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是一种内在的美

105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善良”是一种内在的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善良情感、情感修养——这是人性的核心。如果在童年培养不出善良情感,那就永远也培养不起来了。”为什么女孩天生就有向善的心性?为什么男孩对善良会感到不好意思?如何在生活中培养孩子善良的种子?这是今天这篇文章将要广泛讨论的话题。当然,这是源自于32年潜心研究儿童教育的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段内容而开始!Bob先生是学校民乐团的唢呐手,还是合唱团的成员。他现在很喜欢音乐,我们经常一起去听音乐会。今天上午陪孩子听音乐会时,后座有个小孩不停地踢我的椅子背,我对那个小孩子说:“请你不要踢了。”Bob先生对我说:“你不应该对他说这个。”我说:“我提醒他一下还是可以的吧?”他说不好。我说:“好吧,不说。”很快,那个孩子的妈妈阻止了小孩继续踢椅子。我很感谢Bob先生的提醒,他一定也是知道自己很多时候控制不住自己,也是很不喜欢别人的纠正。可能您会想,不踢椅子是基本的行为规范,不说孩子怎么会么知道?有道理,不过我仍然很感谢Bob先生的提醒,因为他在用他的善良告诉我,孩子的感受多么重要。

 

一、为什么男孩对善良感到不好意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追忆了男孩子们对于“你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的几百种答案:想成为力气大的、大胆的、勇敢的、聪明的、机灵的、无所畏惧的人 。但谁也没说成为善良的人。善良为什么没能跟英勇和无畏这样一些高尚品质列在一起?为什么男孩子甚至会因善良行为而感到不好意思?要知道,没有善良,没有一个人给予另一个人的那种出自内心的温暖,就不可能有心灵的美。我也思考过,为什么男孩子比女孩子的善心要少些?或许,这只是一种感觉?不,实际就是这样。女孩子之所以比较善良、富于同情心、温柔,大概是由于她从幼年起就已经带有一种尚未意识到的母性本能的缘故。在她成为新生命的创造者之前,爱护生命的情感早已在她的心灵中确立了。善的根源在于建造、创作、确立生命和美。】

 

我想,这可能与男孩子天生就要参与生存的角逐有关。在生存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力量的抗衡来获得竞争的优势,从而获取所需的生存资源。善良,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对占有的放弃,这并不符合男性对于自己天职的恪守。但是,现实社会有了很大的变化。即便是男性的主要生存意义仍然是获取生存资源,获取的方式却有了极大的改变。现实已经不再需要他们通过展示过人的勇气以及超凡的力量来获得生存资源,而是需要共同达成某种共识来获得更为广泛的协作机会,获得共赢的结局来解决生存资源的问题。所以,本能的发展与现代文明的进程产生了一些冲突。也就是说,现在的男孩,可能更需要具备“善”的能力,才能获得更加广泛合作的机会。这种变化,对于男孩来说却是一种挑战。

 

如果不能理解男孩成长本能的需求的事实,就很难接受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表现。比如他们喜欢打闹,那是发展他们的行动与战斗能力。比如他们可能喜欢欺负弱小的同学,内在本质是因此而占有更多的资源。他们并不知道如此做的意义,但是这种行为在社会的价值体系中,在学校的管理规则中是不被认可和接受的,他们就会被贴上坏孩子、不听话的孩子的标签。这样的标签,对男孩子来说是一种困扰。一方面是本能的驱使,一方面是现实社会的要求。所以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负面的评价,这种负面的评价,必然会造成男孩子心灵的伤害,从而降低他们的自我价值,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感到非常困扰却不知如何应对。那如何才能让男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既能有机会去利用自己本能的力量去发展自己的能力,同时又能够构建起“善”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当下社会的需求呢?

 

二、善良需要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记得亚努什·科尔恰克的一段话:“那纯净的孩童的民主是不顾宗法制度的。长工的汗水和同年伙伴的饥饿,小黄马和被宰杀的母鸡的恶运,都很容易地会使他伤心。鸡犬使他感到亲切,蝴蝶和花朵被他视为同类,石子和贝壳被他当做兄弟。孩子不会带有爱出风头的人的妄自尊大,他不知道唯独人才有心灵。”是的,事实就是如此,不过善良的孩子不会从天而降,那要去培养。 】苏氏指出,特别是男孩子的善良,并不是天生的。从现实的观察来看,女孩子的善意固然有天生的部分,但是也可能会受到家庭价值观的错误引导,而失去“善”的能力,或者藐视“善”的存在。失去善良的心地,则会失去对生命的关怀,就会妄自尊大,从而遭遇更多的社会化挫折。即便是在男孩子的世界,他们也是需要被接纳与认可,也是需要别人对他们的关怀和照料,否则,将会有很多男孩子会因此心灵受伤而出现成长的偏差。

 

那如何去培养孩子的善良呢?

