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与优秀哪个重要?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幸福与优秀哪个重要?
丹瑞今年36岁,是一个外企的高级技术管理人员。她的工作风格可以用“任劳任怨”来形容,同事们私下里都说她是老黄牛。可想而知丹瑞是一个超级负责任的好员工,只要把工作交到她手里,不管加班到多晚,多么高的难度,她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完成。丹瑞也是凭着这一点,赢得领导的信任。在没有很好的学历背景,缺乏人脉关系的情况下,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位置。然而丹瑞一点都不快乐,或者准确来说,工作带给她的痛苦远大于快乐——她并不想承担那么多,尤其是有些工作根本就超出了她的能力范围。这让她长期处于焦虑和紧张里,头发日渐减少,睡眠质量越来越差,丈夫还经常抱怨她天天泡在公司里。
优秀是一个任务
丹瑞想成为大家眼中优秀的人,这是人所共有的愿望,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她这个愿望的出发点,却不是活成自己想要的美好模样,也不是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是拐了个弯儿——成为对他人不可缺少的人。她潜意识里有两个声音,一个在说,只有当我足够优秀,能持续给别人带去价值,才能得到爱,被别人好好对待;另一个在说,我必须努力表现优秀,否则就可能被嘲讽、羞辱、贬低,让我感到被伤害。对于丹瑞来说,“优秀”不再是一种个人选择,而是变成一个任务,甚至是连接关系的通道,是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方式。
丹瑞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案。她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很好的工作和收入,却自我评价为“不自信的人”。因为她们无法在他人面前表露真实的自我。每当心里涌起负性的情绪体验,比如委屈、害怕、无助等,一些猛烈的自我抨击就会蹦出来:我是个没用的可怜虫,我如此幼稚可笑,我连这点小事都不懂。这种无意识的自我贬低模式,让他们尽力避免体验负性的情绪感觉,也避免流露脆弱的情感,因为他们害怕,如果别人看见她的脆弱,就会像她抨击自己那样来抨击她。这当然也会影响她们的亲密关系,就像丹瑞所说的,她从未告诉丈夫自己的真实感觉,也很少去向丈夫求助。
丹瑞们并不是无缘无故就这样对待自己,这种心理模式的形成大多是如下三个原因:
一、丹瑞有一对严苛的父母,而她惯性地用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自己。
父母对丹瑞要求非常高,希望丹瑞各方面的表现都优异,如果她没有做到时,父母就会冷言冷语地讽刺她,说她是个没用的人,连那么简单的题目都能写错。当丹瑞委屈地哭泣,父母非但不去安慰她,还会不耐烦地说“有什么好哭的,自己考不好还有脸哭”。天长日久之后,丹瑞不由自主地把脆弱和贬低联系在一起,只要她体验到脆弱,那些贬低的声音就自动出现。她还学会了收回对父母的情感需要,也学会了表现优秀可以避免伤害这个“真理”。
二、父母过度赞美丹瑞,从不正视她的现实困难,这让丹瑞误以为优秀是正常的,脆弱则是一种异常。
父母经常夸大丹瑞的能力,只要丹瑞稍微动一下,就能得到父母大大的赞美。这使得丹瑞所到之处,都像是闪闪发光一般。父母的出发点是帮丹瑞建立自信,可是却让丹瑞感到只能表现优秀,不可以把脆弱亮出来,否则就不再符合父母眼里的自我形象。这让丹瑞遇到困难时不敢去向父母求助,否则就会恐惧自己将失去父母的爱和赞美。
三、丹瑞在成长过程中,无意当中学会了用“自我归因”的方式解决内在里的无力和失控感。
人总是喜欢看到自己的能力,看到自己正在掌控局面,这样可以让人体验到自信和力量,找到对未来的确信感和希望感。然而有时个人就是很渺小无力,比如面临一段即将结束的关系,对方坚定地想要离开你,而你对此无能为力,换言之,你失去了对这段关系的掌控能力。此时不同的人就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应对。有些人采取的方式是,把关系的问题全部归因到自己身上,她们会觉得:“都是我不好,所以事情才……”,“如果我之前做了某事,那么就不至于……”。通过这样的归因,她们就变相地重新掌握了局面,因为她们有了一种:“如果我能……,那么事情就能……”的感觉。在丹瑞这里,她把这个信念变形为:“如果我很优秀,那么别人就会来爱我”,这句话还可以翻译为:“别人不够爱我,是因为我还不够优秀,只要我努力变得更优秀,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优秀不等于幸福感
虽然大家都认可丹瑞,认为她很优秀,可是丹瑞却一点也不快乐。因为她的自我不够完整,她之所以努力追求优秀,实质上为了掩盖不优秀的自我部分。一个声称自己很快乐的人,心里必然也藏着不快乐的部分;一个认为自己很强大的人,心里一定也有懦弱无力的部分;一个认为自己无能失败的人,肯定也有卓越成功的部分。这是真理一般的存在。只是在丹瑞们的潜意识里,会觉得人只能保留一部分的自我——把积极的部分留下,消极的部分就只能藏起来。这样的认知会影响丹瑞们的幸福感,影响她们的亲密关系。
丹瑞们很有必要思考如下问题:
父母确实希望你优秀,希望你卓有成就,希望你成为她们期望中的孩子。但是当你做不到,而只能成为一个平庸的普通人时,他们就不再愿意做你的父母了吗?他们会拒绝承认你是他们的孩子吗?他们会因此和你断绝关系吗?我猜你的答案会是:不会的,他们还会愿意继续做我的父母,愿意承认我是他们的孩子,也不会断绝和我的关系。但是他们会对我失望,会感到难过,而他们的失望和难过是我难以承受的。那么接下来你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别人可以对我失望吗?我能接受别人对我的失望吗?我相信经过艰难的内心挣扎,你会同意如下回答:我确实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如果某件事上必然要有一个人要失望,那么让别人失望,好过让我自己失望。虽然我并不希望让她失望。这恐怕是丹瑞们无法真实做自己的第四个原因,她可能在害怕着让别人失望,无法承受别人对自己失望,所以她要把自己变得优秀能干,以便最大程度上满足别人的期待。丹瑞需要尽早意识到的是:对于幸福和美好来说,真实比优秀更值得追求;在爱与被爱这件事上,“优秀”并没有大众以为的那么重要。试想象一下,如果有人是因为你的优秀而爱你,如果你不优秀了就要离开你。那么他的爱就很值得质疑——有可能是他自己渴望优秀却无法达到,或者他已经放弃把自己变优秀的努力,所以想找一个优秀的女朋友来弥补自己,那么他可能在把你当作标榜自己的工具,而不是真的因为了解你而爱你。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关系里,你将永远不能做完整的真实的自己,这样的一份爱,对你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本文来自:心理师肖雪萍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