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绪管理(下)

44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浅谈情绪管理(下)

3.应得性判断

大量研究者发现(Ben-Ze’ev, 1992;Parrott, 1991;Miceli&Castelfranchi,2007;van de Ven et al.,2012),应得性判断(deservingness)是一个人产生不同类型嫉妒的重要认知区别。

有句话叫,一个人的成熟,是从他明白这点开始的。

能在一定位置上的人,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他获得了某些东西,那肯定是采用了一些方法,不管你多么讨厌他。

当清楚这点人,人会判断敌人的某些资源是应得的,他会学习敌人的某些策略,最终让自己得益。

我是一个理性写作的人,我非常嫉妒某些靠情绪化宣泄内容吸引千万粉丝的作者,我嫉妒她们,她们一条广告几十万,顶我写几年,我的阅读量只有人家的零头。

我一度很讨厌她们,我写文批评她们,我在各种场合都告诉大家,如果情绪化的无脑内容逐渐深入人心,那会是一场人类的浩劫。

但随着我身边的人逐渐放弃自己的理性写作风格,成为专骂男人的“田园女权号”,成为打色情擦边球的“小黄文号”,成为一言不合就撕逼的“脏话煽动号”时,我不得不明白一个事实。

我靠写文批她们,恐怕是没法降低她们的影响力。当代人很难思考她们的情绪,这时情绪会折磨她们,于是她们选择宣泄情绪,某些公号主给了她们这个途径。

所以她们的成功是必然的,如果我也想和她们一样,我就必须有我的特色,我就必须把思考情绪这件事讲清讲透,哪怕一天十几篇文献让我头疼欲裂,我也必须把这件事坚持下来。

这样的想法不仅让我不再痛苦,还让我的影响力逐渐增加。

人际斗争中,运用智力策略比挥舞道德大棒管用,前者能有效打击敌人,后者经常会打击到自己。

道德不能让敌人停止他的努力,要想拿下一个职位,签下一个订单,必须靠能力的提升。

4.主观公平感

主观公平感(subjective fairness)来自于对规则公平与否的判断。Parks发现,通过改善结果或者给出合理的解释引发公平感可以减少相对剥夺感引发的嫉妒,增加合作行为。

也就说,“这个事不公平”这样的观念,会让你更加的陷入恶意嫉妒中。在恶意嫉妒下,不公正感会使得个体故意降低工作效率和减少对工作的贡献(Tai, Narayanan, & Mc Allister, 2012)。

其实,你的人生,从来就没必要强求公平。

我让你不要强求公平,不是说,我们就放任秩序被人践踏,生活规则被人侮辱,某些法规被人凌驾。

而是说,这事必须得你自己摆平,你老把“不公平”挂在嘴上,不会有超级英雄来帮你,反而会让你工作效率降低,力量减弱,最后就愈发不公平。

如果你把别人的行为,看得比自己的行为还重要,那就等于双手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又期待一个也许永远都不会出现的英雄为你伸张正义,这无异于自我谋杀。

若要强大,就无所谓公平。若要前行,就得离开你现在停留的地方。

5.核心自我评价

核心自我评价是人们对自己能力、价值和生活控制力的评估,制约着个体对生活情境和事件的态度,包括 4 个潜在特质:自尊、一般自我效能、内外控制倾向和情绪稳定性。

当个体的核心自我评价更有利时,个体会判断为遇到挑战,增加积极倾向产生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反之,当个体判断核心自我评价受到威胁,基于自我保护和防御动机,嫉妒者会驱动攻击别人的行为。

曾经我去某高校进行青马培训时,七点开始的讲座,我五点钟接到通知,改在明天了。

我人都已经快到学校了,邀请我的董老师愧疚地说。

“周老师,今天刚好有个思政检查,校领导拍检查组马屁,今晚就让某个名校专家讲了!”

我勒个去,这能忍?

我不动声色地告诉董老师:没关系,我都已经来了,我就坐着学习下吧!

学习啥啊,我等着看他讲砸掉,然后我幸灾乐祸。

结果,专家讲的也不算砸,讲的太传统了,一板一眼的。尤其那个PPT颜色鲜红,看着蛮不舒服的,学生也陆陆续续走人。

专家可能赶时间也可能其他原因,提前半小时就走了,董老师让我上台接着讲。

结果我讲的很生动,外面接吻的小情侣都跑进来听了,全场笑声一片。

有个学生和我讲:“名校教授虽然很厉害,但你的讲法更接地气。”

这时,我突然发现,我前面幸灾乐祸的想法其实是不对的,我甚至想找几个学生捣乱,但这种做法实际上很糟糕。

嫉妒别人时,与其抱怨对方,感叹社会不公,不妨审视下自己目前现有的资源和能力,有没有一些特长可以支撑起自己的自我价值,增加自己对情绪的控制力。

我确实不是名校教授,但我可以通过加大课堂活跃度,增加PPT的趣味性,来和他们抗衡。

所以我其实应该感谢那位专家,他帮我定位了自己的特色。

引导嫉妒情绪的方法还有很多,在这里不一一列举。

别总扯什么淡定,嫉妒有时才是成功的绝招。学会善意地嫉妒优秀的同事,你就能渐渐变得优秀起来。

情绪也总是具有双面性的,不要抛弃嫉妒,善于利用嫉妒,就是超越别人的前提。只不过你要懂得利用自身的心灵成长,而不是靠打压别人的幸运。

我为什么在嫉妒别人时,总喜欢提高自己,而不是打击别人呢?

因为我从自身经历明白,那些因为嫉妒我才华而打压我的人,最终会被我的努力疯狂地打脸。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http://www.xmxljg.com

健康官网:http://www.xmxljg.cn

企业微博: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厦门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尊重您的个人私密,使隐私权得到充分的保障)


☑相关文章

时间 : 2018-08-16
标签 : ,,,,,,,,,,,,,,,,,,,,,,,,,,,,,,,,,
分类 : G 学习力提升
评论 : 0条

= 11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