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教养的含义(上)

111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过度教养的含义(上)

 

“我们太在意孩子们能否成功了,因此把抚养孩子也当成了某种形式的产品开发。……这就是21世纪之初最典型的为人父母方式。”2009年,美国《时代周刊》长文报道了“过度教养”(Overparenting),即父母由于对孩子当下和未来的个人成就有着严格的要求,而过度卷入孩子生活的现象。Overparenting这个词来源于将军麦克阿瑟的故事,据说在麦克阿瑟进西点军校时,他的妈妈也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公寓,每天用望远镜监视儿子有没有好好学习。但“过度教养”的愈演愈烈还是在现代社会,近年来,这一现象在心理学领域也得到了关注。今天来聊聊什么是“过度教养”,以及它所带来的危害。

 

什么是“过度教养”?

 

1965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提出了衡量家庭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的两个指标:

 

1.“回应”(parental responsiveness),即父母对孩子需求的回应程度。

 

2.“要求”(parental demandingness),即父母对孩子自身成熟、独立、承担责任的要求。

 

此前的研究大多认为,理想的教养模式是父母在“回应”和“要求”两个方面的程度都比较高,即父母一方面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对孩子的需求进行回应,而不是漠视、放纵;另一方面,又要求孩子拥有责任心与独立的人格。这样培养出的孩子普遍具有较高的自我评价,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较高的安全感。但“过度教养”行为则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即表现出非正常的“回应”和“要求”,这被田纳西大学查塔努加分校社会学教授LeMoyne形容为“教养方式没有错,但程度错了”。2012年,澳大利亚学者Judith Locke等人对“过度教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他们对128名学校咨询师、心理学家和精神卫生工作者进行了访谈和案例收集,其中,27%的受访者说过度教养在他们的工作经历中“非常多”,66%的受访者说工作经历中有“一些”这样的案例,只有8%的人说没有遇到过类似案例。基于鲍姆林德的两个维度,Judith Locke对过度教养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

 

首先,在“回应”维度上,过度教养的父母往往都表现出过高的回应程度。高回应的父母,会把孩子当成生活的中心,认为孩子的需求至高无上,将与孩子相关的活动放在家庭活动的第一优先级;另一种高回应的父母则认为自己的孩子应该永远正确、优秀,从而不能接受学校老师或他人报告的缺点和错误。另一方面,他们会将自己过度卷入孩子的生活,在各个方面控制孩子的行为,尤其表现为侵入孩子的隐私,比如溜进孩子的房间偷看日记,检查孩子的短信和电话,并趁孩子不注意时突然出现,看孩子在做什么等等。在这样的家庭成长的孩子,会报告说好像被“监视”。这种父母被称为“直升机父母”:他们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时时刻刻监控着孩子的一举一动。而在“要求”的维度上,有三种不同的过度教养方式,它们也常常与高回应程度同时出现:

 

1.高要求的父母:

 

一些过度教养的父母对子女有着不切实际的高要求,往往是在学业成绩和在公开场合的表现方面,要求他们过早地担负起不应承担的责任。他们是俗称的“虎妈、狼爸”,为了培养出最“优秀”的孩子,会为孩子制定一系列在成绩和表现上的规范,以及在最大程度上限制“不必要的”活动。比如,要求考试成绩不能跌出年级前五名,不许和成绩差的同学说话,每天必须在规定时间到家,禁止进行看电影、和同伴玩耍等一切娱乐活动,每个周末的时间都要上补习班,等等。他们还会不断提醒孩子做每件事情的时间点。这样的父母要求孩子在本该拥有更多娱乐的年纪就取得非常高的成就,并会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施以奖励和惩罚。但他们的奖惩都是有条件的,而不是基于孩子真正的成长。比如,奖励往往是物质上的,而且与分数严格挂钩;不允许孩子在任何事情上失败或出错,一旦失败就会进行极严厉的责罚,比如施以暴力。

 

2.低要求的父母:

 

当“回应”和“要求”的程度都比较低的时候,家长会被认为是对孩子过度放纵。然而,当父母的要求过低(即不让孩子独立和承担责任),回应程度却过高时,就会陷入过度教养。他们被称为“割草机父母”:为了孩子的成功,会随时赶在孩子前面,像割草机清除杂草一样,帮助他们扫清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他们随时待命,不管是孩子饿了想吃饭,还是有东西落在家里,都会马上送去。为了让学校重视自己的孩子,他们还可能会对学校进行捐赠,给老师送贵重的礼物等。这样的父母不惜一切努力想让孩子取得成功,但又不教会他们独立面对困难,不希望他们承担失败的责任。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3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

 


☑相关文章

时间 : 2020-09-22
标签 :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13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