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兴趣爱好当成职业?

144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把兴趣爱好当成职业?

 

咨询录像里,来访者一脸严肃地说:我当然想改变一下现在的局面。其实也不是过得不好,我过得也挺好的,就是总觉得那个地方不对劲,可是具体要我说哪里没有被满足到,我又说不出来。咨询师和蔼可亲地说:如果我要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这种感觉、这种情绪的话,你觉得你会选择什么样的词来形容它呢?来访者半梦半醒地说:迷茫,困惑,我不清楚。对于这小段录像,曾奇峰老师的督导解析是(包括并不止于以下内容):

 

有这样一句名言,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我们当年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会对人类心灵的浩瀚有无比敬畏的感受。但是,现在我们也可以再折回来说一下,心灵实际上也就那几件事情。比如,我们每个人迷茫的,不管是意识层面还是潜意识层面,可能都是这样一件事情:我到底是该停留在原地,享受安全和依赖,还是,我继续往前走,充分地成为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付出的代价就是,要面临很多的危险和未知数。这里,“充分地成为自己”这句话,现在被很多畅销书使用,大家也见多了,所以,有急性子直接拿着这句话就开跑。并且觉得,迷茫就是没有充分地成为自己,简直就是真理。但是,无所不在等于无所在,无所不有等于无所有,无比正确等于基本没用。很明显,只要稍微冷静往前一想:自己,是个什么鬼?成为自己,是个什么套路?充分地成为自己,又是个什么姿势?就立马会发觉,迷茫就是没有充分地成为自己,完全就是迷茫的三次方嘛。而关于“充分地成为自己”,在本集【督导课】里,曾奇峰老师就至少给出了两个动力学解释。(上了课的同学,会不会担心自己没注意到呢~)

 

其一:她潜意识层面的愿望是想满足别人,但是她又没有觉察到自己有需要做些事情来满足别人的这个愿望。

 

其二:还有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我看得到的在现实层面我被满足的部分,并不是我自己真心需要的,而是我满足了别人对我的期望。这里第二个解释大家比较容易理解,曾老师还给了例子:比如,一个人拿到了博士文凭,但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感觉到这个博士学位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理智的说,像博士学位这样别人期望你拿到的东西,也不是坏东西,能拿到也不错,所以,好多人也就从了。这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没有充分地成为自己的情况,也就是半推半就的人生。那么曾老师的第一个解释是个什么情况呢?我想可以用这个例子在说明一下:“慈母多败儿”中的“败儿”,他其实有要做些事情来满足母亲愿望的潜意识需要的,但是,“慈母”的无私奉献已经修炼到无欲无求的境地,也就永远无法让孩子为自己做一些事情。一言以蔽之,就是,“败儿”永远无法在“慈母”的无条件的爱里,体验到一丁点实实在在的被需要感。

 

有哲人想了一辈子:“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确实,被需要和被爱,经常纠缠混淆。但无论怎样,很多衣食无忧、宠爱不愁的人,由于缺乏被需要感,而难以维持自我的自恋自稳态。不管外表多么光鲜亮丽,内里全然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生。总结曾老师的两个解释,我们可以得出对“迷茫”的一个相对靠谱的定义,就是,无法作为真实的自己而被需要。

 

所以,迷茫,有以下三种状态:被人需要,却无法做自己,或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我行我素,却不被任何人需要,或不会满足别人;又无法做自己,又不被人需要,缺乏自我感又缺乏被需要感。也许有的人会立马发觉自己正属于那种状态,而有的人会觉得这个迷茫整复杂了。我想,说一个“不迷茫”的状态,立马能让所有人都清楚明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又能赚到钱。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3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


☑相关文章

时间 : 2021-02-11
标签 :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11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