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对儿童性格的影响

厦门德仁心心理咨询中心-社会文化对儿童性格的影响

儿童与社会及文化

 

我们在这里所指的文化是人类学上所说的,是社会中的一群人所过的特殊生活方式,是世代传递、遵奉的价值观念、规范与习俗;是与别的社会相异的行为模式。虽然社会与文化环境常支配个人的生活与行为模式,但也经成员的累积作用,影响整体社会文化的形成。虽然社会的文化系统保持其持久性、传递性,但也随环境的变化与现实社会所需,时时以不同速度与方向进行变化。当一个体出生以后,经由家庭父母与养育者的教养,及所处临近环境的影响,吸收其文化系统的现象,称之函化现象。换句话说,儿童的养育深受家庭与社会的文化背景影响。但是,倒过来说,儿童之发展方式,又影响下一代的文化形式。因此,儿童是文化的传递与转换的媒介者。

 

养育态度与方式之不同

 

根据文化人类学家及比较儿童发展学家来看,在不同的社会与文化环境里,有明显不同的儿童养育方式与态度,影响儿童性格之发展。日美婴儿养育比较研究为了具体证实不同文化环境里,会有不同的养育态度与方式,美国文化人类学家,William Caudill (1969),曾在美国研究工作,访问家庭,实际观察测验婴儿的养育方法。他们在两地选择同样是经济中等程度以上的普通家庭,婴儿是母亲的头一胎男孩,刚好是三、四个月大的时候,经父母之同意,访问这样的家庭连续两个半天,每半天两小时半,总共五个小时的实地观察。在这五小时的观察期间,每隔一分钟则记录母亲当时的养育行为。如:母亲离婴儿多远,在干什么;假如婴儿哭了以后,经多久,母亲才反应;如何反应等等。

 

把这样实地观察记录的资料,累计起来分析之后,发现美国与日本之母亲在婴儿的养育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即美国的母亲与婴儿离得远些,做自己的事情时,通常容许婴儿 自由翻身,动来动去,可勃手脚抓东西,鼓励自由活动。假如婴儿哭泣后,美国的母亲让婴儿哭泣一段时间,等较久时,才来看婴儿。看时,哄婴儿的方法乃主要跟婴儿讲话,把婴儿看作懂话似的,用成人语言哄乖婴儿。

 

发展阶段的不同强调

 

青春期的冲击有名的美国人类学家,Maigaret Mead曾到太平洋里的撒摩亚岛去做田野观察研究。结果,她发觉在 耕种、打渔为主的撒摩亚岛的社会里,儿童从小就跟他们的父母与成人一起生活,学习成人的工作与生活方式,到了青春发育的儿童,便以迟缓的步调,不知不觉地转入成人阶段,并不用经历冲击性的青春阶段。这与西方工业社会里青春期的青少年,常陷于儿童与成人之间明显的隔阂里,而要在混乱、暴风雨中,快速冲过其过渡阶段有所不同。可见青春期的经历性质,跟社会的背景有关。

 

文化人类学家告诉我们,许多原始的社会里,常以特殊且明显的仪式,来象征儿童阶段的发展。譬如,男孩要接受 “割皮礼”,来表明进入成人。越是儿童跟自己的父母长期接近的,更需以割皮礼等剧烈的象征仪式,来表示跟父母脱离,转人成人阶段。现代社会里,倒不实行痛苦的割皮礼,却须以许多别的方式来承认儿童转人青年。如到了成人年岁以后,发给驾驶执照,准许开车,或准许喝酒、有投票选举权等等。但因每个社会对成人的年岁阶段,各有各的定义,因而有不同的规定年岁。这些都意味着社会对儿童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速度变迁,与强调的差异。

 

童话故事与儿童

 

