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何爱说谎(下)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孩子为何爱说谎(下)
(三)病理性分裂
一些妈妈情绪很不稳定,一会儿对孩子非常温柔,一会儿突然变得暴力。婴儿无法处理这么复杂的信息,如果这种事情经常发生,他就只会形成分裂的心理防御机制:当妈妈爱自己的时候,就认为妈妈是个完美妈妈,没有一点缺点;当妈妈不爱自己的事情,就认为妈妈是个最坏最坏的妈妈,没有一点优点。持有这种心理机制的孩子长大后,有可能会患上自恋型人格障碍,其特征是,在刚建立关系时把对方夸得“人间少有,世上无双”,但一旦产生了一点矛盾,他就会把对方贬得一无是处。也有可能会变成边缘型人格障碍,一会儿对你无比甜蜜,一会儿又无缘无故地变得冷若冰霜、恶语相向,并且情绪转变得极其迅速。
(四)内向投射
病理性投射是外投射,是婴儿将不好的东西投射到妈妈身上。内向投射则相反,是将不好的妈妈吸纳到自己身上。婴儿有时候的呕吐,是因为内向投射的结果。他必须吃奶,否则会死;他必须把“坏妈妈”的一些内容投射到自己身上,否则无法与妈妈维持关系。但是,另一方面,他又不断呕吐,其象征意义是要把“坏妈妈”呕吐出来,而且这种方式中的敌意不为妈妈所知晓。一些女厌食症病人,表面上对父母非常依赖,什么事都离不开父母。但如果探究内心深处就会发现,她们对父母相当厌恶。但是,无论自己还是父母都不能接受这种厌恶情绪,所以她只能把这种情绪压抑到潜意识里去。至于呕吐,就是对这种厌恶情绪的潜意识表达。这样一来,她就又表达了厌恶,又不至于被父母觉察。
(五)投射性认同
婴儿将一些情感投射到妈妈身上,妈妈对此无意中认同了,这就是投射认同。譬如,婴儿天然具有攻击性,他把这种情感投射到妈妈身上,妈妈于是也产生了攻击情绪,而婴儿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责任,全是妈妈的错。这时,好妈妈会压住攻击情绪,反而报以爱与关怀,于是,婴儿的攻击性被化解,婴儿会从此变得越来越好。但“坏妈妈”在产生攻击情绪后会感觉到很不痛快,于是将这种攻击情绪又还给婴儿,而婴儿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她是个“坏妈妈”——就由此得到验证。当这种婴儿长大后,他会将自己的敌意投射到周围人身上,周围人也回报以敌意,这时候,这个人就会感慨:“看到了吧,这个世界多么邪恶!”他会觉得,自己完全无辜,一切都是别人的错,他会讨厌反省。但正常人一反省,就会明白,没有谁完全无辜,如果关系里有恶的产生,那自己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参与。在这五个心理防御机制中,内向投射和投射性认同的杀伤力相对比较小一些,但病理性否认、病理性投射和病理性分裂是所有心理防御机制中最糟糕的,它们会严重损害病人的现实觉知能力,让病人彻底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不能自拔。这三种心理防御机制也频繁地出现在最恶劣的心理疾病中,譬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边缘型人格障碍和自恋型人格障碍等,这些病人治疗起来也尤其困难。如果一个人在1岁前受到了足够好的照料,没有极其特殊的原因,他是很难形成这三种心理防御机制的。
“我很干净”———幼儿式的自欺方式
婴儿式的心理防御机制,其特征是维护自尊,可概括为“好的是我的,坏的是你”,这是由婴儿的自恋特点决定的。而2~3岁的幼儿,则会发展出新的心理防御机制,其目的是为了压抑自己具有威胁性的情感,它们的表现更富有戏剧性,但其对现实觉知能力的杀伤力较轻。幼儿这一特点,是由其新的任务决定的,这一阶段的儿童,会从大小便中获得快感,但父母会对其大小便进行训练。如果训练得过于严格,而且父母对于大小便的性意味过于敏感,那么幼儿就会形成一种认识:欲望和情感是非常脏的。为了压抑“肮脏”的欲望和情感,幼儿就会发展出各式各样的心理防御机制来,以表示自己很“干净”。
理智化
理智化即不带情绪、情感地看问题。如果父母很刻板,他们就会难以忍受孩子太活跃太热情,而孩子也只好向他们学习。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会变成一个理智化的成人,很难说一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话,无论说什么都是非常理智。理智化在强迫症病人的身上表现得很明显,他们说起事来条理非常清晰,但很平淡,很少带情绪色彩。
压抑
所有的心理防御机制目的都是为了压抑,但严格意义上的压抑会让一个人彻底忘记一件事。譬如,受过残酷虐待的幼儿,会彻底忘记被虐待时的细节。一旦这样做过后,压抑就有可能成为习惯,以后发生类似的糟糕事件时,他会再次采用这种心理防御机制,把那些糟糕事件彻底忘记。
情感隔离
即不掺杂情感成分地面对问题。譬如,丈夫遇到了车祸,警方打电话通知妻子,妻子刚听到时会冷漠地说:“哦,是吗,知道了。”好像一点都不伤心,但刚放下电话,就突然泪如泉涌,然后号啕大哭。她一开始就是情感隔离,这样做可以给自己一个缓冲的空间。
