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何没有感恩心(下)

119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孩子为何没有感恩心(下)

 

我是不是经常给孩子的行为下道德评判?

 

当妈妈把辛苦做好的美味佳肴端到孩子面前,见孩子吃得狼吞虎咽的样子,心里又是高兴,又期待孩子会边吃边分给妈妈一半。但是孩子并没有与妈妈分享,转眼间就自顾自吃得碗底朝天。妈妈失望又委屈,忍不住指责:“你这孩子怎么一点都不给妈妈留,真是自私,没孝心!”这样的情景,很多父母都亲历过吧。以为能促使孩子知错就改,殊不知,这样轻易地给孩子贴道德标签,只会让孩子在羞耻、难堪的感觉中变得更加麻木,掐灭他本来有可能蓬勃生长的自我完善、自我修正之苗。有一次,几个朋友带着孩子到雪莉家去玩,雪莉一个人又是切水果又是做甜品,忙得脚不沾地。偏偏在这时,她儿子的电动小火车出故障了,缠着妈妈要修。雪莉有点生气,但她还是克制住了想吼儿子“不体谅、不懂事”的冲动,蹲下身搂着儿子平和地说,“宝贝,你看妈妈正忙着招待来做客的大朋友和小朋友,我们是主人,就该把客人照顾好。你今天是小主人,可以动动脑筋想想怎样让小朋友们玩得高兴哦!”这番话很有效,小家伙停止了“作”,转而去寻找其他玩具给小客人们玩了。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是因为雪莉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对儿子作任何道德评判,而是就事论事告诉他待客的礼节,让他认识到他在这件事中也是能发挥作用的,于是儿子愉快地放弃了纠缠妈妈,去履行自己作为小主人的职责了。经常指责孩子不懂体谅和感恩的家长,往往是自身有完美主义性格特征的,习惯于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看待别人的言行。反映在儿童教育上,就是喜欢在一些简单的事情中引申出事关一生的大道理,给孩子贴一个正义凛然但却对孩子的品行有着整体否定作用的标签。比如很多家长期待“孔融让梨”的故事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然而事实是,大多数孩子都是找点小借口、玩点小花招,把大的先吃了。我同事小金的女儿,有一天家里只剩一大一小两只橙子,而她又特别想吃大的那个,于是就把小的剥了皮给妈妈了。妈妈识破了她的小心机,但没有说她“自私”,只是很自然地接受了孩子给的橙子,同时也把大的递给女儿,说“谢谢宝贝!妈妈宝宝一起吃”。这事发生在小金的女儿5岁时,现在她已上初中,是那种通情达理、体贴父母的“别人家孩子”。小金提起这事的时候是忍俊不禁的表情,她觉得,没必要时时处处在小事上附加一个教育功能,当时就是凭着母爱的本能,不想让孩子感觉难堪,而且对于她主动把橙子剥皮给妈妈吃还表示肯定。不常被道德评判的孩子,长大后在道德品行方面反而发展得更好,这里面的辩证关系耐人寻味。任何情况下,都是尊荣感比罪错感更容易激发一个人崇德向善的动力。这一点对孩子和成人都适用,是人类共同的心理基础。

 

我是不是因为太爱孩子,而彰显了自己的“不重要感”?

 

很多妈妈为了孩子付出一切,牺牲了事业、社交、闲暇、健康,把自己榨干也在所不惜,有意无意给孩子传递“只要你好,我怎样都无所谓”的理念。当孩子认为自己是家里的特殊成员,总有权占尽最好的资源、享有最多的关爱,而大人是随时可以让渡自己需求和愿望的,那自然就很难去体谅父母的辛劳和不易。而且,因为这种无限度的付出其实是反人性的,家长的内心是不快乐的,这种不快乐会通过一些本人也难以察觉的方式投射给孩子,让孩子背锅。试图用“牺牲感”和“愧疚感”去刺激孩子产生体谅和感恩的心理,效果有可能适得其反。我的老同学小雨,也曾是一位为家庭和孩子付出了全部的妈妈。因为不舍得浪费,她总是把女儿吃剩的食物拿过来吃完,有时看孩子没动某样食物,还会问“宝贝这个你吃吗,你不吃妈妈吃掉了啊!”周末和节假日,她寸步不离地陪着女儿,放弃了所有的文化、社交生活,眼界变得狭窄,不仅和老公越来越没有共同语言,面对女儿的“十万个为什么”也是常常无解;感冒发烧了,都不放自己一天假,照样按女儿的要求带她下楼去玩,结果身体太虚差点晕倒。只要女儿一声令下要出门,她就像听到领导指示般“腾”地弹起来,头发不梳、衣服不换、抓个环保袋就走了,形象落魄得一路上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终于有一天,女儿的种种表现点醒了一直沉浸在无私奉献中的小雨。有一次她过生日时,老公买回了她最爱吃的提拉米苏蛋糕,小雨特别惊喜,打开盒子忍不住先给自己切了一块。女儿马上拉下了脸,对着她吼“我又没说这蛋糕我不吃,你怎么能先吃呢?!”还有一次,她搞了一天大扫除,累得浑身散架,刚坐下喘口气,女儿又来缠她做曲奇,她没答应,女儿竟把烘焙工具朝她扔过去。她摸着脸上渗出血印的伤口,震惊之余终于醒悟,一直以来,她在女儿心目中就是一台提供服务的活动机器,没有思想,没有需求,也无需保养检修。她决心改变。从说出“妈妈想……”“妈妈要……”“妈妈喜欢……”开始,让孩子知道,妈妈也有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好吃的大家分享,让孩子知道,家里的资源是属于每个家庭成员的,她并没有独占的特权;带女儿出门前花点时间梳妆打扮,让孩子知道,妈妈也要像个人样才能出门;周末,她也肯把女儿交给“队友”,去赴朋友的邀约了,不再求全责备、事事亲为,让孩子知道,妈妈也是有朋友、有社交的。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强的,随着家长心态和方式的转变,他们自我修正的潜能便不可阻挡地爆发出来。渐渐地,小雨的女儿变得懂事、体贴了,不再为妈妈因忙碌、病痛不能满足她的要求而任性吵闹,有时还会主动给妈妈捶背、倒水。小雨曾经“忍辱负重”的育儿生涯,终于云开日出。而她自己,也因为生活内容的丰富,幸福感大大提升,与女儿相处更有耐心了。为了孩子愿意付出一切,大概是每个做父母的天然本能。但是我们要记得,如果我们活没了自己,那我们在孩子心目中也就没有了重要性。经过了一番绵长的思绪梳理,我把我所能搜罗到的、与这个话题相关的故事,都讲给了君君听。她本身是乐于学习、很有灵性的一位妈妈,我相信,她一定能从中“悟道”,改进和升华自己的育儿理念,以高质量的母爱、和谐自然的相处方式和富有智慧的教育方法,把亲子教育中的堡垒攻克于无形中,收获一个内心温暖、为人宽厚、懂得付出爱的孩子。曾经有一位家长这样说过:“如何让自己快速成长?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3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

 


☑相关文章

时间 : 2020-09-24
标签 :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7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