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安全感来自哪(上)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女人安全感来自哪(上)
《再别康桥》中那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不知有多少人被这种柔情与痴恋深深的打动。而诗中的康桥,就是英国的剑桥大学,诗人徐志摩曾游学于此。而在距离英国一万多公里的浙江海宁,有一位女人每天都痴痴地坐在窗前,望着英国的方向,等待丈夫的归来。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没有等到丈夫的只言片语,孤独、伤悲、委屈吞噬着年轻的生命。对这位情深义重的结发妻子,徐志摩的态度为何如此冷淡呢?洞房花烛夜,独守空房。她叫张幼仪,十五岁那年,正在读书的她嫁给徐志摩。洞房花烛夜,等客人们闹完洞房,徐志摩揭了一下盖头,瞅了一眼张幼仪,轻蔑地撇了一下嘴,转身跑了出去。张幼仪还没看清新郎,望着背影,不知所措,独守空房。是什么原因让徐志摩从开始就冷落张幼仪?门不当户不对吗?其实,张幼仪出生于江苏省宝山县的一个名门世家。现如今看一家人什么样的身家,声望和地位,这家开什么样的车就能分辩一二。一百多年前也是如此,不过当时用的是轿子,轿子的颜色,数量决定这家人的地位。张家是宝山县唯一一个拥有两顶轿子的,而且还是皇帝御赐的,可见身份显赫。此外,张幼仪兄弟姐妹有十二人,并且一大半都是民国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二哥张君劢是著名学者,四哥张嘉璈是中国现代银行之父。而徐志摩家是海宁硖石首富,父亲徐申如坐拥钱庄、布厂,还有百年老店。
在外人眼里,是绝对的门当户对,是绝对的富二代。那是张幼仪长的不漂亮,才不入才子的法眼吗?张幼仪在回忆录里自己说:我身材不错,有一对大眼睛,都是人夸大的。郎才女貌,只羡鸳鸯不羡仙,多好的一对,那新郎为何还要逃跑呢?故事还要从头说起。1914年张幼仪的四哥张嘉璈,任浙江都督秘书,经常去当地最好的中学杭州一中视察工作。一次,在翻看学生作文时,被一篇文章吸引,文笔老道,见解独特,询问之下,记住了徐志摩的名字。张嘉璈征求了父亲的意见,当晚,就给徐申如写信,将自己的妹妹张幼仪许配给徐志摩。真是喜从天降,如此地位的人家居然找上门做亲戚,徐父高兴得直搓手,立刻回信,这门亲事就定了下来。
张幼仪在回忆录里说:十三岁那年,我放假回家,父母把我叫到客厅,递给我一只小小的银质相片盒,我打开盒子,看见一张年轻的照片,他头大大,下巴尖尖,还戴一副金丝边的眼镜。爸爸想了解我对照片上那个人的看法,我转向爸爸,小心翼翼地回答:“我没意见。”而这时的徐志摩,才十七岁,接受民主自由新思想的教育,反对包办婚姻。当父亲把张幼仪的照片交给他,他只瞅了一眼便说:“真是个乡下土包子”,随手把照片扔在地上,夺门而出。但父母之命难违,徐志摩还是娶了土包子张幼仪。婚后,张幼仪温柔如水,百般贤惠,万般呵护与疼爱丈夫,换来的仍是一副冷冰冰的面孔。就像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里说的:爱是一场博弈,必须保持永远与对方不分伯仲、势均力敌,才能长此以往地相依相息。因为过强的对手让人疲惫,太弱的对手令人厌倦。这就是精神上的门当户对,婚姻才不会出现如履薄冰。那么,张幼仪为徐志摩而活,百依百顺,能让婚姻继续下去吗?
