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自己的痛苦(下)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如何面对自己的痛苦(下)
在自我建设的方式中,以运动为例。如果一个人运动过度,比如关节已经磨损严重,不适合继续在跑步机狂奔,可是他却还在继续,那么运动就从自我建设变成了自我破坏,因为这种运动的方式是以牺牲身体健康为代价的。包括前文提到的哲学思考,如果一个人每天花大量的时间思考“人为什么活着”,而不再深入现实生活,失去承担责任的热情和能力,那么这种做法无疑也变成了自我破坏。为什么我把“吃、睡、性、权力、金钱”一起放在介于自我破坏和自我建设的方式之间呢?因为这是一个人最原始的基本需求,没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只有是否均衡是否适度之别。吃东西,可以是自我破坏,也可以是自我建设,视乎一个人是否按照身体的实际需求去吃。那么睡、性、权力和金钱,也是一样的,当人们在按照实际需求去获取,那么它们就是自我自我建设,可是一旦陷入某种欲望的泥沼,超出了自己的需求去索求,就会变成自我破坏。在应对内心和情绪痛苦的问题上,我在很多场合都谈过关于“组合拳”的理念,所有自我建设的方式都可以同时适中使用,而自我破坏的方式则可以非常轻微地使用(犯罪、自杀等有伤害性的方式除外)。最后再来谈一谈“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
哲学思考是解决痛苦的重要方式,如果使用不会太过度,就能加深一个人的生命体验,拓宽生命的宽度。走进咨询室做一个来访者,就是在尝试使用哲学思考的方式来解决痛苦。就我个人的体验和对人们的观察而言,我认为当一个人在追寻“生命的意义”时,其实是感受到内心的痛苦之时。换言之,人们是在解决自己内心的痛苦的时候,才会走到探索生命主题这条路的。同样都是内心的痛苦,有些人在通过思考一些艰难的问题来应对,而另一些人则是通过吃、睡、烟、酒、运动等方式来解决。就内心痛苦的本质来说,其实二者并没有差别。
但有所不同的是:
前者对于痛苦的感知是清晰的,有形的,他们应对这些痛苦的方式是主动的,积极的,也可以说他们在使用自己的能动性,尝试去理解和解决那些痛苦,他们拥有着这些痛苦,他们是这些痛苦的主人;而后者对于痛苦的感知是模糊的,无形的,他们应对痛苦的方式是被动的,消极的,或者还可以说,他们只是在对痛苦做反应,痛苦淹没了他们,他们被痛苦驱使着去有所行为,他们是这些痛苦的仆人。在咨询室里,我不止一次被来访者问“人为什么活着”,视乎于我当时的状态,有时候我会回答说:你之所以这么问我,是因为你正在被内心和情绪的痛苦所困扰,你感到很无助乃至绝望,所以你在寻找一个活下去的理由,你希望我能给你一个忍受这些痛苦的理由。或许你更希望,当你深陷痛苦的时候,有一个人能够理解那些痛苦,能够和你一起去面对,让你不再感到你是一个人,有另一个人的心灵可以对你有所呼应,有所共振,那让你觉得你和这个世界是有连接的,你和你的所有一切都有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或许当你有了这样的内心体验,“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你对于它的答案也不再感兴趣了。而另外一些时刻,我会邀请他谈一谈,他是怎么开始思考这个如此重要的问题的。或者我还可能会回答他说:
关于这个问题,可能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答案。我很好奇你的答案是什么,或许我们可以一起来看看,你是怎么被这个问题指引着,开始对自己的内心产生兴趣,并且来到我这里的。无论我如何回应,我都很少有机会和来访者分享我个人的答案。因为他们总是在向自己发出询问,而不是真的想跟我要一个答案。而事实上,我的答案实在无趣得很,因为我觉得,人活着本身毫无意义,所以我们都在忙着创造意义,我们去爱,去体验,去和这个世界建立连接,或许这个创造意义的过程,就是人之所以活着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