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摆脱焦虑和危机(上)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如何摆脱焦虑和危机(上)
人到中年,人生阅历、理解力、记忆力、学习能力正值鼎盛,是成长的最好时机。所谓中年危机,往往是一次蝉螁的过程,是信仰体系更新的过程。借助对孩子的爱,我们可以摆脱徘徊不前,重新上路,此前所有的人生积累在托举新生命的过程中,也成为托举我们上升的强大根基。
中国父母的焦虑来自内心的“自我缺失”
几乎所有的中国家长,都罹患了共同的病症:焦虑。几乎所有的焦虑,都围绕着一个核心:应试。而几乎所有的欲望,都指向一个目标:在应试中胜出。更高度一致的渴望就是:逃离。如此高度一致的期望值,代表着空前一致的主流价值观。我们这一代人,以及此前的多少代国人,生活在一个不鼓励“爱与自我觉知”的文化里。这是一种对异类的宽容度极低,对偶尔的“迷途羔羊”必欲除之而后快的文化,是一种抵制健康积极合作、迷信不择手段竞争的文化,是一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主流价值观单一到极端的文化,是一种以亲情为捆绑、以集体为牢狱、扼杀个性的文化。尽管经过了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文化与信仰的多元似乎已经大行其势。实际上并没有产生一个更健康、多元而开明的主流价值观与文化体系,取代已经僵死但仍然耀武扬威的那一个。打碎旧体系并不代表新体系的自然诞生,混乱无序的真空状态中,旧体系仍然在潜意识中占有决定性的控制地位,并表现为整个社会不约而同的驱同抉择。
在任何社会中,这种“随大流”的无意识驱同,都会带来虚幻但不切实的安全感。时下体现在教育领域的羊群效应、不择手段的商业行为,都是这种意识与选择驱同的表向映射。在这种文化里,每一个生命,生来的使命就是为光宗耀祖,为各种集体献身。我们从小到大作为个体的人所受到的嘉许与鼓励,从来不是源自独特的“个性”,而是为大集体和小集体所做出的贡献。因此,我们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可爱”,我们的成就感与自信基本上取决于外在的肯定,这就是“豪车”、“社会地位”、各种“博赞”之秀如此蔚然成势的文化与心理成因。我们的自信不是源自内在,而是源自外在,孩子就是我们这种外在工具的延伸,承担着为我们“博赞”或是实现目标的重任。这种自信之虚幻而不牢固,是再多的艳羡与“赞”也撑不起来的。因此我们就会焦虑,就会失眠,就会对孩子歇斯底里,变本加利。
现在,我们的父母已经垂老或已故去,影响力似乎已然不在。表面上,我们已经能够完全把控自己的生活,包括所有的人生抉择。但静下心来,反躬自问,驱使我们做出这些抉择的,到底是清晰的自我认知,还是潜意识中被动传承下来的主流价值观?如果我们足够真诚,答案自然会凸出水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真实地拷问自己,因为我们具有社会属性,是无数合作与联结中的一环。我们自身的成长或抵制成长,影响着和我们利益相关的所有人。尤其是身为父母,天然的强势地位使我们在新生命中扮演着或“扼杀”或“扶持”的角色,我们无可推避,唯有面对,即使这会危及我们长期赖以生存的安全感,需要跨出“舒适区”、克服惰性、逆主流而动的巨大勇气。这是一生仅有一次(独生子)的天赐良机。如果对孩子的爱都不足以拖动我们的成长,还有任何其他力量能够做到这一点吗?如果孩子的到来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失败,我们这一生即使物质再充裕,还谈得上成功与幸福吗?
我们现在这一代做父母的,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从来没有被鼓励过发展个性,认识自我。尤其是高等教育程度的所谓“中产阶级”,一路走来,学业工作一帆风顺,是这种文化中受益最大、对主流价值观认可程度最高的,无论如何自诩开明,都是对孩子期望值最高、压迫最切的。这个期望值,就是当初社会家庭于我们的整体期望值。大家可以扪心自问,事实是否如此。我们的焦虑,很多时候就是来自于孩子达不到这个期望值,“别人家孩子”达到的这个期望值。而我们的意识中,从来没有给过孩子别的机会,也从来没有正眼看过孩子自身的天赋与兴趣。我们的目光在那么多“别人家孩子”的身上。因此,我们焦虑的根源,不是外在,而是内在,源自我们的内心,我们被动传承的价值观。从某种程度上,家长扮演的不是“受害者”的角色,而是“始作俑者”,至少也是“从犯”的角色。
请把养育孩子当成自我成长的契机
如果我们能转变一下观念,变换焦虑的指向,把焦虑从孩子身上投射到自身,焦虑就会成为家长的成长契机。与孩子的冲突,就会成为精神成长的最大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孩子真的是降落人间,拯救父母于水火的天使。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的义务教育体制尽管积弊重重,但仍有少数孩子在应试教育中阶段性胜出。我这里所指的“胜出”是指最后如父母所愿,考上了211、985之类的高校,并非终生的“胜出”。因为这一类阶段性“胜出者”中终生胜出的比例也是非常小的。这类阶段性胜出的孩子分两类。一类是天资极其适合学术性研习和应试教育的孩子,但此类孩子占整体的比例非常小,绝对不会超过10%。第二类比例稍高一些,应该在10—20%左右。就是天资一般,但潜力开发特别好的,因为生长环境自由、丰富,而又不缺少积极的爱与引导,所以“赢在了起跑线”上。在健康成长的路上,顺带手的就把应试轻松跨越了。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