因而,刚毕业不到一年,就递交转业报告,工作中马马虎虎,自我要求不严,常不假外出,甚至夜不归营,在官兵中造成极不好的影响。领导多次做工作,他都当耳旁风,依然故我。到后来,由于严重违纪,被劳动教养一年。到劳教所他才真正醒悟:“军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是盲目攀比害了我。”

 

    (三)滋生私心杂念,诱发违法违纪行为

 

    盲目攀比,产生的吃亏感,很容易诱发补偿心理,导致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柳某原在边防连当司务长,工作表现一直不错。近些年,随着中吉两国边境贸易的不断发展,不少百姓从中得到了实惠,赚到了大钱。柳某看到昔日一贫如洗的边民们,如今摇身一变,西装革履,腰缠万贯;再看看自己,堂堂的一个军官,每月就那么几千元的“死工资”,心里感到很不平衡。他想,现在部队驻在边境,自己在这里多年,熟悉情况,又懂财务,只要敢干,不愁发不了财。不久,他结识了驻地一个人贩子路某,路见柳发财心切,便面授机宜:“现在边贸中有很多生意可做。但成本低,利润高,见效快的莫过于将边境妹卖到内地给别人做老婆,这一转手就是上千块。”柳听路这一番“生意经”,不禁怦然心动。就这样,一个受党教育多年的年轻军官,被金钱物欲所迷惑,竟干起贩卖人口这一丧尽天良的事来。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最终,柳某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这个教训是极为深刻的。

 

    四、攀比心理的疏导与调适

 

    (一)培养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的根本要求就是要善于全面地看问题,避免产生片面性的认识。攀比心理的症结就在于片面地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片面的结论。所谓全面地比较,就是对周围的人和事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进行全方位的比较,既要横向与他人相比,又要纵向与自己的过去相比;既要与收入高、进步快的人比,也要与收入低、进步慢的人比;既要比得到多少,又要比贡献大小,等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客观的结论,才能真正比出觉悟,比出干劲,比出好心情。学员刘某,从军校毕业,期望值很高。当到边防连报到后,他非常失落,与大学同学比,他没有一个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与高中同学比,他没有博击商海发财致富的机会。因此,他觉得命运对他不公。从报到那天开始,情绪一直很低落,并曾设想私自逃离部队。年底,团里安排他去内地一个贫困县接兵,在家访过程中,当看到当地老百姓年收入不足4000元,有一个应征青年家中所有财产加起来也不过1000多元的情景后,他联想到全国还有40个与此相似的县,并进而想到自己虽然不尽如人意,可一个月也有四千多元,相当于当地老百姓一年的收入。由此,他感到自己的状况还是不错的。回到部队后,仿佛变了一个人,精神振作了,工作干劲大了。由于工作出色,第二年还荣立三等功。可见,盲目攀比只能是“山穷水尽疑无路”,全面比较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培养豁达的胸怀

 

    首先,要坦然接受现实。人与人之间在家庭条件、生活环境、工资收入等等方面存在差别,是正常的事情。特别是我们军人,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离开战斗岗位去谋求“先富”,不可能像一般公民那样自由安排业余生活。我们应该坦然接受这一现实,以“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博大胸怀,把地方群众的先富看成是我们的价值所在,把个人的牺牲奉献看成是军人的光荣所在。从而真正静下心来,勤奋扎实做好本职工作。其次,要知足常乐。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试验,一满杯水,喝了一半,乐观的人说“还有半杯水”,悲观的人说“只剩半杯水了”。心态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就不一样。而乐观的人对生活总是充满希望和激情,其获得成功的希望也就大,悲观的人对生活更多的是埋怨和不满,因而遭受失败挫折的时候也就相对较多。生活中,我们既有如意的地方,也有不如意的地方;既有所得,又有所失。如果不盲目攀比,正确看待得与失,做到知足常乐,不异于“退一步,海阔天空”,就能给自己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

 

    (三)培养自信心

 

