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何没有感恩心(上)

118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孩子为何没有感恩心(上)

 

最近和久未联系的朋友君君小聚,落座没多久,她就来了句让我有点虎躯一震的开场白:“唉,我简直要怀疑养个娃到底有啥意义啊!”呃……这是遇到了多大的困厄,让一个当妈的发出如此触及本源的追问?我一时接不上茬,索性静听她一股脑儿把情绪垃圾倒完。要说君君也真是不容易,典型的贤妻良母,为了家、为了娃可以奉献出自己全部的那种人设。因为忌惮隔代教养的弊端,她从儿子出生起就辞了工作专职带娃,不舍昼夜地操心着他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对他的要求基本都会满足。但是,结果却没有预期的那样美好,她经常为4岁的儿子不体谅自己而感到心塞。累了一天好容易迎来“放倒”的时刻,儿子还缠着她讲故事,她讲得牙齿舌头都要打架了,儿子还怪她口齿不清,不停挠她脸,要重新讲;平时家里有好吃的,儿子总是自顾自干完,不会想到给妈妈留一点;有时她忙着做家务脱不开身,可儿子兴致来了非要她陪玩,她只好就范,为此好几次把饭菜做糊了。前段时间她扭伤了脚,好容易休养几天,儿子还是软缠硬磨要她带出去玩,她没答应,还滚在地板上大发了一顿脾气……

 

“我那样掏心掏肺对他,却养出这么个白眼狼,真不知道养娃还有什么意义?我这当妈的是不是特失败啊?”君君的烦恼值得深思。从我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的一些事来看,这个问题不该先把板子打到孩子身上。孩子的行为,都是家长平时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反射”,世上没有生来就任性冷漠、不通情理的“熊孩子”。有这样几个问题,我们做家长的可以在心平气和的理性思考之后给出自己的答案,也许就能找到孩子“不懂体谅和感恩”的症结和药方了。

 

我所要求的“体谅”“感恩”

 

到底是什么?

 

如果家长希望得到的“体谅”“感恩”,是孩子大快朵颐的时候总能恭敬地请父母先吃、任何时候都能根据父母的心情切换自己的行为——如果这样想的话,我们十有八九要失望。自爱是人的第一天性,是人能够在世界上生存下去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发展出善待他人的同理心。幼年期的孩子世界里只有他自己,只诉求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是正常现象。如果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换位思考”,这是在难为孩子。一个人所有美好、正面的德性和素养,包括体谅父母、善待他人,都必须在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中,经由他内在的思想驱动,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真正发自孩子内心的“体谅”“感恩”,来源于优质的亲子关系,来源于父母对孩子心智发展规律的尊重。回忆我自己的童年,好像就不记得父母对我特地提出过要“体谅、感恩”的要求。我只是在他们纯朴自然的父爱母爱的温暖包围下,健康快乐地成长着,建立了浓厚绵长的亲子关系,彼此都乐于倾听对方的心声。随着年龄渐长,我目睹他们在工作和家务中的辛劳、为了抚养我省吃俭用的苦心,很自然地就产生了想要反哺他们的愿望,于是,在不同的年龄段,我也就很自然地用能够做到的方式,去实现这种愿望。幼时是给父母捶背揉肩,小学开始分担家务,初中开始用攒下的零花钱给父母买小礼物,大学开始给父母引入电脑,帮他们接轨时代,工作后努力活出精彩的自己,让父母舒心,同时在经济上、精神上尽力孝敬父母。

 

我是否有意或无意地把“体谅”“感恩”当作对孩子付出爱的条件?