所有的小孩都喜欢童话故事,因童话故事能配合儿童认知之发展程度,在所谓“原本思考程序”里,容许小孩沉醉于幻想境界,经象征的语言,魔术的方法,可以打败比自己还大的对方,满足弱小儿童的心理。虽然儿童故事是由成人所写的,但成人内心仍有一片童心,也有自己小时的回忆与存留的欲望,通过童话与幼小的小孩沟通,拨动儿童的心弦。

 

由于童话故事乃由社会人们所创作、传颂,并经社会与文化的传递,筛选、保存,而常反射文化环境里的思想、价值观与人际关系,特别是成人与儿童的关系,可做为了解文化的一个捷径。现在让我们分析一下不同社会里,流行的一些童话故事,看看有何文化与心理上的意义。

 

白雪公主与灰姑娘大家所熟悉的西方童话故事:“白雪公主”与“灰姑娘”,听说是源之于北欧之民俗故事。其主角乃是少女受巫婆或后母的欺负、谋害,但是因英俊男士的出现,而被获得解救,并打败巫婆或后母。在小孩的心态里,常把自己的父母分裂成好的父母亲及坏的父母亲,而且坏的父母亲常是由故事中坏的继父、巨人、巫婆、后母等人物作转移性的象征,免得直接描述自己的父母坏而心里难受。因此,根据这样的看法,我们不难了解,白雪公主灰姑娘都是以女孩的立场,来处理有关性蕾期”的 亲子三角关系;而且在故事里,允许女孩战胜象征坏母亲的巫婆与后母。不用说,睡美人小红帽(与狼)”也是同类的故事内容。

 

至于以男孩为主角的,却有贾克与巨人”、“彼得与狼,也是小男孩打败象征坏父亲的巨人等。让小孩在亲子冲矣关系里,可以克服比自己大的对手。由这些源于北欧之西方故事,可以看得出两样特色。即:常间接强调亲子间的冲突,而让后代战胜前代;容许小孩凭幻想来应付大人,求得自我胜利。这与东方的文化态度刚相反。

 

孙悟空与二十四孝故事转过来看中国一些很正统且本土的童话故事很少。家家户户都通晓且流行的“孙悟空”的 故事,是较特殊者。在故事里不但有代表“童性”的“孙悟空”,代表“原性”的“猪八戒”,与象征“灵性”的“唐僧”,也出现各种各样的魔鬼。与印度及印尼的民俗故事很接近,恐怕不是中国本土出产的儿童故事。由于这个故事以富于童性的孙悟空为主,不但描述可以变弄魔术,对付魔鬼,主要还透漏与权威者的应对关系,因此很讨孩子们的喜欢。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说,是处理“性蕾期”的主题故 事。

 

过去中国在封建时代强调的二十四孝故事,严格来说, 并非是让儿童去享受的童话故事,而是用来教导儿童的历史故事。仔细研究其内容,我们会发现各个故事都以极端方式 强调小孩要如何孝顺父母。现在以心理卫生及身体卫生的眼 光来看,甚为不合理。譬如:表扬代替父母让蚊子叮咬的小孩;尝母亲粪便,以判断母亲是否生病的儿子,这是何等不符合卫生的观念。要小孩脱掉衣服,躺在冰冷的雪地,以卧冰求鱼的故事,又是多么虐待小孩,不注重孩子的身体。最重要的,是把亲子关系描述成单方向的服侍关系,由小孩子照顾父母,而并没注重父母关切、照顾小孩的另一面。可见这乃反映封建的思想观念,只有下对上服侍,而没有相对的由上对下的回顾关系。

 

从童话故事看来,中国的社会里,较少富于幻想,很少 有让小孩在情感上去享受、心情上去同情或理解的儿童故事。就是有,也多半是教导、训戒式的成人故事。这可能一 方面反映华人的思考特性,不习惯脱离现实,而沉人于幻 想。另一方面也表示中国人向来对小孩的基本看法与态度。 不是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只当“小孩子”对待;而 是当做小“成人”看待,而欲以成人的想法来教导他们。中国人很少能以“小的个人”或有特别心理状况的“儿童”来 对待。

