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何爱说谎(上)

108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孩子为何爱说谎(上)

 

在婴幼儿期,爱远比教育更重要,一个健康、和谐而亲密的亲子关系远比更多的知识更重要,这是人格的基石,也是人格的内容,所谓的情商也是由此形成基础。与其急着给你的孩子正确的、好的知识,不如给他一个好的关系,爱他,同时尊重并鼓励他的独立。

 

如果儿童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指责;

 

如果儿童生活在敌意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打架;

 

如果儿童生活在嘲笑的环境中,他就学会难为情;

 

如果儿童生活在羞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内疚;

 

如果儿童生活在忍受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忍耐;

 

如果儿童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信;

 

如果儿童生活在赞扬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提高自己的身价;

 

如果儿童生活在公平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正义;

 

如果儿童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中,他就学会信任他人;

 

如果儿童生活在赞许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爱;

 

如果儿童生活在互相承认和友好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在这个世界上寻找爱。

 

——心理学家诺尔蒂

 

“我的意识与我的内心体验相一致,我对人讲述的又与我的意识相一致。于是,这三个层次相互一致,浑然一体。”这是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对心理健康最高境界的描绘。他认为,这样的人具备两个核心特征:不欺人和不自欺。这样的人热爱真相,不论真相多么痛苦,他们都不逃避,不用欺骗别人或欺骗自己的方式扭曲真相,而这种勇气带来的现实觉知能力是心理健康的基石。相反,不健康的人缺乏直面真相的勇气,他们的现实觉知能力因而出现了问题,他们用欺骗自己和欺骗别人的方式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一团难以辨认的迷雾,而他们的心灵最终也在这团迷雾中失去了方向。不过,健康的人之所以有勇气面对真相,不健康的人之所以没有勇气面对真相,其原因都要归到爱上。一般来讲,健康的人在自己的童年,尤其是2~3岁前获得了足够的爱,所以,他们的内心深处相信,真相意味着爱。所以,他们喜欢真相,哪怕真相起初非常痛苦,他们仍深信这个痛苦是抵达爱的途径。相反,不健康的人,他们在童年收获了太多痛苦,所以,对他们来讲,真相意味着痛苦,所以他们讨厌真相,哪怕真相一开始意味着快乐,他们仍深信这个快乐的背后藏着不可预知的痛苦。所以,爱比什么都重要。但可惜的是,初为父母的人,经常会急着塑造孩子,甚至对很小很小的孩子施以暴力,期望以魔鬼手法把孩子变成天才。这种手段只能适得其反。

 

3岁前的孩子,他们最主要的学习内容不是知识,而是关系,就是父母与他的关系,这个关系就是他以后的人格基石。如果父母与他是充满爱、尊重、信任与宽容的好关系,那么就会在他心里埋下爱、尊重、宽容、信任和独立等种子,他长大后会自然而然地热爱真相。如果这个关系是充满暴力、责骂与教条的坏关系,那么就会在他心里埋下恨、敌意、不信任与僵化等种子,这个孩子会一直惧怕真相,为了远离真相发展出形形色色的欺骗别人和欺骗自己的方法——这些方法,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防御机制。

 

“唯我独尊”———婴儿式的自欺方式

 

最具杀伤力的心理防御机制是在1岁前形成的。英国女心理学家梅兰妮·克莱因经过多年细致的观察发现,婴儿天生具有一定的攻击性,同时又有对死亡的恐惧,而最亲近的人———妈妈的爱是最能化解婴儿的死亡恐惧和攻击性的。这一阶段的婴儿一开始是天然自恋的,他觉得全世界和他自己是融为一体的,妈妈尤其如此。他没有多少探索能力,只能通过妈妈来实现他的“全知全能”幻觉:他饿了,妈妈的乳房就会送上来;他冷了,妈妈会把他抱在温暖的怀抱里;他拉屎撒尿感觉到不舒服了,也会有妈妈来为他处理一切……所有这一切细致的照料都让婴儿感觉舒服极了,他会觉得自己真的好强大。这种良好的感觉是他以后的健康自恋———自信的基础。但是,如果婴儿遇到的是一个“坏妈妈”,她不仅对婴儿疏于照料,屡屡让婴儿产生受挫感,也无法体验到婴儿的情感并与之共鸣,更不能容忍婴儿的攻击———譬如婴儿咬痛了她的乳房,甚至反而对婴儿的攻击还以惩罚。更糟糕的是,把婴儿当作自己糟糕情绪的发泄对象。或者,她的情绪变化非常快,无法给予婴儿稳定的爱与照顾,那么,这个弱小的婴儿就会遭受不能承受的痛苦,他必须发展出一系列的心理防御机制,从而不再面对来自妈妈的攻击,以及自己的糟糕感觉。这一阶段产生的心理防御机制主要有五种:病理性投射、病理性否认、病理性分裂、内投射、投射认同。

 

(一)病理性投射

 

婴儿会习惯性地把自己不能接受的东西投射到妈妈身上,譬如在追逐一个玩具时失败了,他哇哇大哭,但他的动作显示,他是在斥责妈妈“没用”,这其实是他觉得自己没用的感觉的投射。碰到一个好妈妈,这样的挫折事件尽管会发生,但不会太频繁,婴儿的投射就不会成为一个习惯。但是,如果碰到一个糟糕的妈妈,这样的挫折频频发生,婴儿的这种投射就会成为一种心理定势。等长大了,这样的人就会把一切糟糕的感觉和冲动都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都是别人把自己的事情搞砸的,而他不负任何责任。婴儿产生这种投射是正常的,但如果一个成人总使用这种投射,那么他就多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譬如受迫害妄想型精神分裂症,这种病人总认为有人在追杀自己,这是典型的病理性投射。

 

(二)病理性否认

 

一些父母不仅“天才教育从娃娃抓起”,而且明显没有耐心,他们会对很小的孩子施以严格的管教,甚至不惜采用暴力折磨手段。这是很可怕的,因为这样的孩子势必会屡屡产生受挫感,他的自尊会在拔苗助长式的天才教育和父母不断的惩罚中遭到严重打击,如果这种事情在不到一岁大的婴儿身上屡屡发生,那么这种孩子就可能会发展出病理性否认的心理机制。即,对自己不好的一面完全视而不见,所以尽管屡屡受挫,但他不认为自己不行,反而会认为自己非常强大,非常有才能。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可能会变成伟大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病人,觉得自己是世界上的伟人,譬如“爱因斯坦第二”“我是上帝”等。他们也有可能成为伟大恋爱幻想狂,幻想自己是某名人的恋人,从而成为这些名人的噩梦。他们也可能会变成表演型人格障碍。当然,婴儿偶尔动用一下这样的心理防御机制,是完全正常的。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3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

 


☑相关文章

时间 : 2020-11-28
标签 :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8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