    自信,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得自己暂时的“失”,暂时的“亏”,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够创造美好的生活,赢得事业的成功。换句话说,就是要把与他人相比较而产生的差距感,失落感转化为自己前进的动力。在这方面,某部警卫连连长王某成长的经历给我们每个人以有益的启示。王某是当兵第7年的时候才赶上“未班车”提的干,年龄已经26岁。分到警卫连时,连长、指导员都比他小1至2岁。但他并不在年龄上去攀比,去影响自己的工作积极性,而是感到自己通过9年的扎实工作,终于有了长足的进步,当上了干部,相信通过努力,自己还会有更大的进步。因而,工作中他始终尽职尽责,为提高自己的素养,他还参加了中央党校的函授学习。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连长调到机关后,团里经过全面考核、比较,破格提升他为警卫连连长。去年,他团结支部一班人,真抓实干,连队全面建设取得可喜成绩,年终被军区评为“标兵连队”,他个人荣立三等功,并与指导员一块被评为“一对好主官”。

 

    (二)客观方面的原因

 

    1、历史原因:目前部队的青年官兵大多是八十年代以后才出生,他们的成长期,正是我国社会的转型期。在复杂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思想混合,使他们产生一些困惑,这是他们产生逆向思维的历史渊源。

 

    2、西方自由化思潮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西方自由化思潮也开始在我国泛滥,军营并非“真空”,也会或多或少地受到一些影响,从而产生逆向对抗心理。

 

    3、现实社会的阴暗面:例如,我国经济发展中确实存在着一些困难,党内的不正之风没有完全克服,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一时还难以根除,社会风气也还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已引起党和政府的足够重视,加大了整改、惩处的力度,但一些官兵对此不能理解,容易诱发逆反心理。

 

    4、方式方法不当:无论是政治教育、军事训练、行政管理,还是其它各项工作,不注重工作的方式、方法,很容易导致官兵逆向思维。比如,当一名战士用“压床板”的方式表示他对“不公正”批评的不满时,如果不注意工作方法,既缺乏说理疏导,又缺乏情感疏通,只是一味生硬干涉、强迫命令时,战士很容易产生对抗心理,不但不会改变原有态度,反而加剧原有行为。又如,某连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雷锋同志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本来,号召青年官兵向雷锋同志学习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这个连队只是每年三月份组织一些形式上的活动,过后就不抓了。过于表面化、形式主义的活动影响很坏,战士难免产生逆反情绪。再比如,别人情绪低落时进行批评;患病或极度疲劳时强行说教;迫切解决某一问题时却大谈另一问题等,这些不当的时机和态度,都容易引发逆反心理。

 

    四、逆反心理的危害

 

    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反常心理,对官兵的健康成长和部队正规化建设危害很大,我们万万不可小视。

 

    (一)不利于成长进步

 

    一个人如果说话办事常常由逆反心理支配着,时间久了就会导致病态,对什么人都看不习惯,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最终将会丧失对事业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如有的战士对领导批评的某些不良现象不以为然,有时甚至仿效或闹得更凶;有的对领导表扬的人非常反感,有意疏远;连队不准战士传阅不健康的书刊,有的战士偏要利用各种机会买回来偷看,有些人还因此走上犯罪道路等等。由此可见,逆反心理妨碍个人的成长发展。

 

    (二)不利于协调关系

 

    比如,两个战士之间闹过矛盾,双方就会谁看谁都不顺眼,不论对方说什么或干什么,另一方总是感到别扭,从心眼里感到厌恶。再比如,战士如果对干部有成见,不管你讲什么都听不进去,引起官兵关系紧张,长期发展下去将使人变得难以接近、无法沟通,甚至会逐渐失去领导和同志的信任,变成一个无人理睬的孤独者,从而影响官兵团结和战友情谊。

 

    (三)不利于树立形象

 

