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当代孩子不爱学习(上)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为何当代孩子不爱学习(上)
写在前面的话:郭山老师是在一线讲台上执教多年的高中教师,而且带过很多届毕业班。在与零零后学生和七零后家长接触的过程中,同样是七零后的郭山老师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很多感触和思考,深入且中肯。以下是节选自他在一次家长会中的发言,希望有更多的父母看到之后愿意尝试去真正理解孩子。
为啥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
其一、零零后是空前过度学习、过度管控、过度应试的一代人,讨厌学习并不奇怪。试想,哪一代人也没有写过如此多的作业、熬过如此多的夜、报过如此多的补习班。作业剥夺了睡眠,考试剥夺了娱乐,补习侵占了闲暇。背着沉重的书包,戴着厚重的眼镜,迈着蹒跚的步伐,上学的心情比上坟还沉重,放假的时间比放风还短,你还指望他们热爱学习?对策:短期无解,只能让学生理解,不能强迫学生热爱。
其二、学习不是纯粹的痛苦,也不是单纯的快乐。学习是人的本能,学习是人类区别与动物最重要的标志。学习的过程交织着痛苦和快乐。痛苦是指学习可能招致失败,痛苦缘于失败引发的无力感;快乐是指学习能提升能力,快乐缘于能力提升的掌控感。如果学生在学习中遭遇的是连续的失败,就会养成本能的“习得性失败无能恐惧症”,长期的失败引发持续性的无能感,持续的无能感带来“我不行”的负面心理暗示。如此,就不难解释,为何大部分学生都不爱学习,因为大部分学生在排名体系中得到的都是负面反馈,而且是持续强化的负面反馈。
对策:放低期望值,交替运用鼓励和激励两种反馈手段,给予正向反馈,寻找一切机会从学习中获取宝贵的正向鼓励机制。
其三、随着年龄增长,人类好奇心下降是个普遍现象。与其强调学习兴趣,不如强调学习意志。不必过分夸大兴趣的力量,永远不要低估意志、勤奋、习惯的力量。实际上,不少兴趣难以持久,很多坚持常有奇效。对策: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活到好;千帆阅尽,初心不改。
为啥父母很优秀,孩子表现却不如人意?
很常见,很普遍。不奇怪,不意外。事业成功,智商超群的父母,常常为不思进取的孩子焦虑痛苦;事业平平,能力一般的父母,却能养育出笑傲江湖的英才。
其一、做事业和做父母是两件事。
事业得心应手,工作游刃有余,不见得能做、会做父母。做父母需要的与其说是知识和智力,不如说是爱心与情绪。孩子的成长和家长的优秀程度未必正相关,但常常与家庭的情绪氛围正相关。主持人刘仪伟参加某个综艺节目,其中一个环节是照料婴儿,他照料的极为专业,远远超过几位女性嘉宾,其他嘉宾问:你做的如此好,是不是有专门的技巧?刘仪伟回答:照料孩子不需要技巧,需要爱。
其二、事业成功的家长常常更忙、更强势。
这带来了两个问题:首先是在孩子需要陪伴的幼儿阶段长期缺位,没有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系;其次,常常不由自主把自己在事业中的经验、价值观带入到家庭环境中,把孩子当成下属,或者把孩子当成领导,导致家庭关系的错位。其实,孩子和父母不是上下级,而应该是同学加同事的关系模式。
其三、做父母是一件需要学习和反思的事情。
不错,世界上有一种职业不要考试就能上岗,这种职业叫“家长”。这个职业要求24小时上岗,全方位保持好心情,而且没有任何报酬可言,得到的又常常是挫败和焦虑。我们见过太多父母转发各种教育鸡汤,却少有家长真的去读几本专业的心理著作。除了学习,更多的该是反思。在单位顺风顺水的强势父母,很难真正在教育上反思自己的亲子失误。
其四、事业成功的家长常有更高的教育期望值。
由于社会地位较高,这些家长对孩子培养标准的参照系也较高,要么是以年轻时候的自己来打量孩子,要么是以同阶层的优秀孩子来比照自己的孩子。无论是和过去的自己比,还是和“别人家的孩子”比,都带来更高的期望值、更大的情绪压力,更大的情绪压力常常导致紧张的亲子关系。只要关系破坏了,教育就成了对抗,进步无从谈起。
其五、子不如父母,是进化的常态。
谁知道大诗人李白的孩子是谁?从理论上看,总是有部分孩子比父母优秀,有部分孩子和父母的智商差不多,有的孩子甚至不如父母优秀,这完全符合遗传学的一般规律。七零后大多兄妹众多,家长的成才焦虑并不显著。而七零后自己,处于计划生育的夹心层,在少子化的时代,独生子女的父母们很难接受独生子女不如自己的现实。
孩子为啥不愿意和我说话?我们该和孩子谈什么?
愿意与家长交流的孩子越来越少,孩子越来越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不少孩子一回家,家里的气压马上降低,孩子进屋学习,全家鸦雀无声。孩子把自己关进书房,家长举手投足都得小心翼翼蹑手蹑脚。
其一、这很正常。
青春期的孩子正处在人生的第二个断乳期。根据心理学家统计,17岁的男孩是所有年龄阶段说话最少的群体,42岁的中年妇女是所有样本中说话最多的群体。悲剧的,他们一般恰恰是亲子关系。既然如此,不必过度焦虑,过了这一段,也许就风淡云轻了。
其二、改变交流方式。
不愿当面谈话就写信交流;不愿谈学习就聊明星八卦;孩子不想谈自己的事儿,家长就聊自己单位的事儿;在家无法交流,就换个环境沟通,比如在旅途中交流。无论如何,交流的主动权都应该在家长一方。重要的不是交流什么,而是交流本身,重要的不是沟通内容,而沟通形式。自己生的孩子,流着泪也得想办法。为啥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如何判断和应对。
其一、富裕时代的必然。
物质宽裕和心理饥饿同存。零零后这一代人,随着物质宽裕的同时,心理需求就成为了新的病灶所在。某种意义上看,“抑郁症”是一种现代病,一种工业社会消费社会的“富贵病”“流行病”。
对策:让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比如去工地搬砖。
心理咨询预约:0592—5515516
心理健康官网:http://www.xmxljg.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