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的最好选择(上)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养育的最好选择(上)
今天,我们要一起读的书是《养育的选择》。
作为父母,你真正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吗?他的胆小、爱哭是否就是缺乏安全感?他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地方是否就是发育滞后?是不是在网络上推行的育儿知识都值得参照?没有人生来就具备做父母的经验,在孩子成长的这条道路上,出现太多育儿的困惑,这需要父母们学习一些规则与方法,跨越那些在育儿中出现的阻碍与迷惑,去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养育的选择》便是这样一本具备科学教养观的专业的育儿书籍,作者陈忻是北大教育学硕士和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心理学博士,也是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和国际婴儿研究协会成员,她专注研究婴幼儿的心理发展,尤其是婴幼儿社会性和社会认知的发展。在儿童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发表过数篇专业文章,并在国内著有多本育儿专业书籍。本书汇集了很多父母们困惑的育儿问题,作者根据儿童发展的特点以及专业的儿童心理学理论与育儿实践为家长们解答这些难题,给父母们树立了一个科学的教养观,使得很多被曲解的育儿概念和理论能够正本清源,为父母们在育儿的实践中提供了重要帮助。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
父母和家庭才是孩子早教的主力军
在孩子婴幼儿期间,大脑发育飞速,并且极具可塑造性,所以,婴幼儿在其生命早期所面临的环境对大脑的发育与一生的成长都影响重大。因此,很多家长非常困惑孩子早教的问题,纠结孩子是否应该上早教班,进行智力与能力的开发,事实上,早教班能教会孩子的东西远不止于此,为此,书中给出答案:生活即教育。孩子生活在这个社会,所接受的社会多元化的信息其实都可以作为早教的一部分。从父母的言传身教到邻里关系,再到对社会的认知都会影响孩子的发展。所以,早教并不应该局限于早教机构。书中例举了一项美国研究机构的调查,在孩子生活的环境中,如果家庭物质匮乏,父母关系不稳定、和父母互动少,这些问题不仅仅会导致孩子身体素质差,还会导致他们入学后学业方面远远落后,且缺乏人际沟通以及情感调整能力。更有一项调查发现,父母只给孩子读过平均25个小时的书的家庭,比给孩子读10000个小时的书的家庭,他们的孩子入学后学业持续落后。由此可见,在婴幼儿大脑发育的早期父母对他们成长的重视,会让他们获得积极有益的发展,为他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父母与家庭才是对孩子教育的的主力军,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家长和孩子的互动过少会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如果家长在充满爱的情绪下,和孩子轻声说笑、拥抱、展示玩具,那么孩子会报以同样的欢笑以及快乐的表达方式,他们从中获得的最基本的体验是为了成长中探索各种体验而奠定基础。
在孩子0-2岁时,会通过感知与运动来认识世界,比如,吃手,或者什么东西都往嘴里放,或者喜欢到处摸、到处爬。这个时候,家长并不需要限制他们的行为,而因此剥夺了孩子体验自己身体运动、保持平衡的机会。孩子只有通过各种感知均衡发展,才能为他们探索世界、发展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给予孩子生活上悉心照料的同时,也要注重孩子心理发展以及他们的生长规律,用符合他们年龄阶段的教育方式帮助他们更多的了解自已以及这个多彩的世界。这种宝贵的经验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天然养份。
规则帮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行为习惯
规则的建立不仅使得孩子懂得安全的边界,而且会让孩子学习到社会规则,为他们进入小学阶段建立良好的规则意识。因为有规律的生活才会让他们获得相应的安全感,从而逐渐建立良好习惯。比如在停车场的规则,刚学会走路的宝宝,会情不自禁的到处乱跑,父母们应该事先讲清楚规则,在停车场一定不能乱跑 ,因为司机在车里面不一定看得到小孩子,如果乱跑就很容易出事故。此时,可以告诉宝宝:选择抓住大人的衣服或者包,跟随大人一起行走。再比如游乐场的规则,要告诉孩子守秩序,不能因为自己想玩秋千,就把已经在秋千上玩的小朋友揪下来,这样一来不但秋千上的小朋友有可能受到伤害,自己也很容易被秋千撞到,这会非常危险。可以告诉宝宝规则:你可以等一下,或者礼貌的问“什么时候可以轮到我“,或者先去玩其他的游戏。规则并不是要限制孩子,而是为了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学习人际互动以及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孩子的天性是好动的,自控能力比较差是他们特点,这并不是他们的错,不用进行批评教育。书中举例了一位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上课坐不住,喜欢在教室走动,经常被老师批评,他的妈妈认为老师批评不当,压抑了孩子的天性。其实,父母和老师都应该理解孩子的天性,不用刻意批评,而是要帮助他们建立规则。在上课时,老师可以用一些手势道具或是朗朗上口的几句口令提醒孩子们要注意力集中,反复的练习,在孩子们慢慢的习惯后,就会形成一种默认的规则。这样做不但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在执行规则的时候也不会伤害到他们。让孩子遵守规则,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孩子们的成长来说意义深远。父母需要整合一些方法与技巧去融会贯通,去真正的理解孩子,去帮助与引导孩子为自己的行为与生活负责。
让孩子成为内心强大的人
很多父母表示,孩子们在心情好的时候就像天使一样,但是,当他有情绪、发脾气的时候简直蛮不讲理,有时竟软硬不吃。当孩子们产生这一系列情形时,家长们做得最多的就是立马纠正。但是,父母们没有认识到,情绪是一种客观存在,还是一种主观体验,我们只能体验疏导他,而不可能想压制就能压制得住。为此,书中提出:解决问题先要解决情绪。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大宝和小宝一起做作业,小宝希望大宝帮他拿支铅笔,大宝拒绝了。小宝觉得很委屈,平时都是大宝使唤他做这做那,现在轮到他提出需求,大宝居然不搭理他。几个争吵回合下来,让小宝情绪非常激动,这时,他的妈妈对他进行了情绪疏导。首先,她表示理解小宝的心情,进行安抚,并为他提出建议,在大宝再次支使他时该怎么应对,然后对于这件事情进行客观的纠正,讲清楚其中的道理,慢慢的让小宝的情绪平复下来,最后,两个孩子在互相谦让当中重归于好,这场冲突也就化解了。很多时候孩子的“犟”多数因为他们的情绪没有转过弯,如果我们通过认同情绪,让他们转过弯来,事情就好办了。有些孩子只能接受称赞,却经不起批评,说到底是父母对赏识教育还不够理解,没有真正激发孩子内在的动力,使孩子不能清晰的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恰当的去评价自己。比如:孩子画了一副画,高兴的给妈妈看,妈妈只是空泛的说“ 你真棒”,他可能认为妈妈在敷衍他,并没有好好欣赏他的画。他也无法得知妈妈从哪些方面评价他,因而无法学习怎么评价自己,对自己的成果产生不了动力,时间长了,会让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影响自信。真正的赏识教育需要具体的、客观的评价孩子,体现父母真诚的赏识,而不是无条件的,笼统的用“孩子你真棒”来称赞孩子所有值得表扬的行为。比如,面对孩子画的画,妈妈说”啊,这幅画的是昨天我们一起读过的书里的场景啊,我太喜欢这个场景了,你居然没忘记在远处画上那个山坡和湖,简直太仔细了,妈妈能看出来你花了很多心思,而且你的记性也不错哟。“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





