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家庭教育的理论(下)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揭秘家庭教育的理论(下)
万事开头难。家庭教育是个边缘学科,每前进一步都是很艰难的。这些年,我是出了一些东西。但这些都是“四无产品”:没课题,没经费,没帮手,没人提携。有人说我是“孤独的拓荒者”,很形象,也很贴切。我想,天无绝人之路,只要不放弃。古人说:“穷则变,变则通。”事物到了尽头就要发生变化,只要开始变化就会向前发展,有发展前途。我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当年还没有复印、扫描这类洋玩意儿,就是有,我也没有经费,收集资料只好靠手抄,我手抄的资料有一两尺厚;进行社会调查没钱付劳务费,我免费给学校、幼儿园讲课,请学校、幼儿园帮我调查,“以工换工”。我相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付出。
有了研究成果,要推出去,也是个难事。我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是1987年脱稿的。当时出版社数量少,是“买方市场”,在交易中掌握主动权。而那时我还是个“无名之辈”,我处于绝对劣势,要出版学术著作,谈何容易?但我很有学术自信,我的产品不是伪劣假冒,绝不能让它烂在手里,一定设法让它见天日,接受实践检验,发挥社会效益。我只好放下身段,四处朝拜,上门推销自己的“产品”。有的出版社的人连眼皮都懒得抬一下,我进退维谷,很是难堪。但我没退缩,也不能退缩。半途而废,将前功尽弃,永无出头之日。绝不能让我多年的辛苦付之东流。我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应该知道它的坎坷。不能怕遭人白眼,开弓没有回头箭,得豁得出去。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硬着头皮跑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事情终于有了眉目。出版学术著作,出版社最担心的是销路问题,怕赔钱赚吆喝,这我理解。何况我是学术界的一个新兵,没有一点儿名气,人家凭什么相信你?无奈之下,我出了个主意,我说,我先给你们出版社写一本赚钱的科普书,然后,把我的学术著作“搭”上出版。没想到,这一招儿还很灵,绝处逢生,出版社竟然同意了。我用一个月的时间,赶写了一本十来万字的中学生家长读物,出版社果真赢利了,我的学术著作自然也就按照事先约定出版了。
这就像物质匮乏年月卖香烟的“档次高低搭配”那样,我称之为“雅俗搭配”。这样推出虽有点不大讲究,但终究如愿以偿。当时我想,我既然有能力写出来,就应该有办法推广出去,办法总比困难多。这个出版过程虽然经受了一些磨难,但却成了我的财富。两本书前后脚推出,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名声大震,我竟然成了“买方市场”,一下子就来了六家出版社登门约稿定货。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有人问,面对那样难堪的局面是怎么挺过来的?我得感谢老前辈、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是他给了我勇气。他一生没儿没女,却成了世界著名的家庭教育专家。当年,马卡连柯的家庭教育著作《父母必读》第一卷的问世,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该书出版后,曾一度遭到了社会上一些人的责难,文学批评家认为这本书太偏重说教了;而教育家则批评这本书过于偏重文学了,指责该书没有谈学校教育,两面夹击。马卡连柯曾经到俄罗斯联邦教育部,想请部里的领导看看他的这部书,得到的答复是:“不用了吧。我们这里没有家庭教育这样的‘司’,只有‘普通教育司’、‘学校教育司’等等。”虽然碰了钉子,但马卡连柯没有灰心丧气。他说,我们就分一分工,“你们那儿有普通教育司,我这儿就来一个‘家长教育司’吧。我就谈谈那些既不属于任何司,也没有谁来管的问题。”马卡连柯对困难的态度就像强心剂,一直激励着我。虽然谁都不否认家庭教育工作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要被认同为“教育”,承认家庭教育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气候,不会一帆风顺。外国是这样,中国何尝不是这样呢?但我深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迎来成功的一天。
从事家庭教育理论研究,我是有一些收获。但也失去了不少。我想,要有所得,就得有所失。三十年来,在我的脑子里,似乎没有“假期”、“休闲”这些概念。我把读书做学问当成是一种享受,每天都要读点什么写点什么,要不,就觉得有缺憾。为了我钟情的事业,我失去了很多,但也收获不少,我很知足。这大概就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三十年来,我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得有所取舍。为了聚精会神,我极力克制自己,尽量少做或不做与做学问无关的事。多年来,一直坚持几个“不”字:一是不串门闲聊;二是不请托求人;三是不打听小道消息;四是不看无关信息;五是不参加应酬;六是不计较名利;七是不卖书只写书;八是不跟利益集团结盟。我给自己制定这些清规戒律,不是“不食人间烟火”,是怕我分心,虚度年华。爱迪生说过,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时间的浪费。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我这样做,可能会冷落一些朋友,对此,我深表歉意。当然,要是切磋学问,我从不吝啬,还是舍得投入时间和精力的。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墓年,壮心不已。”岁月不饶人。一不留神,年届古稀。我已退休,就像马伏处于马房之中。生活重心也实现了“战略转移”,由“以工作为主,锻炼保健为辅”转变为“以保健锻炼为主,以工作为辅”。但意志还没有完全消沉,还没有“马放南山刀入鞘”。几十年来,我与家庭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天脑子里想的除了家庭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怎么也挥之不去,难以割舍,总觉得还有些事情没做完。我们的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和推广普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与社会的需求尚有距离。我深感任重而道远。我想,今天不是我的“告别演出”,希望是一个新的开端。我虽已是“强弩之末,力不能入鲁缟”,但由于惯性使然,要我的工作戛然而止,也难。我还将继续努力,以我的绵薄之力,尽量为家庭教育事业多做些实事。
本文来自:赵忠心家庭教育博客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