反向形成
本来产生了负性的情绪,但却表现出友好的行为。譬如,妹妹非常嫉妒姐姐的一口好牙齿,希望她的牙齿比自己的还要丑陋,但她却递给姐姐一杯牛奶并说:“喝下它吧,对你的牙齿有好处。”如果父母对幼儿太过于严厉,给了他太多规矩,不容犯一点错,不容有一点不“道德”,那么幼儿很容易发展出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小时候,这会防止招致父母的惩罚,但长大后,这样的人就很难维护自己的利益。譬如,同事非常严厉地斥责自己。事情刚发生的那一刹那,他产生了愤怒情绪,但他立即把愤怒压抑下去———甚至一点都体验不到,反而会堆笑说“对不起,都是我的错”,并且他意识上还真是这么想的。在社交焦虑障碍中,这种反向形成的心理防御机制非常常见。
置换
“肮脏”的情绪没有被压抑下去,只是放到了另外一个对象上,这就是置换。譬如,一个幼儿绝对不能向父母表达任何不满,否则就会遭到严厉的惩罚。在最不满的时候,这个幼儿甚至会诅咒父母去死。但是,这个念头刚一产生,他就被吓坏了,自己无法接受,也惧怕父母的惩罚。于是,他就找另外一个对象来替代。一些孩子之所以怕蜘蛛、怕老鼠、怕开阔地带、怕闭塞空间……实际上,是恨父母,或者怕父母的管教。置换是恐怖症的心理机制。譬如,一个女病人,一次和婆婆一起坐车过桥,过桥的一刹那突然产生了要开车冲下河,和婆婆一起去死的冲动,她立即将这个冲动压下去,甚至以后也记不起来自己曾想过“谋杀”婆婆。但是,她从此以后就有了“桥恐怖症”,她再也不敢过桥了。很明显,她是把对婆婆的愤怒情绪转移到桥上了。
转换
心理性痛苦变成躯体症状,就是转换。一对夫妇经常吵架,并且会大打出手,忽然有一天,他们3岁大的儿子肚子疼,疼得死去活来,但去医院检查又没有任何问题。实际上,这是幼儿动用了转换心理防御机制,他幼小的心理无法承受父母整天吵架的痛苦,于是将其转换到躯体上来。结果,医生打了一针特效药水———实际上只是“生理盐水”,孩子就不肚子疼了。然后,父母还是没有收敛,仍然不断吵架,结果有一天,他失明了,这其实只是心理内容的表达“我不想看到你们整天这样吵”,后来又给一针“特效药水”治好了。转换是癔症的心理机制,经常使用这种办法的孩子,长大以后会经常有癔症发作。
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自动进行的潜意识活动,可帮助人们保持一种心理平衡,不被来自潜意识的强烈情感体验所伤害。所有的心理防御机制的核心作用都是压抑,即把不能接受的思想和情感压抑到潜意识中去,以让自己感觉舒服一些。不过,被压抑的内容不会消失,它在潜意识中仍然具有强大的能量,会让我们感到威胁。一旦这种威胁被我们察觉,我们就会调动各式各样的心理防御机制,对被压抑的思想和情感进行种种粉饰工作,最终以自己可以接受的、伪装的形式呈现出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有些时候,心理防御机制可以避免我们被不可承受的重大打击所击倒。譬如,当听到最亲近的人逝世时,我们的第一反应经常是否认,这种否认就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它让我们暂时远离不可接受的真相,这就给了我们缓冲时间,更强大的潜意识会对这一信息进行我们觉察不到的处理,然后相对弱小的意识才有了接受这一可怕信息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心理防御机制就像是止疼药,它可以暂时地减少心理的疼痛,但它不会令引起心理疼痛的问题消失。所以说,心理防御机制有其积极意义。不过,如果心理防御机制太多,太过于复杂,或在一个人的心理世界中占据了太重要的地位,心理防御机制就会严重损害一个人的现实觉知能力,这时的心理防御机制就可以说是病态的。心理防御机制形成于童年,越早形成的心理防御机制越顽固、对人的现实觉知能力的伤害力就越大,而越晚形成的心理防御机制就越容易给我们修正并放弃。
健康之道——给他一个好关系
幼儿期形成的心理防御机制,不像婴儿期形成的心理防御机制那么糟糕,但它们一样会严重削弱一个人的现实觉知能力,并导致神经症、人格障碍等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的产生。并且,就算相对比较“好”的心理防御机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我们更清楚地认识现实世界,阻止我们迈向罗杰斯所描绘的那个健康境界“我的意识与我的内心体验相一致,我对人讲述的又与我的意识相一致”。
如果你初为父母,请切记:
在婴幼儿期,爱远比教育更重要,一个健康、和谐而亲密的亲子关系远比更多的知识更重要,这是人格的基石,也是人格的内容,所谓的情商也是由此形成基础。所以,与其急着给你的孩子正确的、好的知识,不如给他一个好的关系,爱他,同时尊重并鼓励他的独立。还请切记,你与孩子的关系,是他以后一切行为的基石。如果你既爱他又尊重他,那么他长大后就会爱一切,他会像你爱他一样爱你、爱恋人、爱朋友、爱知识……爱真相。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