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教育是不可取的-厦门心理咨询(下)

111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惩罚教育是不可取的(下)

 

惩罚让孩子更加自我中心.”行为后果”一词反复出现,不仅因为它是惩罚的委婉说法,同时也可以看做是”惩罚”的辩护词—-许多家长声称:”孩子需要知道他们的行为会造成某些后果. “但是对谁而言的”后果”?所有惩罚手段给出的答案都是:孩子自己.一个孩子在打破规则或冒犯大人后,其注意力会被牢牢锁定在自己会如何受到影响上,也就是说,如何被抓,他自己将面对什么后果.换句话说,惩罚会导致孩子产生疑问:”他们(手中握有权力的大人)想让我做什么?如果我不去做,他们会对我怎么样? “请注意,这个问题也会在家庭或学校里出现镜像,当孩子受到承诺获得奖励时,他们会问:”他们想让我做什么?如果我去做,我会得到什么? “这两个问题都是彻头彻尾的”自我利益”的表现,也都与我们希望孩子提出的问题不符,例如:”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难怪两位研究人员在发现惩罚会干扰孩子道德发展之后又得出结论:惩罚会”引导孩子将注意力放在行为的主体上,即孩子自己”.我们越依赖惩罚性后果,包括”暂停”或奖励(表扬),孩子就越不关心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反而会变得越来越喜欢做”成本效益分析”,即在”被抓住和被惩罚的风险”与”随心所欲做某事的快乐”之间作衡量.)这些反应—-计算风险值、盘算如何不被抓到、为保护自己撒谎—-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是有道理的,它们完全合理,但不道德,因为所有惩罚手段从本质上来讲都会阻碍孩子有道德地去思考问题.因此,当奉行传统养育模式的家长坚称孩子将在”真实的世界”里面对其行为所带来的后果时,合理的反应是问:在那个真实世界里,哪种成年人仅在即将付出代价(如果被抓到)时才会不敢实施非道德行为?我们的答案只能是:是那种我们最不希望孩子成为得成年人.(未完,待续)(内容摘自艾尔菲·科恩的《无条件养育》)

 

人到中年,才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身处怎样的生活环境,是自己的选择结果,当然是连续的很多选择结果造成的,我们往往会选择自己熟悉的环境,这个世界就是有美好也有丑陋,你在哪个环境,就会做怎样的选择,更多的是因为你在很小,没能力选择时所处的环境.这也是为什么要学习育儿,学习育儿知识,往往让人绝望、痛苦,因为你会看到自己那些不堪的过去,但在我们正视了这些后,得到拯救的不仅是孩子,还有我们自己以上论述极具实用性,无论用任何有意义的角度去衡量,惩罚的效果都算不上理想,寄希望于用更多的惩罚(或其他类型的惩罚)让局面峰回路转并不现实.但面对有些家长坚称解释、讲道理、共情等手段均影响有限,因此我们需要对孩子”张牙舞爪”,并且施加后果以”引起他们的注意”,我们又该如何反应?

 

首先,请注意这种说法是建立在一个假设的基础之上,即如果没有某种附加的胁迫性强制措施,孩子就会忽视这个世界上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人.这很难站住脚.诚然,孩子有时会忽视我们告诉他们的某些具体的事,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在让他们吃饭或打扫房间时,他们会显示出高超的选择性听取本领,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察觉到我们的话语和行为,相反,即使是世界上最温柔的家长—–或许我该说尤其是最温柔的家长——所说的话,也足以对孩子产生剧烈震动,就因为说话人的身份.不过,还有人会说威胁和惩罚是在以一种不同的方式引起孩子的注意吧?是的,可以,但这种方式会适得其反.惩罚既令人无法忽视,亦保证没有任何好处,此时引起孩子注意的是疼痛,而且造成这种疼痛的正是他们所依赖的人,这种情况下是不太可能产生我们大多数人想要的结果的.

 

有些家长坚称施用惩罚是因为自己真爱且深爱他们的孩子.当然这是千真万确的.但这恰恰给孩子造成了极度困扰,对他们来说,很难弄清楚为何明明关心自己的人竟然还会时而让自己感到痛苦,他们会扭曲地认为:给人造成痛苦就是表达爱的一部分,这种想法会伴随孩子的一生.要不然就是教会了孩子:爱是必需附加条件的,只有对方听从了自己的要求才会延续下去.另一种美化理论是,只要理由正当并向孩子做出解释,惩罚便不具破坏性.可事实是,解释不能将惩罚的负面效果将至最低,惩罚却可以将解释的正面效果将至最低.假设你试图向孩子解释原因,并试图帮助孩子将焦点放在其行为如何对他人产生影响上,你说:”安妮,你抢走了杰弗里的乐高玩具,这让他感到难过,因为他就不能玩了.”但如果你又习惯性地对她的冒犯行为施以惩罚,又会怎样呢?你的解释所产生的正面意义将会被一扫而空.如果安妮从以往的经验判断出你将会把她赶回板凳上(暂停),或做出让其感到不愉快的事,她将想不起杰弗里,她只会担心惩罚对她来说意味着什么.这种对惩罚可能性的焦虑感越多,她就越不可能学习到有意义的道德经验.

 

如果将本章内容与第二章结合起来,我们就会对问题有一个更加宏观的认识.前面描述的因有条件养育而采纳的”实施手段”手法,事实上都存在于一个完整的体系之内:我并不是说”打孩子”和”夸孩子做得好”在道德上可以对等,但在概念上却息息相关.我关注的是所有这些养育技巧本身及与之相关的各种假设.从我个人经验来看,只要家长认为选择图中右边的”实施手段”做法之一就足够了,就一般不太可能探究”并肩协作”.因而我花费了这么多时间强调要从整体上摈弃这种养育模式.事实上,我也一直在挑战一种被称为”多多益善”的养育概念,它倾向于排斥”某种特定养育行为有害、一种应该取代另一种”的理论. “为什么不能两个都要? “有些人会问,”不必从工具箱里扔掉什么,只要管用,哪个都行.”首先,我们要重申:”对什么管用?代价是什么?”但真正的问题在于不同的养育技巧结合使用,惩罚的后果会消弱积极养育行为带来的好处.你可能记得一个由农民和杂货商总结而来的民间智慧”一只坏苹果会烂掉一筐好苹果.由此可以假设,传统养育模式所散发的”心理乙烯”和烂苹果释放的有害气味时一样的.不过对理想结果的追求似乎需要我们彻底放弃某些养育行为,而不仅仅是将其他更好的养育行为堆砌在上面,要想让好的养育技巧发挥作用,我们就必须彻底根除坏的,诸如惩罚和奖励.

 

作者:金苹果老师说早教那些事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3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


☑相关文章

时间 : 2021-03-26
标签 :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8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