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逆商如何培养(上)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孩子的逆商如何培养(上)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太有道理了,让人精神焕发,看到希望,确实是鞭策孩子们养成“吃苦耐劳的学习精神”的名言佳句。据一家民营教育机构的调查,大约有40.2%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缺少吃苦耐劳的学习精神。而据我的研究发现,实际的现状,可能不止这个比例,因为有一批孩子还在小学低年级,还没有明显呈现出让父母感到焦虑的问题。我们有必要花点时间,真正探索一下,孩子为什么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
一、为什么不能吃苦耐劳?
早在1821年,英国的科学家戴维和法拉第就发明了一种叫电弧灯的电灯。这种电灯用炭棒作灯丝。它虽然能发出亮光,但是光线刺眼,耗电量大,寿命也不长,很不实用。因此,爱迪生就暗下决心:“电弧灯不实用,我一定要发明一种灯光柔和的电灯,让千家万户都用得上。”他的实验开始着手于灯丝的材料,爱迪生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失败。面对失败,面对所有人的冷嘲热讽,爱迪生没有退却。他明白,失败乃成功之母,每一次的失败,意味着又向成功走近了一步。13个月的艰苦奋斗,试用了6000多种材料,试验了7000多次,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这样的故事,人所皆知。它让很多孩子感到绝望–因为他们被寄予期望却根本无从做起。父母要求自己的孩子也能够拥有爱迪生这种“吃苦耐劳、艰苦卓绝、锲而不舍”品质。问题是,这样的品质,是通过讲一个故事,说一个道理,就能达成的吗?目标与显示的期望中间没有路可走,孩子们怎么办?心理学研究表明,除非是生活所迫,必须要通过自己的吃苦耐劳才能获得生存资源,否则大多数人不会愿意主动生活在这种状态。人的行为动机首先会受到生理需求的控制,一旦基本生存或者温饱问题能够得到满足,这种需求就会潜伏,而新的需求就出来了–那就是安全的需求,以及之后的爱和尊重的需求。而爱迪生能够做到,是因为创造发明是他自我实现的需求,也就是说,爱迪生具有强烈的成功动机,不让他做这件事情,如同不让他吃饭一样难受。而大多数孩子,在学习方面显然不具有这样强烈的成功动机。所以,普通孩子与爱迪生的区别并不是在于吃苦耐劳,而是在于需求层次的不同。
(一) 吃苦耐劳不应是努力的目标
吃苦耐劳,是一个人追求目标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良好的品质,而我们真正要追求的是目标本身,而不是这种品质。正如很多父母正在想方设法让自己孩子少玩手机,而忘记真正应该花力气解决的是,如何让孩子愿意学习,在学习中找到感觉。因为只有正确的目标确立了,错误的行为才会自动让位。父母太喜欢“教育”这种形式了。可能会跟孩子说,吃苦耐劳是一种美德,或者说吃苦耐劳能够让你未来丰衣足食。但是你仔细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美德是什么东西?它跟我有什么关系?要想让一个儿童去追求美德,那么他首先应该理解美德意味着什么,美德是如何让他受益,而且他真的能够理解和感同身受。父母原本想要让孩子确立学习目标,开始高效学习,最后却在教育孩子吃苦耐劳,甚至跑到美德的培养上去了。这是一种认知的混乱,如同进步路上忘却了出发的初衷一样,必然会导致挫败。企图通过传播美德的方式来让孩子进入吃苦耐劳的状态,首先要解决美德的认知、认可的问题。虽然培养儿童的美德,是父母很重要的职责,但这比让孩子简单的吃苦耐劳要抽象、复杂得多。而儿童的理解能力是从具象到抽象,过于抽象,就显得毫无意义。用更加抽象的东西去解释和达成简单目标的共识,这也是父母教子思维混乱的重要体现。
(二) 不明确的目标不会达成共识
父母可能会跟孩子说,吃苦耐劳能够让你获得更好的未来,比如你能搞好学习,能在工作上做出成就。这样说当然也是理由充足,但要让孩子认同,达成一致,这需要解决一个前提:孩子梦寐以求的事情就是搞好学习,孩子梦寐以求的事情就是未来能在工作上作出成就。可是,您的孩子梦寐以求的事情是搞好学习吗?不见得是。也许他们也有这样的期望,但是也只是想想而已。搞好学习、更好的未来、工作上的成就,这些概念对于儿童来说,是抽象的概念,他们对此没有深刻的感同身受,也很少跟父母探讨过这样的概念。这些东西,对他们来说,仿佛理解,但是却无从明白,自然就不会成为他们的目标,也很难成为目标。只有抱负远大,志向高远,且非常明白搞好学习的意义,更好的未来跟自己的关系,工作上的成就意味着什么,他们了会以此为目标,最终能自发形成“刻苦耐劳的学习精神”,因为这是达成目标所需具备的品质。