 

很多妈妈,包括我自己,在带孩子累到抓狂的时候,希望孩子能安静地独处一会儿,有时就会忍不住说“妈妈照顾你这么辛苦,你要体谅妈妈呀!否则下次你说的事情妈妈也不答应了!”我认识一位工作忙碌的职场妈妈,她很注意挤出有限的时间陪伴孩子,每周六带孩子出去玩一整天几乎是雷打不动的安排。但是当她希望第二天可以休息一下的时候,往往不能如愿,这时她就会失控地发火:“昨天都陪你一天了,怎么还是不体谅妈妈呢?今天不要来缠我啦!”母子间为此经常爆发争吵,似乎她前一天的功劳分分钟被抹杀了。这些场景,其实都掉进了“讲条件”的坑:我照顾你,你就要按照我的节奏切换自己的动与静;我陪你玩一天,你就要回报我第二天不打扰。以这样的心态对待孩子,孩子很难学会体谅和感恩,或者“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稍微做了点关心、体谅父母的事,就要求父母给予更多回馈。孩子对家长的爱,是由家长对他的爱决定的,家长越是无条件地爱孩子,孩子也越会给出正面的反馈。

 

“无条件养育”不能从字面上去做机械的理解,不等同于无原则、无条件,而是指在育儿这件事上目的的本真、心态的单纯。我们养育孩子,只是为了感受生命之花生根、发芽、绽放的美好体验,为了陪他们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走一走。不要想着养儿防老,不要想着靠孩子的优秀来为自己长脸,不要把照顾孩子、满足孩子的需求同任何显性或隐性的条件联系起来。我们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一切特质,优秀的、不完美的甚至是比较差的方面,都全然接纳,不因他哪里做得不符合自己的预期就减少对他的爱。这才是真正符合人的天性的、温暖而有力量的养育。家长就少了功利心,和孩子相处时的心思也就变得简单了,越是心思单纯,就越是能感受到孩子带来的惊喜。当孩子确定他无论是否优秀,都会被家长接纳,无论有什么情绪和心事,都能被家长看见,无论他遭遇什么坎坷和困难,都能被家长关怀,他也就潜移默化地学会了对世界心怀善意,学会了尊重、体谅和感恩。

 

我有没有打着“爱”的旗号,对孩子控制、干涉太多?

 

文章开头提到的我朋友君君,是个很尽责又很强势的妈妈,喜欢事无巨细地控制和干涉儿子。比如,儿子在床上或地板上摆弄玩具,她就不答应,非要移到书桌上去玩才行;她觉得睡前洗漱的顺序应该是先刷牙洗脸再洗澡,但儿子喜欢先洗澡再做其它的,她死活不同意,几乎每晚都要为此和儿子发生冲突;儿子每次外出前自己选择的衣服,几乎都要被她推翻,然后按照她的审美观重新搭配一番。自己弄得心力交瘁,儿子却好像越来越抗拒她的良苦用心。我在想,这是否就是她儿子不懂体谅和感恩的原因之一呢?当一个人感觉自己的生活时时处处被人指点和控制,自己怎么做都不能令人满意的时候,他会有一种智商和能力受到侮辱的挫败感和羞耻感,久而久之,即使面对控制者表现出的善意和关心,他也会本能地抗拒。“这是你要做的,又不是我需要的!”这种情况,从尹建莉老师《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中的第一篇答问中可以找到依据:一个初中女生因为不满母亲长期以来的事事干涉,对母亲冒雨到校给她送伞这一充满爱的举动也不表示感激。尹老师深入分析了背后的心理机制,告诫这位母亲,她的女儿并没有问题,需要调整的是她自己对待女儿的方式。童年时期是人的生命能量全面展开的阶段,如同一株刚刚破土而出的幼苗,充满生机和活力,有着无限的可能。好的家长懂得做一名依循自然大法的园丁,只提供必要的水分和肥料滋养,允许他按照自身规律和特点生长,长成自己最好的样子,而不是用铁丝笼子框住它、用强硬外力扭转它,硬把他改造成自己心目中“该有”的样子。我们需要意识到,家长和孩子是完全独立的两个人。未成年时期的孩子虽然在经济上、生活上依赖于家长,但是他们在精神和人格上是独立的,而且为了他们将来能够很好地主宰自己的人生,家长必须从一开始就注意划清和孩子的界限,真正把孩子当作和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而不是自己的附属品。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在与孩子意见相左的时候不要习惯性地把孩子的意见看成是幼稚的、不可理喻的、没有价值的。尤其是在一些纯属各人喜好、没什么原则性问题的事情上,不要去控制和干预孩子。受到控制干预越少的孩子,成长得越健康,与家长的关系越得体,懂得领受爱,也付出爱。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3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


☑相关文章

时间 : 2020-09-24
标签 :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5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