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摆脱焦虑和危机(下)

138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如何摆脱焦虑和危机(下)

 

第一类孩子尽管能够阶段性地“胜出”,但如果没有第二类孩子拥有的“赢在起跑线”上的素质教育环境,很快就会“伤仲永”,泯然于众人,甚至江河日下,走向反面,成为无法适应社会的“书呆子”或是“愤青”。恰恰是因为素质教育而赢在起跑线上的这一类孩子,拥有终生学习的能力,利他的品格,因此才有一生成功与幸福的资本。这第二类孩子,势将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成为精神意义与世俗意义上最成功的一批人。如果家庭实施素质教育的时机与质量都抓得好,应试教育,尤其是小学与初中的应试教育,难度本来不大,应该是最低限度的要求。但因为家长对个体成长规律与潜力缺少常识性的认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完全违背生命个体的成长规律,使得应试教育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大山。不但耗尽了孩子的精力,牺牲了亲子关系与终身学习的能力,更使得整个家庭鸡飞狗跳,背上了沉重的心理与经济负担。另外,包括现在的我在内,大多数家长对待亲子养育都有不同程度的强迫症,也就是把孩子一生“成功”的责任全揽在自己的身上。责任感有多强,压力就有多大。家长的压力会加倍地压在孩子的身上,目标直指学校、社会、传统、家长的共同目标——应试成绩。在如此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大环境下,家长的助纣为虐无疑是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家长的观点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未来也就丝毫没有保障。

 

在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对个体生命的成长潜力缺少常识性的认知。如果不亲身陪伴与见证儿女和学生的成长,我绝然不会有这样巨大的转变,那真的是“见证奇迹的时刻”。我们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知识需要灌输,人才需要教育,忽视生命自我成长的潜力。的确,后天的成长环境很重要,但后天养育发挥积极作用的前提条件是,顺应和引导孩子的天性,最大程度地塑造有利于孩子认知能力与个人天赋发展的环境。但更多家长给予孩子的是无原则的溺爱与把控,剥夺生命自我成长的机会。更要命的是,在包办代替、无微不至的背后,无不隐藏着一个或一双丧失自我的家长。更要命的是,这种付出不是无条件的,是以“伟大”的自我牺牲换来的变态索取,不切实际的期望值。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为其他生命承担一生的责任,即便是夫妻,即使是亲子。外力永远通过内力起作用,强扭的瓜绝不会是甜的。每一个新生命都自带成长密码,通过我们而来,但与我们完全不同。父母对待亲子的责任,除了生活中的照顾以外,更多的应该定位在扶持、帮助与鼓励上,而不是绝对的掌控,比如提供资源、创造环境、讨论引导等方面。掌控只能创造宠物,训练只会产生服从,但代价就是生命个体的成长意愿与能力。

 

修炼平和之心,和孩子一起成长

 

还有一点家庭教育需要普及的常识,就是时代的飞速变化,以及由此而来的人才需求的不确定性。最近半个世纪甚至是30年间的剧变,不论是在科技、交流、教育、经济、文化领域,都超过此前整个人类历史变化的总和。而且这种变化还在加速,带来的影响日益广泛而深刻。过去能够保障我们衣食无忧的那条路径、知识体系与价值观已经走进了死胡同,连我们这一代的一生都无法保障了。这是为未来而学,为未知而教的时代,更是一个终生学习,学习能力与意愿远远高于实际技能的时代,是一个创造力与适应能力致胜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家长除了用自身的成长与进步带动孩子,再被超越自己的孩子所带动以外,没有别的选择。越是这样看似迷局的时代,智慧的家长和孩子越容易胜出。因为先知先觉的人永远是极少数,固守成规的人永远是大多数。这就表明整体竞争力还是非常低的,起码在当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明显如此。家庭素质教育在质量和时机上超前大多数人一步,孩子就能很轻松地在应试教育中胜出。被动地跟着主流的指挥棒走,就永远无法解套,结局往往会很悲惨。因此,在知识的传达上,家长与其象计算机一样“学富五车”,不如和孩子一起从头来过。好奇做帆,热爱做桨,在生活的漫漫长路上披荆斩棘,把孩子和自己都练成专业的向导。

 

在品格的传承上,与其谆谆说教,不如以身作则。做好自己,就是最好的示范和榜样。在独立思维与生活能力的培养上,与其包办,不如放手。在安全许可和孩子认知程度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尽量给孩子锻炼自己的机会,即使孩子总是在犯错,总是在“帮倒忙”。想想当初我们为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付出的代价,你会对眼前的孩子多一些宽容与理解,更多一点耐性。在爱好的培养上,少一些急功近利的越俎代庖,多一些耐心的观察与陪伴,看到孩子真正的热爱。为孩子提供资源与机会,鼓励与分享……更重要的是,从孩子出生起,就和孩子一起阅读吧。不只是读书,更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认知程度,多“读”好电影、好纪录片、音频故事,“读”生活,增加阅历,并提高对阅历的诠释。让孩子明白是非,丰富情感,扩展视野,发展思维,痴迷于文字的魅力。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根基,更是各学科学习能力的基础。很多焦虑的家长,尤其是焦虑的妈妈,表面源头是孩子,实际源头是自己。即使没有孩子,妈妈也照样很焦虑,总有千百样值得焦虑的事情,永远达不到平和的境界。

 

平和是一种平衡与和谐的精神与生活状态。只要达到这种状态,人就会辐射出影响他人的正向力量。平和是一种较高层次且相对稳定的自我认同感以及由此带来的自信,更是一种完全随俗不从众,不依赖于“抱团取暖”的价值观。这样的家长,面对生活中的任何新生关系,如亲子关系,都有学习与成长能力,都有独立的判断与行为能力。平和不会与生俱来,从天而降,一定有一个后天修为的过程。真正平和而坚定的心灵,如果不是在无意识中被家庭环境赋予和塑造的,一定是源于后天有意识的危机意识与自我反省。在每一个生命的关口,都能够在痛苦的反省之后,做出对抗惰性与虚荣,扬弃旧我的积极努力,一次次的蜕变才会成就一个“平和”的新人。令人欣慰的是,每次蜕变有多痛苦,收获就有多大。而为人父母,就是这样一次最好的实现蜕变的机会。尤其是对于中国的父母,如果能够实现这样的蜕变,成就的就是孩子,就是整个家庭。换而言之,孩子想不成功不幸福都很难。论为孩子付出多少,前提条件就是要用感恩的心取代不应有的牺牲情结。孩子是天赐予我们的成长阶梯,我们因为爱而对孩子的付出,表面为孩子,实则为自己。姑且不论孩子未来的幸福带给我们多少慰籍,多少人生质量的提升,我们借助新生命实现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人到中年,人生阅历、理解力、记忆力、学习能力正值鼎盛,是成长的最好时机。所谓中年危机,往往是一次蝉螁的过程,是信仰体系更新的过程。借助对孩子的爱,我们可以摆脱徘徊不前,重新上路,此前所有的人生积累在托举新生命的过程中,也成为托举我们上升的强大根基。我们作为家长所需要做的,就是敞开心灵,重新审视生命的成长潜力与巨大意义,和孩子一起成长。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3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


☑相关文章

时间 : 2020-11-08
标签 :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5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