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背景对待自杀的态度(下)

122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不同背景对待自杀的态度(下)

 

她跟我谈及高中在东南亚做公益的项目,我原以为一个十几岁孩子所能做的公益十分狭隘。可是当她开始谈她的东南亚情节,谈到应该如何尊重和西方文明不同的文化风俗,谈到她在乡村中过夜并被远离现代繁华的静谧和质朴打动,并计划大学毕业之后仍要去继续做一阵子公益项目的时候,你就知道,她的世界观是成熟的,内心也超乎年龄的强大。还有一个在高中钻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男孩,他被校长称为怪才,他读《资本论》里的马克思,读西方语境下原典中的马克思,通过读书寻求看待现实问题的角度和思维方式。

 

结合他在学校的表现,你会发现他并不曾幼稚或片面地理解哲学,他已经建立起他初步的学术目标。我曾接触到一个在美国念大一的女孩,主修天体物理和艺术,暑假回国,她和朋友在安福路一幢别致的餐厅露天阳台上开办画展,展出的是她们独立搜集到的“业余者的画作”;我曾在采访一个去美国念初中的男孩时,她妈妈对我说,“父母不该规划孩子的人生,你能做的,无非是关注他,然后在他真正喜欢或擅长的事情上稍微站高两级台阶,给他一些引导和支持。”

 

我觉得这才是对教育的贴切注解。如果家长有这样的见地,也就不会守着一张成绩排行榜,每个升学的节点去逐个“战斗”,而是帮孩子找到一个真正适配的环境,让孩子成长。家长需要正确看待孩子宛如春树般自然勃发的生命力,欣赏孩子的本来性格。在对的教育中获得成长的孩子,向来可以与人为善,也懂得遵从内心、争取机会;向内,可建立好自己的精神家园,哪怕经历孤独、逆境,也有能量从中获得滋养。这才是孩子成长的起跑线!

 

寻找适配的教育,重要的是拆掉别人给你砌的墙

 

找到与孩子适配的教育,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需要父母也有独立精神的同时,懂得不同教育形态的本质和“性格”。从养育角度而言,“家长”这个角色似乎比从前任何时候都复杂难为,学校会传递理念、提供资源,却不再会一力承担孩子的成长,家庭重新承担起“教育管理”的本来职责;但从爱的角度,现在似乎又是一个教育的最好时代,无论如何,你的孩子不再会因为单向度的标准被分成三六九等,孩子终于有机会依照本性,成长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这句话虽然俗滥,但何尝不是父母心之所愿。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拆掉别人给我们砌好的墙。这样的墙有很多,如果你在各种家长微信群中游弋过,就能看到各式各样万变不离其宗的遮蔽之墙:

 

那些别人家孩子的参照,是第一堵墙;只知排名、不知理念的名校,是第二堵墙;父母从众的功利心和不加掩饰的焦虑,是第三堵墙。这些墙让父母看不到自己孩子差异性,他们焦灼地去外部寻求解决方案,去收集通用型养成策略,却不去细想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比如孩子进入某个升学节点,在择校中,一所家长圈口碑排名第一的理工名校和一所校园文化活泼、以文艺知名、排名稍次的学校,家长该怎么选?如果成绩指标足够好,多数家长可能会毫不犹豫选第一所,但这真的适合你的孩子吗?你的孩子真正擅长什么?是否跟学校的文化相匹配?如果他擅长语言与思辨,那么帮他选一所偏文科的学校;如果他擅长逻辑和数学,那么去冲刺下理科强势的学校;如果他组织能力强,那么找一所社团活动多的学校;如果他从小展现出艺术上的天赋,那么去找一所艺术资源丰富的学校……这才是家长真正应该研究的信息。当我们将教育的目光放得足够长远,你就会看到,未来社会越来越看重差异化才能,这种才能来自孩子与生俱来的个性。标准化的事情注定要由人工智能接手,孩子能正确处理好他们人生的能力,能一直从生活中找到意义和趣味,还能影响他人的能力,才是最稀缺的未来竞争力。而对家长而言,一条正确的教育之路,早就不再是寻求某种标准化的 “套餐”,而是帮每个独特的孩子,尽可能找到土壤合适的花园,自信开出让自己高兴的花。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3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


☑相关文章

时间 : 2021-01-29
标签 :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13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