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教养的含义(下)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过度教养的含义(下)
他们会在很多方面阻碍孩子作为一个个体的成熟,无论孩子长到多大,他们都以抚养低龄儿童的方式教养他们。比如,坚持每天送孩子上学,而不让他们自己搭乘交通工具;禁止孩子和朋友一起出门远足、野营;当读高中的孩子要去参加郊游时,怕孩子会挑食,还要给孩子打包带上食物和饮料;不让已经18岁的孩子接触任何与性相关的知识,等等。与对孩子的要求过低对应的,是对他人的要求过高。低要求的父母有一个典型特征,即他们对学校有着过高的期待,认为学校理应重视自己的孩子,帮助孩子取得成功。特别是,当由于孩子自身的行为和原因造成了失败(如考试失误、竞赛落选等),他们不会责怪孩子,反而会认为是学校老师不重视、竞赛机制不公平等因素造成的。他们把失败的责任推到一切可能的他人身上,除了他们自己的孩子。在一些案例中,父母由于对孩子的要求过低而回应过高,会导致他们无中生有地怀疑孩子患上了精神疾病,或在外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他们可能会反复打电话给学校,说孩子有很多困难,在学校里人际关系不好,精神低落等,希望老师进行特殊照顾,以保证他们好好学习;但学校经过了解,却发现在孩子身上并不存在这样的情况。
3.高/低要求混合型的父母:
有的父母是高/低要求混合型的,他们的心态和行为是矛盾的:在学业成绩、个人成就上对孩子有很高的要求;但他们又不鼓励孩子运用自己的能力达到这样的成就。为了能够达到为孩子制定的目标,他们会帮孩子做出学校、专业、工作等一切选择和决定,在孩子的社交上也要事无巨细地帮忙,比如,有的父母听说孩子和同班同学闹了别扭,就会去学校找到那位同学,或者找到同学的父母沟通,以此来试图帮孩子解决问题。特别是,如果孩子在一些具体的事情上没有达到要求,或遭遇了失败,他们不但不培养孩子自己面对困难的能力,反而会替孩子找各种理由(比如学校和客观环境等),帮助甚至教唆孩子使用非正常的路径来应对,比如当升学失败时,帮助托关系或用金钱来解决。
我是被过度教养的孩子,
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Judith Locke的研究认为,上述这些方式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以下这些不利影响,使他们更不容易快乐:
1..完美主义,缺乏韧性(resilience):他们要求完美,总想成为人群里“最好的”,但应对压力、失败的能力比较低,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和挫败性的事件都可能给他们造成巨大的打击。
2.焦虑:在儿童时期,可能表现为分离焦虑,即与亲人分离时表现出不安、伤心、痛苦;在成长后,他们也一直背负着“成就的压力”。有研究表明,他们得到临床焦虑诊断的概率也更高(Hudson & Dodd, 2012)。
3.对很多事情感到“理所应当”(a sense of entitlement),有时显得不可一世。
4.较低的生活技能,缺乏自理能力。
5.不知道如何承担责任:在需要独立面对一些需要承担责任的情境时,他们会感到不知所措。
Judith Locke发现,高焦虑水平的父母容易有过度教养的行为,他们会时时刻刻担心孩子犯错误、遭遇失败或出现安全问题。多项研究表明,在美国、日本、澳洲等地都存在父母对犯罪率估计过高、对环境危险因素估计过大的现象。“现在的父母太担心孩子所可能面对的危险,比如被绑架、被欺负、被分到一个不好的班级,这使得他们做出了过度教养的行为。” Judith Locke表示。看到这里,可能很多小伙伴已经膝盖碎了一地。那么,如何能够减轻过度教养带来的影响呢?过度教养的模式往往是持续性的,不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减轻,很多孩子到了成年早期,甚至过了30岁,还在被父母过度教养着。如果你已经长大,而父母还在对你进行过度教养,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和父母明确边界,坚持有不受干涉和侵入的私人空间,坚持自己解决困难、取得成绩。而如果你已经离开了父母,但仍然被过度教养的后遗症困扰着,你需要建立清楚的自我意识:接受自己,并将人生把握在自己手中。在这个世界上,“最好”永远是相对的,因此,你需要接受自己有时候会犯错,并自己为错误和失败承担责任;你也需要努力去追求和挑战,但必须确定你所争取的是你自己想要的,而不是为了父母的要求。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