低到尘埃里的爱
徐志摩除保持床笫间的夫妻关系外,对张幼仪视而不见,宁可给丫鬟说话,也不给张幼仪说话的机会。
张幼仪在回忆录里说:我渴望能像跟哥哥,弟弟聊天那样和徐志摩交谈,我想帮他忙,助他得到成功和荣誉。他的眼光总是从我身上掠过,好像我不存在似的。她默默忍受者,不敢表示半点不满。但张幼仪的隐忍,并没博得徐志摩的一丝好感。1915年,就在徐志摩与张幼仪结婚那年,从日本回到上海的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从上海发起,震动了中国。徐志摩天天看这些书刊报纸,新思想对他的影响日渐加深。有一天,他破天荒找张幼仪说话:“中国正经历一场变局,这场变局将使个人获得自由,我要做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人。”张幼仪笃定她不会成为中国第一个离婚的女人,因为她自信,她达不到被丈夫休了的条件。为了开阔眼界,徐志摩打算外出求学。1916年至1917年,徐志摩先后在北洋大学,北京大学就读。在北大,他涉足中外文学,广交朋友,结识名流,浪漫的革命青年羽翼逐渐丰满,他想出国留学,寻找革命的道路。但是,作为两代单传的徐家独子,徐志摩心里清楚,父母当务之急是让他传宗接代,其他事都免谈。每逢假期,徐志摩总回家找张幼仪。
1918年,张幼仪为徐志摩生下大儿子徐积锴。当看到儿子第一眼时,徐志摩有了一丝的笑容,但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儿子刚四个月,徐志摩就留洋美国,留给张幼仪的是无尽的等待。1920年10月,徐志摩来到英国,在剑桥大学读书,这所大学,成就了一个浪漫的诗人,在此之前,徐志摩是不写诗的。两年多,徐志摩的来信大多是写给他父母的,结尾只问一下儿子,从不提妻子,这让张幼仪更加伤心和失落。忽然,有一次来信,破天荒让妻子来英国陪读,张幼仪是受宠若惊,渴望得到丈夫的爱与温暖。能实现吗?张幼仪在徐志摩父母的安排下,坐上去法国马赛的轮船。船到了码头,张幼仪特意穿上精心挑选的衣服,细心的化了妆,想给自己日思夜想的丈夫一个惊喜。可见到码头接她的徐志摩,心就凉了半截。他一脸的不耐烦与不高兴,生硬地问了几句,直接把她领到一个服装商场,按他自己的喜好为张幼仪挑选了洋装,丝袜和皮鞋,再加一顶帽子,并催促她换上洋装,直接上照相馆照了一张唯一的合影。照片洗出后,徐志摩赶快寄给父母,让他们看看,他们幸福的模样。张幼仪才明白,这是徐志摩为减轻来自长辈的压力,才让她来到英国。张幼仪本以为来到这个自由的国度,夫妻关系会好转。然而,徐志摩不但不理睬她,反而当着中国朋友的面在张幼仪面前说英语,让她难堪。张幼仪吞咽所有的委屈,仍尽职尽责做好妻子的本分,每日三餐,里里外外一个人忙乎,她想尽办法来温暖丈夫的心。可是没多久,从来不向妻子告诉自己行踪的徐志摩,兴冲冲说他要去理发店。然后,每天邮递员都送来一封用英文写的信。张幼仪不认识英文,但凭女人的直觉,徐志摩外面有人了。而此时的徐志摩真找到了灵魂伴侣,她就是大才女林徽因,两人很快成为恋人。就在张幼仪备受煎熬的时侯,发现自己又怀孕了,按常理,这是拉回丈夫的好机会。
张幼仪考虑再三,把这事告诉徐志摩。“把孩子打掉。”徐志摩毫不犹豫地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张幼仪有些激动。“那还有人因为火车事故死掉呢,你见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徐志摩用厌恶的口气说到,并不耐烦的转过脸去。他的残酷,已到极致。无论如何都让人联想不到那个写着“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的徐志摩,也完全不是那个给陆小曼写着“眉,我无时无刻不在想你”的柔情的徐志摩,更不是金岳霖、刘海粟等一干好友口中那个风度翩翩、青衫磊落的男子。张幼仪伤心地流下泪,第一次没做晚饭,她孤独的走在异国他乡的街道上,怎么也想不通,丈夫竟如此无情,连自己的性命都不顾。没过几天,徐志摩消失了,不见踪影。张幼仪举目无亲,语言不通,绝望到想自杀,可是想到父母和儿子又放弃了。忽然有一天,一个叫黄子美的男人,捎口信说:“徐志摩不要你了。”这打击犹如晴天霹雳,让这位柔弱的女人叫天天不应,叫地地无门。孤立无援的她该去向那里?天地之大,尽无她容身之地?欲哭无泪的张幼仪走投无路,只好写信求助远在法国求学的二哥。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