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当代孩子不爱学习(下)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为何当代孩子不爱学习(下)
其二、单向度生活的必然。
零零后这一代人学习过度,生活稀缺。他们没有生活,只有考试。七零后的童年时光还没有被电视和手机绑架,做迷藏、掏鸟窝、捉泥鳅、打陀螺、跳皮筋、掷沙包……五光十色五花八门。现在呢?写作业成为零零后孩子们唯一的课余活动。当生活的多样化、多元化、丰富化被摧毁,千姿百态的学生被固定输入一种信息,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出现心理问题也就顺理成章了。
对策:如果不偶尔疯一下,人真的会疯。
其四、越来越强的生存竞争和越来越弱的抗压能力。
毫无疑问,与拥有稳定收入的七零后父母相比,零零后面临的并不是生存危机,而是发展困境。进入大城市、大公司的学历门槛越来越高,自主创业的资本和技术门槛也越来越高。普通劳动者和工薪阶层的上升通道正日益狭窄,而中产阶层的下降通道则日益放大。零零后可能是面临的不仅仅是失业,而是工作本身的消失,在人工智能快速迭代的今天,他们而且可能率先沦为”无用阶级”。他们可以不用担心未来,他们的父母却不能不替他们操心。当父母垂垂老矣,既不能战胜同龄人,又不能对抗机器人的孩子们,该怎么度过漫长的一生?没有吃过苦的一代人,正在面临着空前严峻的考验。
对策:提升抗压能力,差异化发展。
其四、心理的问题其根源不是心理,而是现实。
重要的不是改变心理,而是改变现实环境。人的大脑是个信息交换系统,当孩子不愿和父母说话,这是心情不好(内存不足);当孩子不愿意和老师说话,这是选择性交流(硬盘有坏道);当孩子和同学也无话可说,这很危险(操作系统故障);当孩子不传达自己的任何信息,信息只输入,不输出,或既不输入也不输出,那就意味着问题严重(系统死机);当孩子输出的都是乱码(胡言乱语)或黑屏(据不说话),意味着人际交流系统已经崩溃。
对策:察言观色,调整应激。
为啥我说的很对,孩子就是不听?
其一、说的太多了。
谎言重复千遍,就成了真理。同理,真理重复千遍,也就成了谎言。
其二、关系太近了。
距离产生美,距离也产生真理。“父不教子”,古人易子而教,说的就是人性的弱点。
其三、关系僵化了。
关系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第一教育力。一旦亲子关系出现问题,任何家庭教育将都是负反馈。情绪恶化了,任何正确的说教也会沦为孩子充耳不闻的废话。
其四、形式搞错了。
家庭教育的基本形式应该是家长的行动,而不是父母的语言。家长自己躺在床上玩手机,却让孩子好好写作业;父母自己从不学习,却要求孩子博览群书,无异于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孩子为何摆脱不了手机、网络、游戏?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既然现实生活越来越无趣化,孩子们自然沉浸入电脑、手机、网络游戏中。不要说孩子,就是大人也被手机日益奴役。问题的根源不是杜绝手机,而是改变现实。当然,人类的虚拟化生存趋势不可逆转,今天,无法使用智能手机的人,不但无法生活,甚至根本无法生存。因此,对于手机、网络,既然根本无法杜绝,不如与其妥协。问题的关键是:保证孩子在学校期间不带智能手机。
与孩子和解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痛苦、焦虑。而且,人类之间并不能相互理解彼此的焦虑和痛苦。哪怕是亲人之间,依然会存在深刻的隔膜和误解。家长是七零后,孩子是零零后。天地大冲撞,火星对地球。七零后和零零后相隔的不是两个十年,而是两个时代、两种文明、两类物种。不同于喊着革命口号长大的六零后,七零后是集体读书的一代人,是获得了教育红利和改革开放红利的一代人。对“知识改变命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认同,没有那一代人的感受比七零后更深刻了。这一代人做了父母,对教育的重视力度自然无与伦比。零零后物质空前充裕,精神空间却日益逼仄;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是没挨过饿的一代人;他们是教育过度的一代人;他们看似无忧无虑,实则前景堪忧,他们表面花团锦簇,实际内心日益荒凉。养老杀死八零后,房价干掉九零后,考试逼死零零后。套用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一段话:零零后是最好的一代,也是最糟的一代……,这是希望之春,也是失望之冬;他们面前应有尽有,他们面前一无所有;他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他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这是个被考试深度折磨彻底绑架的神奇国度。这里有上亿饱受分数虐待,已濒临崩溃的莘莘学子,还有更多被孩子排名摧残,已完全失控的虎爸狼妈。考试笼罩大地,无远弗届,排名绑架人生,无论西东。学生辛苦,家长痛苦,老师命苦。穷则思变,否极泰来。是时候与孩子、与人生、与大学和解了。成功不该凌驾成人,分数不能摧残亲情。学习不该透支健康,考试不能蹂躏生命。过一种诚实、充实、真实的教育生活。留一段高效、高兴、高调的青春回忆。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知不可而为之,千万人吾往矣。或于事无补,愿缓解焦虑。
心理咨询预约:0592—5515516
心理健康官网:http://www.xmxlj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