 

文化与儿童性格

 

跨民族养育与性格启发我们去思考儿童养育与民族性 格的,莫过于有关日本战争孤儿的研究了。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将结束之前,当时的苏联军队进攻中国东北,使原来占据东北的日本开拓团人员在战乱中撤退,而在战乱中遗留下来数千的孤儿。这些三、四岁左右的日本孤儿,被中国养父母领养后,按中国人习惯养育、受中国教育、专讲中国话、跟中国配偶结婚、过中国人的生活,长成像中国人的成人。假如在马路上见到他们,完全不会想到他们是日裔者。可是仔细寻问他们的中国配偶,却发现数十年来,这些在中国长大的日本孤儿,九成以上仍保留着一些日本人的性格。与一般中国人比较起来,这些日本孤儿被他们的中国配偶形容为: 较讲礼貌、守规矩、做事有条理、负责且苦干,脾气大等等。在习惯方面,他们比较喜欢常洗澡,且好吃甜的东西。 显示仍保留幼小时被日本亲生父母养育时,所养成的日本人性格。

 

而且有趣的是,这些讲礼貌、做事有条理、勤劳苦干的 社会性行为特点,跟孤儿当时与日本亲生父母离别的年岁有关。即在四岁以后才与亲生父母离别的,保留下来的特性较多,三岁以前者较少。可见社会性行为的养成,年岁越大,超过儿童期越多,越会有影响而且越会长期保留下来。但是 好吃甜食的生理特征,或喜欢发脾气的气质,倒跟孤儿几岁时分离无关,表示是很早期就定型的现象,或与天生气质有关。可见个人的性格也好,民族的性格也好,受很多因素影响,而早期之儿童养育与成人后之性格有密切关联。使我们关心的是家庭计划对儿童性格的成长问题。目前中国推行政策性的一夫妻一子的家庭计划,已将近十年 多。而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奖励家庭计划,也已很久。在这些华人家庭里,子女的数目都已变成一个,或顶多为两个。虽然一个家庭里的子女数目在一代之内就锐减,但是重视、宠爱儿童的观念与习惯却没跟着调节更改,宠爱独生子的风气仍很浓厚。与此相对的,西方社会不会因是独生子就去过分宠护他们的孩子。

 

假如我们华人仍保留宠护孩子的习惯,这些被父母过分 宠护的独生子一旦长大时,会形成怎样的成人个性?将如何 形成华人整体的民族性格?这些都是让我们关切心理卫生的 人所关心的事。父母如何少生育子女,而同时又不会因子女的数目减少而过分宠护子女,以便养育健康的下一代,这是中国父母、心理卫生专家、社会人士都需共同关切的重要事 情。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

 

我们利用各种研究,分析文化与儿童的关系。我们了解 社会与文化环境,会透过养育的方式,塑造函化”的过 程,影响儿童性格的形成。母亲是否很快抱哭泣的婴儿、是否向婴儿讲话、祖父讲给孙子怎样内容的童话故事,都在直 接或间接的,带给孩子文化的价值观念,或传递下一代的生活模式。做为父母、养育者、老师、社会人士,都要深思一 下,我们正在以何种方式养育我们的下一代,准备要我们的接班人形成如何的集体性格,建立何种性质的社会。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官方网站:心理健康 ◆ http://www.xmxljg.com

专家督导:心理辅导 ◆ http://weibo.com/fjxlzx/

企业微博:心理词典 ◆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心理课堂 ◆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权威心理督导:国家级心理治疗师/中国心理学教授郭潇赢

厦门心理咨询(尊重您的个人私密,使隐私权得到充分的保障)

文章引用图片均来自网络,若侵犯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时间 : 2016-11-21
标签 : ,,,,,,,,,,,,,,,,,,,,,,,,,,,,,,,,,,,,,,,,
分类 : F 青少年心理
评论 : 0条

= 10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