 

正如亚努什·科尔恰克的一段话:“那纯净的孩童的民主是不顾宗法制度的。长工的汗水和同年伙伴的饥饿,小黄马和被宰杀的母鸡的恶运,都很容易地会使他伤心。鸡犬使他感到亲切,蝴蝶和花朵被他视为同类,石子和贝壳被他当做兄弟。”儿童的心灵脆弱,所以他们更加富有同情心。当他们生活的环境,经常性地感知到这种弱小生命的不济命运之时,他们的同情心就会得到放大,他们就会在这个过程中构建起对万事万物善良的态度。而错误的教育,功利的目的,不折手段的行为,都会让这种“善良”成长的机会错失,从而变成一个妄自尊大的人。事实上,这样的人,他们的三观就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偏差,这种偏差会让他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那在生活中如何具体培养孩子的善良呢?

 

三、善良是这样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而当我们的活动室有了养着小鱼的鱼缸时,孩子们便央求家长在家里也搞一个鱼缸。当时很难为鱼缸物色水草和鱼苗,饲料也不好找。可是由于孩子非要搞不可,所有这些困难都被克服了:孩子们既不让家长也不让我安宁。那些年还没有学校工厂,为了制备鱼缸,迫使我们装备起第一个少先队员和共青团员小工厂来。我们永远也忘不了大家围坐在有小灯泡照明的鱼缸旁欣赏小金鱼的那些夜晚。我给孩子讲大洋的深渊,讲海洋生物非常有趣的生活。我那些很早就毕业现已长大成人的学生终生都铭记着那些夜晚。前不久科利亚对我说:“我常常梦见那只小灯泡。它那亮光成了知识的第一个源泉。它使我想更多地知道海洋深处的奥秘,知道神奇的鱼类 。”既然年已 24岁的成人还能怀着这样的热情回忆那些鱼,这说明那不是微末琐事,而是善良情感的一条渠道。我一直怀着急切不安的心情期待周围世界的美什么时候能在最冷漠的心灵中唤起善良的情感——爱抚和恻隐之心。】苏氏的故事告诉我们,可以通过对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真实需求的满足,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对生命积极关注的情怀。比如,因为孩子们喜欢小鱼,就想要拥有一个鱼缸。而当时确实很难有相应的材料去制造这样的鱼缸,所以学校就装备起了一个小工厂来制造这种鱼缸。当大家都有了鱼缸之后,就有了一种全新的可能,在生活中去观察、发现生命存在的意义。当然,这里所指生命存在的意义,并不是小鱼活着,死掉。更重要的是,“那些夜晚,大家围坐在有小灯泡照明的鱼缸旁欣赏……那道亮光成了知识的第一个源泉……也成了善良情感的一条渠道……”当你的生命在关注另外一个生命将会如何存在,当你和另外一些生命在一起,共同关注生命本质的事情的时候,恻隐之心、爱抚之心所构成的善良,就从此在心里埋下了种子。现实生活中,也会有很多家庭会给孩子购买小金鱼,饲养小金鱼。但是往往并不能埋下善良的种子,为什么会这样?到底在这个过程中缺失了什么?首先,饲养小金鱼的初衷,并不是基于对一条幼小生命存在的关注。比如,我们可能是因为小金鱼很好看,或者顺道看见有卖鱼的,而突发奇想而已。只有孩子开始关注这个世界的其它生命,只有在他们想要亲自观察和陪伴这种生命的成长之心萌芽之后,才能从饲养的过程中获得对生命的关注。

 

其次,获得这样的机会太过于容易。正是因为这是一种简单的交易行为,而不是通过长久的期盼,想方设法获得这种饲养的准备,所以这个过程就很容易变成一个价值评判的过程,变成一种投入与产生的计算,这已经背离了做这件事情的初衷。

 

第三是缺少饲养过程的生命关注

 

前面的故事,我们解读,小金鱼的生与死,并不是培养“善良”的关键,而在这个过程中,你和另外一些生命在一起,共同关注一个生命的存在于发展,才能真正构建起恻隐之心和爱抚之心。也就是说,现实生活缺少对饲养过程中,小生命的成长关注,缺少对他们成长过程变化的关注,施教者缺少与儿童共同的关注,所以这个过程很难发生。

 

四、培养善良情感的关键时期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他们回忆起童年时代那黄金之秋时,他们的心还激荡着美好的情谊。经验证明,善良之情应当在童年扎下根来,而人性、仁慈、抚爱、同情心则在劳动中,在爱护和关怀周围世界的美中产生。善良情感、情感修养——这是人性的核心。如果在童年培养不出善良情感,那就永远也培养不起来了,因为在心灵中确定真正人性的东西,是和认识最初的最重要的真理和体验与感受本民族语言的细微色彩同时进行的。

 

文转自:陶勇-家庭教育的博客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3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15305020431

 

厦门心理咨询-官网: http://www.xmxljg.com

 

机构地址:厦门市思明区湖滨北路世纪海湾巴黎楼1901室


☑相关文章

时间 : 2021-10-25
标签 :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9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