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家庭的行为规范-厦门心理咨询(下)

138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

 

大家一边听,一边哄堂大笑,觉得这个女儿好可爱;也很同情这位妈妈,她的生活和情绪似乎一直都被女儿控制着,从来没有掌握过主动权。每次跟女儿过招,妈妈都一败涂地。女儿懂得如何操纵妈妈身上所有的按钮和开关,妈妈却面对女儿无能为力、不知所措。母女之间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关系:女儿必须占妈妈的上风,才能获得归属感。妈妈想规范、约束、训育女儿,却根本不得要领。女儿越大,妈妈越“管”不了她。训育儿童,要求父母掌握主动权,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有三样法宝能够帮助我们:

 

第一,不要让孩子的哭闹左右我们的情绪。有些父母受不了孩子任何负面情绪的宣泄,恨不得手中有根魔杖,挥一挥胳膊,孩子就不闹了。孩子难过的时候,他们比孩子还难过;孩子烦躁的时候,他们比孩子还烦躁;孩子气恼的时候,他们比孩子还气恼。他们不愿意孩子哭闹、不允许孩子发脾气。这样做的后果是,父母失去了对局面的控制,孩子一方面掌握了用情绪控制父母的武器,另一方面也容易“沦落”为父母的情绪奴隶。前面那位妈妈,跟孩子分离是,孩子表现出伤心,她也流露出痛苦的情绪,孩子受她的影响,更加悲伤。如果她能够控制自己,愉快地跟孩子道别,孩子就不会将分离视为苦难,而是将它当做一件平常的事情。无法忍受孩子的负面情绪,跟我们的心理伤痕有关。把伤痕留给自己治疗,把自己的痛苦跟孩子的痛苦划清界限,不要让自己的过去影响孩子的成长,放手给孩子体验、生活、成长的空间。克劳德和堂森博士说:“明智的父母永远能够控制自己。”这是成功训育儿童自律的首要前提之一。

 

第二,分清是谁的需要。孩子应该怎样做,是生活对他们的要求,是他们自己的需要。阻止他们进行不明智选择的,是那种选择导致的后果,而不是父母的失望或者恼怒。父母一旦“需要”孩子如何表现,主动权便落到孩子手中,他们可以跟我们展开权力的斗争;父母的情绪如果受到孩子行为的左右,主动权也自然移交到孩子手中。因此——

 

1、我们要学会在孩子感觉苦恼的时候,给孩子共情,但我们自己不表现出焦虑和痛苦;

 

2、我们要学会在孩子行为失当的时候,给孩子提供选择,但不因为孩子的表现而生气;

 

3、我们要学会有益地帮助孩子,但不替孩子生活,不随地从困境中解救、开脱孩子,而是放手让孩子体验生活、体验行为后果,学会对自己负责。若要培养有自我约束能力的孩子,父母首先必须做到约束自己,尤其是克制住自己“心疼”孩子、督促、包办孩子生活的冲动。缺乏约束力的孩子,往往都有缺乏约束力的家长作陪。家长不能约束自己“管”孩子的冲动,孩子也就因此缺乏责任心。

 

第三,永远不要忘记倾听孩子,并予共情。传统的管教手段,仅仅要求孩子服从父母,并不要求父母和孩子有平等的交流。训育则不同,父母要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够把握训育的步伐。良好的沟通要求父母进行积极的倾听,对孩子表示关注、理解和接纳,鼓励孩子表达自己,并在孩子感到困惑的时刻,给孩子以共情。心育心教师培训课程这样定义共情:共情是由英文empathy翻译而来的,特指能体验他人精神世界的一种能力。共情不等于同情,共情并不表示同意。共情不是站在我的立场上看你的问题,而是站在你的立场理解、接纳你的情绪,并且通过我的语言表达你的情绪。有了倾听和共情,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深切的爱、理解、接纳和支持,明白父母不是在命令和管教自己,而是在帮助自己渡过难关、成熟成长

 

以下四种情况出现时,孩子特别需要我们的共情:

 

1、当孩子出现不恰当行为时。无论这种行为在我们眼里多么荒谬错误,在孩子眼里都是符合一定逻辑的。我们应该蹲下身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站在孩子的立场,说出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理解他,但是这种行为依然是错误的。

 

2、当孩子体验某种不良行为的后果时。体验这种后果,是一件令人难受的事情。如果我们希望孩子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最有益的态度不是幸灾乐祸,不是“我早告诉你了吧?谁让你不听来着!”这种态度只能令孩子反感,让他感觉我们是在惩罚他。我们应该给孩子共情,告诉他,目前的状况的确令他难受,我们也为此感到非常遗憾,并鼓励他下一次避免这种令人不快的后果。

 

3、当孩子遇到困难和问题,感到无能为力、灰心丧气时。我们既不能充当超人,披着红斗篷展翅飞翔,救孩子于水火之中,也不能心焦气燥、批评指责,更不能袖手旁观、冷嘲热讽,而是要告诉孩子,我们理解他的苦恼,我们深知生活维艰,但是我们更相信他的内心力量和外在的能力,相信他能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克劳德和唐森博士的书里,就有这样一句非常有用的话:“这的确很困难,但是我相信你能把握|处理好。”

 

4、当孩子对一些重大话题进行思考时。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但是由于他们的体验有限,对事物的理解也有限。四五岁的儿童,开始对性别、生育、死亡、犯罪、法律、人际关系等等进行探索和思考,力图用他们有限的经验来理解一些抽象的、庞大的概念,并对其进行自己能够把握的诠释。有时候,他们问个不停,对未来和未知不免产生一些焦虑。我们既不能推托“你以后就知道了”也不能嘲弄他们幼稚的想法,而是应该蹲下身来,试图从他们的角度和目光看一看世界,鼓励他们探索和思考。

 

心理咨询预约: 0592—5515516

心理健康官网: http://www.xmxljg.com

3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相关文章

时间 : 2021-03-30
标签 :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7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