    一个逆反心理严重的人,总是自以为是,好像真理掌握在自己手中,别人讲话总要反驳,别人做事总要反对,还经常挖苦人,讽刺人,有意拆人家的台,总想使别人当众出丑,从不注意维护别人的形象。久而久之,他在大家眼里,成了一名“怪人”。他的言行举止总是遭到众人反对,群起而攻之,想让别人“出丑”自己反倒常常“出丑”。可见,不尊重别人的人,也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更不可能建立起自身的完美形象。

 

    (四)不利于任务完成

 

军队是担负保卫祖国神圣使命的武装集团,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步调一致、令行禁止是对军人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的根本保证。而逆反心理的显著特征是“对着干”,倘若让这种病态心理任意发展,必将导致部队指挥失灵,管理失控,完不成任务。现代化战争要求陆、海、空、电协同作战,假如诸兵种各自为战就难以形成战斗力,更谈不上取得战争的胜利。

 

    五、逆反心理的疏导和克服

 

    (一)加强理论学习

 

    产生逆反心理往往是由于自身理论水平不高、认识问题片面所致。因而克服逆反心理必须提高理论水平。要积极参加政治教育,养成读书、看报、收看新闻等良好习惯,要学会辩证地、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避免由于 认识片面、视野狭隘、目光短浅而产生逆反思维。比如,对党的现行政策存有疑虑,对改革中出现的失误和社会上的一些阴暗面不能正确理解而产生的逆反心理,就是由于自身理论水平低,认识问题的局限性所致。

 

    (二)提高文化素质

 

    常言说:“知识使人明理”,广博的知识能使人明白为人处事的许多道理,知识贪乏难免使人青红不分、皂白不辨,致使“认死理”、“钻牛角尖”而产生对抗情绪。比如,某部新兵六班三名战士在训练中脚部扭伤,其中一名战士备有治疗扭伤的药水,班长要求他把药水“贡献”出来,三人共同使用,这个正当的要求却遭到了这名战士的拒绝。班长批评他后,没想到,他竞将药瓶摔得粉碎。他的行为理所当然遭到了全班战友的责备。最后,他竟走上了跳楼自杀的绝路。这名战士典型的逆向对抗行为,与知识的贪乏、道理的欠缺有直接关系。当班长要求他“贡献”药水,三名战友共同使用时,他不懂得战友之间应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等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错误地认为,药是自己的,我没义务“贡献”,从而“理直气壮”地拒绝。当班长和战友们对他批评帮助时,他又因不懂得“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错误地认为班长乃至全班战士都跟他过不去。因此,产生“你让我给他用,我偏不给”、“摔碎药瓶谁也别想用”等逆反心理,最终跳楼自杀。可见,文化水平不高,知识贪乏是这名战士走上绝路的重要原因。

 

    (三)建立良好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利于逆反心理的产生,即使产生也容易及时化解和克服。一个人遇到困难有大家热情帮助,碰到逆境有朋友真诚鼓励与支持时,心情就舒畅,心理也容易保持平衡。反之,如果一个人与他人关系紧张,集体中大多数成员认为“有他不多,无他不少”,甚至排斥、厌恶他,这个人就会产生不安、孤独、卑怯、逆反心理。有一首歌唱得好:“战友、战友,亲如兄弟……”朝夕相处的战友应该胜似亲密无间、情同手足的兄弟。我们常说,舌头和牙齿还会碰撞,同吃一锅饭的战友哪有“碗不碰碟”、“瓢不碰勺”的?因此,官兵发生矛盾、战友产生误会是常有的事,千万不能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产生“对着干”的心理。要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多从自身找原因。即使对方不占理,也不要得理不让人。要有大将风度,能容人处且容人,得忍让时就忍让。主动与战友交心,消除彼此间误会,并非无能软弱的表现,只能说明你心胸豁达风格高;只能说明你通情达理修养好。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心理健康网: http://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厦门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尊重您的个人私密,使隐私权得到充分的保障)


☑相关文章

时间 : 2018-11-07
标签 : ,,,,,,,,,,,,,,,,,,,,,,,,,,,,,,,,,,,,
分类 : F 青少年心理,L 老人关爱
评论 : 0条

= 10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