(三)爱可能是重要原因
前几个月,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一批清华学生学业成功的秘密,这个研究的成果在《考上清华的秘密》课程中有详细讲解。研究发现,很多考上名校的孩子,他们并不一定都有远大的志向,最简单直白的动机是:“父母如此爱我,他们期望我能够成为一个学业优秀的人,所以我不能让他们失望。于是,我就会艰苦卓绝地努力,成为父母所期望的那种人。”这个结论或许超出了您的想象,但这是大量存在的事实。您要知道,“成功是少有人走的路。”如果大家都真正了解并理解成功之路,并且那么容易做到,那么成功就不再是少数人的彼岸。爱,可能是让孩子拥有吃苦耐劳的重要原因,但它注定不那么容易实现。
二、不懂规律必然适得其反
如果生活窘迫,必然会让人有动机去改变这种状态,这个过程肯定需要吃苦耐劳的学习和工作精神才行。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源自于一个人的习惯。比如,你就是一个喜欢做点什么事情,学点什么东西的人,你闲不住,总需要做点什么。你拥有了一种自动的行为,不想让自己停下来。而且你的付出是快乐的,是不痛苦的,是让自己满意和让他人满意的。这种源自于习惯的自动行为,可以让孩子努力地去做好一件事情而无需太多的理由和动机。这是多么美好的一种状态啊,因为我们提供的理由总是如此苍白,而现实生存窘迫的动机早已不再存在。
(一) 功利的行为降低意愿
我母亲读小学的时候,经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和小朋友到河边,拿几件衣服在那里洗。这不是父母的要求,而是她们玩耍的一种方式。如果您要觉得这样的故事太过于陈旧,那么我可以讲一下我儿子的事情。有一段时间,我发现他洗澡的时间变得较长,我就问他怎么搞的,花这么长时间洗澡?他说他在洗袜子呢。我想说,咱们不是有洗衣机么?这点时间用来读书多好啊?但是我忍住了,我说:“真有进步,开始自己动手洗袜子了!”我儿子主动洗袜子,并不是为了博得我的表扬。自从我表扬之后,他反而不洗袜子了。因为我也不可能天天表扬他洗袜子啊,而他洗袜子的行为被赞赏所绑定之后,他行为的动机就从自发转向了获得赞赏。一旦得不了赞赏,这种行为的动机就消失了,这件事情大致就结束了。在我儿子上学之前,他每天都会艰苦卓绝地画植物大战僵尸的故事书,我主要的工作就是用A 4纸裁减一下,装订成一本小册子,给他作画。自从他上了学,班里有了美术课程之后,他就再也不画画了。我想,多少是因为正规而系统的教育,让他开始否定自己的方式和作品。当然,改变一件事情,或许不仅仅是某一方面的完全作用,但是你从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会观察到,功利和有目的的行为,真的会让儿童天生就具备的学习动机和行动意愿减弱,甚至消失。
(二) 有好意愿更需要好态度
作为我们访问和研究的对象,北大的张欣瑞同学告诉我,“爸爸很喜欢跟我讲大道理,其实我压根就不怎么听。不是他讲得不对,他讲的东西,我早已明白,早已通过阅读、社会实践而深刻体悟。”孩子们不怎么喜欢听讲大道理,但也并不是说这样的行为没有意义。主要的问题是,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并没有体现信任,而是流于表面和形式,孩子很难跟你建立起心灵沟通的模式。因为生活窘迫的原因,让孩子长期在吃苦耐劳中努力获得生存资源,那么吃苦耐劳就能形成习惯,让你终身不渝。如果孩子成长过程中,他们自发的学习意愿和生活能力自我发展需求得到满足,他们就乐于做这件事情,因为本能发展的需求得到满足,就是对自我的最大认可和价值体现。所以他们也有可能因此而构建起努力学习和工作,并且形成吃苦耐劳的品质。据我所知,很多父母并不清楚儿童做事的规律,往往喜欢讲述道理,仿佛只要符合这种道理的事情,才真正值得去做。这种行为恰好给自己带来了困境:如果孩子也被教养为“有道理的事情就应该去做”,而我们所秉持的道理却不是他们认可的道理,这反而导致事情很难被执行。跟孩子讲太多道理,早已败坏了儿童纯真美好的学习和做事的初心。让一件原本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变成了一种胁迫或者控制,这是从期望到态度的错节。不是我们的期望有问题,而是我们的行为方式和态度以及这种方式所代表的控制,会带来的否定和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