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是什么(上)

138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最好的教育是什么(上) 

 

向往重点高中和重点大学是人之常情,但最好的教育是什么?值得商榷。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储殷的一段视频,引发热议。视频中储殷老师表示,家长一定要竭尽全力送孩子去重点中学读书,学业压力只会持续两三年,但上重点大学的可能性很高。与储殷老师对话的考研名师张雪峰老师表示反对:教育的主体是孩子,我们应该考虑孩子是否快乐。储殷老师进一步反问,提出:孩子不能决定自己的利益,也不会为了长远价值牺牲眼前的快乐,家长如果在这个阶段放手,以后可能会后悔。视频来自腾讯新闻的综艺《你说的都不对》,这一期的主题是 #要不要竭尽全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单就问题而言,答案显而易见:无论家庭经济状况如何,父母们都在坚决贯彻执行周恩来总理的“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向往重点高中和重点大学是人之常情,但最好的教育是什么?值得商榷。

 

视频中,储殷老师的答案是,家长一定要竭尽全力送孩子去重点中学:

 

“普通学校,你(考)上大学的可能性是很低的,(孩子)他压力大了两三年,在重点中学(考)上重点大学的可能性有多高?”“压力大了两三年”看上去好像没什么问题,还有点耳熟吧?储殷老师甚至说:“(如果)你的孩子流着泪说,爸爸我再学习会疯的,我们所有人都会让他辍学对不对?”评论区中不乏与储殷老师持相同观点的人,近20万的点赞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在储殷老师和这派家长心里,“最好的教育”就是给孩子压力,舍弃童真,投身题海,拿不到名校的录取通知书誓不罢休……

 

可这种教育,真的是最好的教育吗?

 

“我知道数学题的答案,却找不到活着的意义”《脱口秀大会》第三季中爆红的黑马李雪琴,从小生活在妈妈的焦虑和压力下,从不允许自己考第二名。来自东北小城的她一路过关斩将,终于考上了北京大学。这似乎是“最好的教育”带来了最好的结局,然而大三那年她患上了抑郁症——高压式教育的恶果开始体现。大学毕业,李雪琴选择去国外留学深造,身处异乡加重了她的孤独感,研究生没毕业就休学回国创业。内心积压的情绪无处释放,去年九月,她在手腕上划了三道口子,所幸自杀未遂。李雪琴的经历不是个例。知乎有个问题是#在清华大学就读期间确诊为抑郁症(包括双相)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只有28个回答,最短的只是来问问可以吃什么药,但问题的浏览量,已经达到13万次。

 

北大心理咨询中心徐凯文副主任曾发表演讲,提出“空心病”一词,指出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40.4%的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拿到北大、清华录取通知书的孩子,可以说是高考战场上千军万马杀出来的赢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从小就是最好、最乖的学生,却在国内顶尖的学府里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按照别人的逻辑活着,不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活着的价值和意义何在?令人细思极恐的是,空心病不是只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的。北京一所著名中学的两位校长曾在采访中表示,被牢牢盯着长大的孩子,有一种很不一样的气质,教师内部戏称为: 没有热爱的勤奋,没有灵魂的卓越。

 

在上大学之前,他们所有的生活就是被妈妈盯着学习,他们所有的目标都是要成为学霸,考上名校,以至于他们没有自己的热爱,没有自己想要的东西,没有一定要实现的愿望,也感受不到人生的意义。明明父母们已经把孩子们送进了著名高中、顶尖学府,说好的“压力只大两三年”,怎么就落得抑郁、自杀的结局?难道这就是储殷老师所说的“最好的教育”?

 

“你爱的是那张100分考卷,不是我”

 

“爸爸妈妈,我半期考试没考好,我对不起你们,我已经走了,不要找我……”这是四川一名12岁的小女孩留给父母最后的话。焦急的父母苦苦寻找3天后,邻居在离家不远的水库中发现孩子尸体。家长们以成绩为第一导向,孩子考好了就喜笑颜开大肆奖赏,考不好就声色俱厉甚至拳脚相加。孩子得不到无条件的爱,会觉得父母不是爱我,是爱我的好成绩:考得好,我就是好孩子,父母长辈都喜欢,大家都会表扬我;一旦考不好,我就是一无是处的“垃圾”,活着做别人的累赘,不如死掉……就在去年这个时候,江苏扬州一名17岁少年跳河自杀。遗书中说自己从全年级40名一路下滑到200多名,学习压力实在太大。离家前甚至把作业、书本放在盆里一把火烧了个干净。妈妈抱着孩子的照片泣不成声,却一切都晚了。家长对孩子成绩的反应,会让孩子越发计较分数,他开始患得患失,开始怀疑自己、否定自己——这自然不是我们想要的。但在家长和孩子的一次次“交手”中,恶性循环就此形成。更可怕的是,父母耳提面命,并不会帮助孩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孩子坐在书桌前好像是头悬梁锥刺股,本质上仍然是非自发性学习,即便孩子自己主动翻开课本,那也是因为因为他知道这样做会获得父母的认可。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3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


☑相关文章

时间 : 2021-01-19
标签 :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7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