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究竟是什么?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幸福究竟是什么?
电影《求求你,表扬我》里,男主人公杨红旗略带着不好意思说:“幸福就是我饿了,别人手里拿了个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见别人穿着一件厚棉袄,那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儿了,你就比我幸福”。幸福,纯粹是一种主观的个人化的感受。这感受不可能无中生有,往往是因为人们的某种需要被满足,或者对自己当前拥有的生活感到满意,有愉悦感和满足感,因而生出一种积极的心理感受。
幸福是什么?
如果你在大街上问一万个人,也许能得到超过一万个不同的答案,不同的人对幸福就有不同的理解。在不同的时代和国度,幸福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饥荒和战乱的国家,恐怕只要得到足够的食物和干净的水,以及不受流弹袭击的生活环境,人们就能感觉到极大的幸福感。但是在物质极大丰富,社会相对安稳和平的中国社会,我们当然不可能满足于安全和生理上的需求。并且无论人和人之间的个性差异有多么大,心理需求有多么不同,对生活的期待多么的千差万别,总有一些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是每个人都渴望的,得到了这些东西,就能够得到大众意义上的幸福感。我把如下六点,总结为在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时期,人们追求的幸福标准:健康的身体、心理和精神。健康是一切幸福的基础,但过去人们更多关注身体的健康,却忽略心理和精神的健康。身体的病痛或残缺,固然会让人们的生活有诸多的不便,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体验心理和精神的愉悦感;可是心理和精神的病症,却会让身体健康的人无法体验到身为人的幸福。
足够的金钱。金钱并不只是货币那么简单,在社会生活中,金钱除了能满足人们的日常开支,还有很多延伸的价值。对于生活在群体中的人来说,金钱常常意味着自尊感、价值感、权力和地位。一些调查数据表明,中产家庭的幸福感比贫困家庭要高很多,所以金钱确实是获得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之一。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婚姻和家庭关系,有助于提升人的自尊感和安全感,对于人的心灵是一种很大的滋养。同时,好的关系也能给人们提供安全归属和依附的感觉,更能让人们在关系中认识和成长自己;良好的朋友和伙伴关系,则可以缓解社会竞争中的压力,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同盟,并藉此实现个人的梦想和期许,以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终极目标。从事喜爱的职业,并以职业报酬为生。在经济繁荣的社会阶段,工作不只是人赖以生存的方式,更是体现个人价值和能力的载体,是人们创造独属于自己的人生的途径,也是找到生命意义和人生使命的渠道。人每天把不低于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工作上,从事一份自己真正喜爱的职业,就意味着这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享受和创造,否则就会有空耗生命的感觉。所以从事喜爱的工作,确实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对自己感到满意。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对自己感到满意,二是对自己的人生感到满意,这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对自己感到满意的人,更愿意参与社交活动,并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体验到幸福感。而积极的社交体验,必然又会给人的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比如金钱、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回报,从而创造令人满意的人生。
感到生活有意义,未来有希望。生活的意义来自于生活的乐趣感,即如果人们能够在生活中找到乐趣,同时感到现在所做的一切,能够在未来得到想要的回报(情感、物质、美好的感觉等),那么自然就会感到生活是有意义的,未来是有希望的。而这两者往往是人们投身于生活的动力所在。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符合上述六点标志,那么我们可以说:他是幸福的人,相信当事者也不会太反对这个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