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为名的束缚-厦门心理咨询(上)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以爱为名的束缚(上)
徐浩渊博士在《我们都有心理伤痕》一书里写道,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派克医生给真爱下的定义是:爱,是一种为了哺育自身或他人的精神成长而延伸自我的意愿。美国家庭心理治疗师保罗夫妇进一步定义了真爱行为:真爱行为是一种抚育自身和他人情感与精神成长的行为;真爱行为助长个体的责任感。在写下真爱行为的定义后,徐博士说:“有了这两把尺子,我们便可以比较容易地衡量我们的各种行为、分析我们的情感,判断它们是不是真爱。”我们先挑出来一些常见的误区,看一看什么属于非爱行为,尽管它们都打着“爱”的旗号。每列举一种非爱行为,都附上来自派克医生所著《少有人走的路》的一段评语:
1·有条件的爱—–“听话!爸爸妈妈爱(喜欢)听话的孩子!不听话我们就不爱(喜欢)你了!不听话我们就不要你了!”相信我们都耳闻目睹过这样的威胁吧?马路边、公园里、汽车上,我经常听到家长这样教训孩子。似乎很多人对这种威胁习以为常,根本不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这就是有条件的爱:“你必须服从我、遵照我的指令去做、按照我的设计去成长,否则我就不爱你。”见多了这样的态度,我开始怀疑那个流行的概念—–人们一直在歌颂母爱多么伟大多么无私。以我的观察,孩子对父母的爱才是伟大的,因为这种爱是无条件的。小孩子不知道其他父母是什么样子的,没有比较,因此认定自己的父母无论怎样做都是正确的,为了证明对父母的爱,孩子宁肯牺牲自己,甚至献出年幼的生命。而父母的态度呢?绝对是有条件的:乖乖地听话、取得好成绩、考上好学校 、给父母挣得脸面和荣耀…不满足这些条件,父母就不爱你,甚至将你逐出家门—“你这次考不好,看我怎么收拾你!”“再跟他来往,我就打断你的腿!”“你让我们丢尽了脸,我们再也不想见到你!”
有些父母为了轻而易举地达到教训孩子的目的,会明确或者含蓄地以抛弃来威胁孩子。他们给孩子这样的信息:“你如果不按照我要求的去做,我就不爱你了,你自己搞清楚这意味着什么吧!”这当然意味着遗弃和死亡。这些父母为了控制和占有孩子而牺牲掉爱,他们的收获就是孩子对未来怀有过度的恐惧。这些在精神上或者肉体上经历过被父母抛弃的孩子,步入成年时,内心深处感觉不到世界是安全的,自己是受保护的。恰恰相反,在他们看来,世界是危险恐怖的,他们也无法为了将来更大的满足和安全而放弃眼前的满足和安全,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未来是很可疑的。
2·不负责任的爱—–前边提到过的甜甜的爸爸、玲玲的妈妈,都属于这类非爱行为:无休止地包办孩子的生活起居,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想怎么着就怎么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了钱先尽着孩子,舍不得全家吃麦当劳就仅仅给孩子吃,家长坐在一边看着。孩子闯了祸由父母担当着,挨了欺负由父母出面摆平,丢掉工作回家来让父母养着。既不鼓励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也不给孩子树立必要的规则和纪律。表面上看,父母“爱”孩子爱过了头,舍不得孩子动手、怕孩子累着、担心孩子吃亏、不愿意孩子受委屈…宁肯自己受罪受累、吃苦牺牲,也不能“亏待”了孩子。很多人把这种感情当做一种富有牺牲的值得称赞的“爱”,其实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毒害。这种“爱”,远非无私,而是极端自私。深深隐藏在“爱”的旗号背后的,是施“爱”者对受“爱”者强烈的控制欲望。这种溺爱中长大的孩子,既缺乏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的能力,又严重缺乏爱心、同情心和责任心;吃不得苦头,承担不了责任,只想别人满足自己,而自己能够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其结果只能是到处碰壁。一味的给予和破坏性的养育背后的动机有很多种,但是一成不变地有这样一个共性:“给予者”以爱为名义,仅仅是在回应和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无视对方心灵成长的需要。爱不是简简单单的给予,而是明智审慎的给予和不予。爱意味着明智审慎的表扬和明智审慎的批评。除了给予抚慰之外,还要明智审慎地辩论、斗争、面质、敦促、推动和牵引。爱意味着引领。“明智审慎”意为着我们需要判断,判断则不仅仅依靠直觉,而是需要深思熟虑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决定。
3·依赖性的爱—–人们通常对爱最大的误解之一就是将依赖误认为爱。“我太爱你了,以至于没有你,我就活不下去!”爱人之间这样表白,父母也如此对孩子宣称。孩子是父母的“精神寄托”甚至“支柱”,孩子万一有个闪失,父母就活不下去。父母甚至明确告诉孩子:“我们就是为你活着!你可不能让我们伤心、失望,那样会杀了我们的!”如前所述,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颠倒了,孩子变成了父母的精神保姆。更有甚者,家庭中,父母对异性子女的依赖和控制,导致“精神乱伦”,小小年纪,孩子承担的是父母配偶的角色,需要愉悦父母、支撑他们的精神世界。“您所描述的不是爱,而是寄生。当您需要另外一个人才能生存时,您就成了那个人身上的寄生虫。你们的关系中没有选择和自由,它基于一种必须性,而不是基于爱。爱是行使自由的选择。我对依赖的定义是:如果不能确定别人对自己的关爱,就无法感受自己的完整性或者正常地生活。被动型依赖性源于爱的缺乏。被动依赖型人格所经受的空虚感来源于儿时父母没有满足他们对温情、关爱和照料的需求。前边说过,童年经历了持续的爱和关怀的孩子,在步入成年时,会深切地感觉到他们是可爱的、珍贵的,因此只要他们对自己以诚相见,他们就会被爱被关怀。而那些在缺乏一贯性关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则没有这样的安全感。他们内心带有一种不安全感,总是觉得”我拥有的还不够多”,感到人生无常、世态炎凉,而且觉得自己不够可爱、没有价值.所以怪不得他们认为自己必须时时处处争取爱和关注,找到了爱就拼命死死地抓住它,做出非爱的、操纵性的、玩弄花招、不择手段的行为,导致他们朝思暮想要保持的关系走向毁灭。
心理咨询预约: 0592—5515516
心理健康官网: http://www.xmxljg.com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